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的中醫臨床診治
- 薛漢榮主編
- 13字
- 2024-06-21 18:12:04
第二節 古代醫家對咳嗽的論述
一、先秦至三國時期
許多古籍中便記載有咳嗽之名,如《周禮·疾醫》中有“冬時有嗽上氣疾”,《呂氏春秋》中也有記載因氣候異常而發生的“風咳”。
咳嗽之病名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古代咳嗽的含義有兩種觀點,其中一種認為咳和嗽是同義的,咳即是嗽,嗽即是咳。盡管《素問》中沒有關于咳嗽的專門文章,但是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使用了“咳嗽”這個詞。其余相關章節,雖然只有單論咳沒有嗽,但其內容與上述的咳嗽并提,意義相同。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提到咳,在《金匱要略》中有“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和“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兩個專章提到咳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嗽論》說:“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且嗽也。”后世醫家大多對“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的理論持肯定態度,但是咳和嗽常同時出現,很難分開,不論是干咳無痰還是無咳有痰,都可按咳嗽治療,所以雖有分“咳”和“嗽”,但通常統稱為咳嗽。
《素問》中論述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將咳嗽分為11種:心咳、肺咳、肝咳、脾咳、腎咳、小腸咳、大腸咳、膽咳、胃咳、膀胱咳和三焦咳。五臟六腑都可以導致咳嗽,外感邪氣可傳入肺經,飲食寒涼入于胃,因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所以邪氣可以從肺脈上至于肺臟,導致肺寒。五臟六腑相生相克,各個臟腑之間皆有關聯,皆可傳邪于肺而致咳。五臟六腑令人咳的特征不同,因為不同臟腑經脈所經過的器官和組織有所不同。
肺咳:“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主氣,司呼吸,肺咳之時,氣不得肅降,故喘息有音,肺絡受傷則可唾血。
心咳:“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出于心系,其別支者,從心系上挾咽喉。所以因心而咳者,心痛,咽喉有阻塞感,甚至深腫不得語、不得食。
脾咳:“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腎咳:“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腎脈貫脊絡膀胱,所以咳則腰背痛。
臟腑相配,病久愈重,可以傳變,臟病日久可以移于腑。
胃咳:“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受納水谷,胃咳可導致嘔吐。嘔吐嚴重可導致腸氣逆上,所以吐蛔。
膽咳:“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儲存膽汁,膽咳可嘔出膽汁。
大腸咳:“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大腸傳導糟粕,肺咳久虛,氣不能固攝,所以下脫而遺屎。
小腸咳:“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受盛化物,消化吸收障礙而矢氣。亦有理解為咳久氣散,咳嗽不能出聲。
膀胱咳:“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膀胱主藏津液,作用是儲尿和排尿,久咳而不能藏,故而遺尿。
三焦咳:“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通道,水液運行受阻,則涕唾而面浮腫。
《難經》為秦越人所撰,共八十一難,所以又名《黃帝八十一難經》,意在闡發《內經》之要旨,內容涵蓋了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多個方面,不僅承襲了《內經》的理論,很多方面在其基礎上還有所深入,如獨取寸口為主的診脈方法等。其中有肝積發為咳嗽的論述,肝積為“五臟之積”的一種,“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孩瘧,連歲不已”。肝積日久,氣不能舒暢條達而發為咳逆。
《神農本草經》亦稱《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因其中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故以“本草經”命名。全書分為3卷,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藥物又分上、中、下三品。書中詳細介紹了每種藥物的來源、性質、采集時間、產地和適應證,并對各種藥物如何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備方法,都做了概述。在大量的治療實踐中,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大部分都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
