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醫學對咳嗽的論述

第一節 概論

咳嗽是一種因肺失和降、肺氣上逆而引起的癥狀,也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咳嗽在早期的醫學著作中已有記載,歷代醫家在咳嗽的病因病機、辨證、方藥、防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素問·咳論》中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宣明五氣》中也有“五氣所病肺為咳”,指出咳嗽病位在肺,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因此,當咳嗽發生時,其辨證應該著眼于肺,但也不能拘泥于肺。

咳嗽或因外邪六淫侵肺,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擾肺,抑或內外合邪致病,導致肺失宣降而咳嗽。無論邪是從外而來,還是從內而發,都會引起咳嗽。《河間六書·咳嗽論》載:“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風易兼夾他邪侵入人體。因此,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導,以風寒、風熱、風燥為特征,但多以風寒為主。內傷咳嗽或因煙酒等溫、燥、烈之品,可灼傷肺胃,以生痰熱;或因嗜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滋生痰濁;或因脾失其職,水谷不能化精運肺,聚生痰濁,痰邪干肺,肺失宣降,導致咳嗽。另情緒不遂,怒而傷肝,肝失條達,氣機郁滯,郁而化火,上注于肺,發為咳嗽。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損陰耗氣,肺失宣降,亦可導致咳嗽。

咳嗽的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肺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不耐寒熱,難容異物;另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外邪犯肺,他臟之病變亦可累及肺,故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肺氣的宣發與肅降相互協調,外邪或內傷干肺,影響肺氣宣降功能,肺氣不利,發為咳嗽。

咳嗽雖有外感與內傷之分,但彼此互為因果,相互為病。外感咳嗽時間長,耗傷肺氣,易反復發作,可發展成內傷咳嗽。若兼夾他邪,病情纏綿,難以痊愈。內傷咳嗽,肺氣虛弱,衛氣不足,外邪侵肺易使咳嗽加重。外感咳嗽大部分預后良好,但若反復發作或處理不當,則可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若治療不徹底,久而久之會導致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痰結、水留、氣滯、血瘀,變為肺脹,預后較差。

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一般痰聲并見,故稱為咳嗽。本病當審其病因病機,此外應注意咳音和咳痰的鑒別。咳嗽包括咳嗽時間、持續時間、節奏、性質、聲音和相關因素的加重。咳嗽聲音嘶啞,病情緊急,病程短,屬外感風寒、風熱、風燥;病程緩慢,多屬陰虛、氣虛;咳音較重,多由風熱或痰熱引起;晨咳,陣發性加重,咳甚重,痰出咳減,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下午、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咳嗽,咳音稍短,多屬肺燥陰虛;夜臥咳嗽較劇,呈連續性,氣少或有哮喘,為虛寒證;咳聲低、氣弱屬虛,響亮有力屬實。辨別痰的特點,包括痰的色、質、量和味。咳痰少者多為燥熱、氣火、陰虛;咳痰多者多為濕痰、痰熱、虛寒;痰白稀薄者為風寒;痰黃稠者為熱;痰白黏者多為陰虛、燥熱;痰白稀薄帶有泡沫者多屬虛寒;咳嗽、咳粉紅泡沫痰、咳喘、呼吸困難,為心肺陽虛,氣不主血;痰有熱腥味或腥臭味者為痰熱,味甜者為痰濕,味咸者為腎虛。不同的咳音和咳痰有不同的含義,臨床上應加以區分。

咳嗽常涉多臟,當重整體治療。咳嗽涉及多個臟腑病變時,應從臟腑整體觀進行辨治。外感咳嗽夾濕或夾燥者,病情纏綿,遷延不愈轉變為內傷咳嗽。如濕邪遏脾,脾濕生痰,久則脾失健運,脾氣虧虛,可轉為痰濕或氣虛咳嗽,為脾虛肺弱所致,故當從肺脾論治,健脾清肺,理氣止咳,可選四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內傷咳嗽病程長,病勢深,易傷及臟腑。如咳嗽日久,痰白清稀,伴神疲納呆、氣短少言,甚則咳喘,為肺氣虛寒,傷及脾腎,脾腎兩虛之象,所謂“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病久則咳喘并作。因此治療時應從整體出發,權衡主次,可考慮用健脾補腎、溫肺化痰的方法,選用補中益氣湯合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正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脾咳右肋下痛,痛引肩背”“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另有婦女經期、胎前、產后咳嗽,藥物性咳嗽,皆應審其因,觀其勢,辨證施治,咳嗽雖終究歸肺,然肺亦受五臟累及。

除辨證施治,予以方藥治療咳嗽,中醫特色療法也對咳嗽的治療有著顯著療效。如針法治療咳嗽,《黃帝內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有火針之法。另有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的水針,即穴位注射,將中西醫藥物注入腧穴或特定部位,將腧穴與藥物的作用有機結合,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素問·血氣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放血療法治療咳嗽效果亦顯。直接灸、間接灸等多種灸法治療風寒襲肺咳嗽效果明顯。另有耳穴壓豆法,即用膠布將藥豆準確地粘貼于耳穴處,適度地揉、按、捏、壓,使其產生酸、麻、脹、重等刺激,達到驅散外邪、調理臟腑的目的。另通過推、捏胸背部使局部皮膚充血,出現紅點或紅暈,通過刺激腧穴能夠達到通經活絡、溫經散寒、調血排痰的功效,此為推拿法。同理,刮痧、拔罐等多種中醫特色療法皆可達到宣肺散寒、扶助正氣、鼓邪外出的目的。

綜上,咳嗽是一種發病率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病證。病因分外感、內傷,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咳嗽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腎。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肺,有風寒、風熱、風燥等不同。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有痰熱、痰濕、肝火、脾虛、肺虛等。辨證當辨別外感、內傷。外感咳嗽多為邪實,治療應當祛邪利肺;內傷咳嗽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治療當祛邪宣肺,固本補虛。外感咳嗽需及時治療,以防止其慢性遷延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的病勢較深,治療不易速效,治療時應根據虛實夾雜和病情的緩急,從整體出發,權衡主次,或標本兼顧,或先后分治。“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不同臟腑誘發的咳嗽可審其根源而治。在治療方面,中醫方藥及特色療法對咳嗽有著顯著療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云浮市| 开阳县| 万载县| 武乡县| 赞皇县| 大埔县| 鸡泽县| 石首市| 徐闻县| 马尔康县| 博乐市| 永年县| 辽源市| 漯河市| 万山特区| 兴义市| 甘孜| 漾濞| 岫岩| 房产| 惠安县| 横峰县| 抚州市| 密山市| 荃湾区| 东方市| 兴义市| 岑溪市| 乌兰浩特市| 弥勒县| 台州市| 衡水市| 赞皇县| 申扎县| 扶沟县| 荃湾区| 洪湖市| 观塘区| 杭锦后旗|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