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三單元 發病

《內經》提出“外內合邪”,即外邪合內傷而侵入發病?!秲冉洝分小岸瑐诤?,春必溫?。淮簜陲L,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明確了伏氣的概念。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正氣是決定發病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1.正氣不足是決定發病的內在因素

(1)正氣的概念:正氣,相對邪氣而言,指人體內具有抗病、祛邪、調節、修復等作用的一類精微物質。

(2)正氣的防御作用:即抵御病邪入侵,及時祛除病邪、防止發病的作用。包括:①抵御外邪的入侵。②祛除病邪。③修復調節。④維持臟腑經絡功能協調。

(3)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正氣強弱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起主導作用。邪氣之所以侵襲人體,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正虛感邪而發?。赫龤獠蛔悖剐盁o力或適應調節能力下降,外邪乘虛而入,疾病因之發生。

2)正虛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調節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能力下降,致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精氣血津液代謝失常,易發生內生五邪。

3)正氣強弱可決定發病證候性質:邪氣侵入,若正氣充盛,奮起抗邪,多表現為實證;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精氣血津液虧損,多表現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若正氣虛衰,不能抗邪,邪氣內陷,為病多重。

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1)邪氣的概念: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體內產生的種種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邪氣的侵害作用:邪氣可對人體的機能和形質產生損害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導致生理機能失常。②造成臟腑組織的形質損害。③改變體質類型。

(3)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1)邪氣是疾病發生的原因:邪氣侵襲人體,與正氣搏結,使人發病。

2)影響發病的性質、類型和特點:不同的邪氣作用于人體,表現出不同的發病特點。

3)影響病情和病位:一般來說,虛邪傷人,病情較重;正邪傷人,病情輕淺。受邪部位表淺多為表證,受邪部位較深多為里證。表里兩部同時受邪稱為兩感。

4)某些情況下主導疾病的發生:在邪氣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別強,超越人體正氣抗御能力和調節范圍時,邪氣對疾病的發生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癘氣、高溫、槍彈傷等。

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1.環境與發病 主要包括氣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環境及社會環境等對發病的影響。

2.體質與發病

(1)決定發病傾向:如體質強,抗病力強,則不易發病或病后易形成實證;若體質弱,抗病力弱,則易發病或病后易形成虛實夾雜證、虛證。

(2)決定對某種病邪的易感性。

(3)決定某些疾病發生的證候類型。

3.精神狀態與發病 精神狀態能影響內環境的協調平衡,故能影響發病。精神狀態好,情志舒暢,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機能協調,則正氣強盛,邪氣難以入侵,或雖受邪也易祛除。

三、發病類型

1.感邪即發 又稱猝發、頓法,即感邪之后立即發病。多見于新感外邪較盛、情志劇變、毒物所傷、外傷、感受癘氣。

2.徐發 又稱緩法,即感邪后緩慢發病。多見于內傷疾病或正氣不足之人感邪。

3.伏而后發 即感受邪氣后,邪氣在機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誘因作用下,過時而發病。如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4.繼發 指在原發病基礎上,繼發新的疾病。繼發病首先要有原發病,并且新產生的繼發病與原發病在病理上有密切關系。如肝陽上亢導致的中風,小兒食積引發的疳積。

5.合病 指外感病初起示兩經同時受邪而發病,如太陽與陽明合病。

6.并病 指一經病證未罷又出現另一經病證的發病特點,也可指具體疾病的病后增病,即可視為并發病證。

7.復發 指疾病初愈或慢性疾病的緩解階段,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發作或反復發作的一種發病形式。引起復發的機理是余邪未盡,正氣未復。

(1)復發的基本特點:①原病基本病癥特點再度出現,但又不是原有病理過程的完全重現。大多比原病更復雜,病情更重。②復發的次數愈多,其宿根難除,且容易留下后遺癥。③大多有誘因。

(2)復發的誘因:①外感致復。②食復。③勞復。④藥復。⑤情志致復。⑥某些氣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為復發的誘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潼南县| 芜湖县| 长汀县| 伊川县| 寿宁县| 武鸣县| 德保县| 漠河县| 彩票| 和政县| 白河县| 耒阳市| 耿马| 宁阳县| 成武县| 大理市| 镇原县| 通许县| 阿克陶县| 金堂县| 五华县| 尚义县| 天镇县| 治多县| 安顺市| 合作市| 改则县| 陵川县| 丰都县| 佳木斯市| 宿迁市| 师宗县| 渝北区| 会宁县| 青川县| 山丹县| 石景山区| 东乡县| 德昌县|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