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二單元 病因

病因,即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又稱為致病因素。如六氣異常、癘氣傳染、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持重努傷、跌仆金刃、外傷及蟲獸所傷等,均可導致發病而成為病因。

中醫學通過分析病證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為“辨癥求因”或“審癥求因”。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1)六氣:正常情況下,風、寒、暑、燥、濕、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

(2)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六氣一般不會致病,但氣候變化超過人體承受范圍,或者人體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而導致發病時,六氣便成了病因,而傷人致病的六氣便是六淫。六淫形成的條件有二:①六氣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驟變,超過人體可以承受的范圍。例如夏天過熱、冬季過冷或冬季應寒反而暖等。②人體正氣虛弱,不耐正常六氣變化。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1)外感性:六淫致病多從肌膚、口鼻侵犯人體,由外入內,具有外感性。

(2)季節性:六淫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與工作、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人類涉及地域廣闊,氣候各異,居住、工作環境也多有氣候差異,因此六淫致病有地域性。如東北多寒病,高溫環境作業者多熱病。

(4)相兼性:六淫致病可以單獨傷人,也可以兩種以上合而為病,如風熱感冒。

3.六淫各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侵襲人體,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陽邪),使腠理疏泄不緊密(開泄);容易侵襲人體的上部(頭、面)和肌表(陽位)。

2)風性善行而數變:風邪具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善行);且風邪致病,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數變)。

3)風性主動:風邪致病會出現動搖不定的癥狀,如眩暈、震顫、抽搐、角弓反張等。

4)風為百病之長:①風邪常合他邪侵襲人體,是外邪致病的先導載體。②風邪傷人致病最多(終歲常在,發病機會最多,無孔不入,表里內外均可涉及,易發生多種病證)。

(2)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即陰氣盛的表現,故稱為陰邪。寒氣亢盛,人體陽氣不僅不足以抵抗反而被寒邪侵襲。

2)寒性凝滯:寒邪侵襲人體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受阻,產生疼痛,即“不通則痛”。

3)寒性收引:寒邪侵襲人體易使氣機收斂,腠理郁閉,筋脈拘攣,即“寒則氣收”。

(3)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生,故為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一派陽熱癥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

2)暑性升散,易擾心神,易傷津耗氣:暑為陽邪,具有升散之性,易擾心神。暑邪侵襲人體,使腠理開泄而多汗傷津。汗出過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即氣隨津傷,《內經》中“炅則氣泄”便是此意。

3)暑多夾濕:暑季氣候炎熱,雨水充沛,熱蒸濕動,水氣彌漫,故暑邪為病,多夾有濕邪,臨床表現除暑邪特點外,往往還有大便不爽、口舌黏膩的濕滯癥狀。

(4)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濕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人,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

2)濕性重濁:重即沉重之意,指濕邪侵襲人體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征的癥狀,如四肢困重、頭重如裹。濁即混濁、穢濁的意思,指濕邪為病,分泌物具有穢濁不清的特征。

3)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①病程的黏滯性: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多纏綿難愈。②癥狀的黏滯性:濕病癥狀多表現為黏滯不爽,如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③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于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有趨下的性質。人體下部也屬陰,所以說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如水腫、濕疹下部為多。

(5)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燥邪干澀,易傷津液:燥邪侵襲人體,最易損傷津液,出現口鼻干燥等癥狀。需要注意的是:燥邪傷津,但不耗氣。

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清潤而惡燥。燥邪多從口鼻而入,最易傷肺。

(6)火(熱)之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之邪升騰、灼熱,故為陽邪?;馃嶂扒忠u人體,多發生在人體上部,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2)火熱易擾心神:火與心相通,火熱之邪入于營血,最易擾亂心神。

3)火熱易傷津耗氣:火熱之邪侵襲人體,一方面迫使津液外泄,氣隨津脫,傷津耗氣。另一方面火熱直接消灼津液,耗傷人體陰氣。即所謂“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4)火熱易生風動血:即火熱之邪侵襲人體,燔灼津液,劫傷肝陰,筋脈失養失潤,易引起肝風內動的病證,又稱“熱極生風”。