《神農本草經》中對于咳嗽的記載只有治療“咳逆”的藥物,其記載為“咳逆”“咳逆上氣”“久咳上氣”“咳逆寒熱”等,無“嗽”的藥物。涉及的藥物上中下三品皆有,所屬玉石、草、木、蟲魚、菜等。如上品中的禹余糧、菖蒲、細辛等,中品的干姜、當歸、款冬花等,下品的半夏、烏頭、射干、狼毒等。其記載內容是后世本草著作的藥物來源和臨床藥物應用的基礎。
《傷寒論》中關于咳嗽的論述只提“咳”字,《金匱要略》中有“咳嗽”之說,從內容來看,咳與咳嗽沒有什么不同。《傷寒論》的咳是在論述六經病時有所提及,它以六經分病,比如太陽病、陽明病,后世以其中的方劑所代表的典型證候而命名為“證”,如小青龍湯證、大承氣湯證等,咳嗽只是在六經病分類中的一個癥狀。具體的有咳嗽癥狀的篇章主要有《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兩個專篇中也有關于咳嗽的論述。
【《傷寒論》中從六經論治咳嗽】
太陽病與咳:“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心下即是胃脘,胃脘下有水氣,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咳,而且表邪未除,尚有發熱等表寒證,水邪犯胃,胃氣上逆而干嘔。此為外寒引動內飲的證候,風寒束表,水飲內停。小青龍湯證其中的咳嗽為內外合邪,水寒射肺所致。治法為辛溫解表,溫化水飲。方用小青龍湯。
陽明病與咳:“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陽明中風,熱邪上逆,肺受熱侵而咳、咽痛。外邪入里化熱而發為陽明病,熱邪犯肺而咳,咽為呼吸之門,與肺胃互應,肺受熱擾,影響咽,故咽痛,熱邪上擾于頭則頭眩,胃熱消谷所以能食。
少陰病與咳:“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此為少陰病陽虛水停的證治,水飲入肺作咳。少陰病至四五日,邪已入里,腎陽衰憊,水飲寒邪之氣浸淫內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著疼痛、自下利皆為寒水浸淫的表現,其他的或見證,都是水寒變動不居四處浸淫的表現。方用真武湯。“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此為陽郁厥逆之證,是陽虛致氣機不暢的表現。陽氣郁遏于內,不能達于四肢而發為厥逆,咳、悸、小便不利是氣機不宣的表現,腹中痛、泄利下重為氣血郁滯,故用四逆散宣散氣血。“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此為陽虛兼水熱互結的證治,水熱互結在里,犯肺則咳。少陰虛寒下利,水熱互結,犯肺則咳,滲大腸則利,犯胃則嘔,津不化則渴,陰虛陽亢則心煩不得眠。清熱滋陰,方用豬苓湯。
《金匱要略》中的“咳嗽上氣”和“痰飲咳嗽”見于“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章節名中雖然有“咳嗽上氣”,但此章中詳細論述肺痿、肺癰、肺脹的理法方藥,咳嗽僅為其中一個癥狀,其中有“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癥狀描述類似于哮喘,咳僅為癥狀。《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主要論述的是“四飲”,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其中支飲會出現咳嗽的癥狀。支飲是指水飲留于胸膈,阻礙肺氣的宣降,以至于咳逆倚息,喘息不能平臥,宜用十棗湯。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相傳為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其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說,倡導重陽論;重要的是將臟腑理論系統化,形色脈證相結合,發展了以脈證為中心的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其內容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主要是內科雜病,在中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藏經·論診雜病必死候》中記載了病咳嗽的五種死候,分別為:“病咳嗽,脈數,身瘦者死。暴咳嗽,脈散者死。病咳,形肥,脈急甚者死。病嗽而嘔,便滑不禁,脈弦欲絕者死。病諸嗽喘,脈沉而浮者死。”咳嗽的此五種脈象皆提示病情危重,預后不良。死脈的提法在后世醫家的總結中越來越多,大多為逆證,即形或證與脈象相逆。
先秦至三國時期醫藥理論的總結性文獻雖然少,但是仍可以看出那時候中醫藥發展的全面和活躍。此時期的文獻在咳嗽的病名、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面均有涵蓋。古人對疾病的認識樸素,多從實踐中而來,病名的出現多從癥狀而出,有獨立的“咳論”,亦有夾雜在傷寒六經證中的癥狀。對咳嗽的病因病機,主要從自然界六淫的侵襲和運氣、臟腑、經絡來認識,這種認識也是基于當時醫家對六淫、五運六氣、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的認知系統。在診斷方面,當時的醫家主要認為咳嗽的脈象至關重要,其治療受傷寒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