5)火邪易致瘡癰:火邪入于血分,結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發為癰腫瘡瘍。

二、癘氣

1.癘氣的概念 癘氣,是有別于六淫而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病邪的統稱。癘氣可以通過空氣傳染,經口鼻侵入致病;也可以隨飲食污染、蚊蟲叮咬、皮膚接觸等途徑感染而發病。

2.癘氣的致病特點 ①發病急驟,病情危篤。②傳染性強,易于流行。③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三、七情內傷

1.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 七情內傷,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引發或誘發疾病的情志活動。七情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致病,若七情反應太過或不及,或者受到強烈持久的刺激(七情傷人的條件),超越了人體生理和心理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導致臟腑精氣損傷,功能失調,七情則成為病因。

2.七情與臟腑精氣的關系 情志活動是由臟腑精氣應答外界各種刺激所產生的。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生的內在基礎。如果五臟精氣發生病變,就會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出現異常的情志反應。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的變化過于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又可導致臟腑精氣的失常,氣血運行失調。

3.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七情是對內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復雜心理反應,以臟腑精氣為物質基礎,故七情內傷可直接傷及內臟。心藏神,為情志之主,因此七情內傷首先傷及心神。

1)損傷相應之臟:七情分屬五臟,七情內傷可損及相應之臟。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

2)影響心神:心主神志,七情皆從心而發,故七情內傷均可作用于心神,導致心神不寧,甚至精神失常。

3)數情交織,易傷心肝脾:七情中的每一情可單獨傷人,也可多情交織傷人。由于對情感反應最劇烈的是心、肝、脾三臟,因此數情交織,易傷心肝脾。

4)易損傷潛病之臟腑:潛病即已經發生,但還無明顯臨床表現的病證。此時雖無明顯臨床表現,潛病臟腑已發生病變,臟腑精氣受損,對情志變化的承受能力減弱,因此情志致病,易損傷潛病之臟腑。

(2)影響臟腑氣機:氣機在情志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心神掌控,情志致病首先影響心神,隨之影響氣機,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1)怒則氣上:過怒導致肝氣疏泄太過,氣機上逆,甚則血隨氣逆,并走于上。即“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喜則氣緩:過度喜樂可導致心氣渙散,重者心氣暴脫,神不守舍。即“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3)悲則氣消:過度悲傷可導致肺失宣降,肺氣耗傷。

4)恐則氣下:過恐可使腎氣失固,氣陷于下,可見二便失禁、遺精滑精。

5)驚則氣亂:猝然受驚,導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可見驚悸不安、驚慌失措。

6)思則氣結:過度思慮導致脾氣郁滯,運化失調。

此外,與氣有關的還有“寒則氣收”“炅則氣泄”“勞則氣耗”。

四、飲食失宜

1.飲食不節 指飲食沒有節律和節制,包括過飽和過饑,以及飲食沒有規律,時饑時飽。

2.飲食不潔 指因食用不清潔、不衛生或陳腐變質或有毒的食物而成為致病因素。

3.飲食偏嗜 指特別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或專食某些食物。包括:①食類偏嗜。②五味偏嗜。③寒熱偏嗜(嗜酒生濕、生痰、化熱)。

五、勞逸失度

1.過度勞累 包括三個方面:①勞力過度(易耗傷脾氣)。②勞神過度(易耗傷心神)。③房勞過度(易耗傷腎氣)。

2.過度安逸 包括體力過逸和腦力過逸。其致病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安逸少動,氣機不暢。②陽氣不振,正氣虛弱。③長期用腦過少,加之陽氣不振,可致神氣衰弱。

六、痰飲

1.痰飲的概念 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可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即視之可見,聞之有聲的痰液。無形之痰是指只見其征象,不見其形質,但能通過臨床表現來推測其病因為痰。

2.痰飲的形成 多因外感六淫、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等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水濕停聚而成。故痰飲的形成與肺、脾、腎、肝和三焦的功能失常關系密切。

(1)脾:脾失健運,水濕內生,聚而成痰。

(2)肺:肺主行水,宣發肅降,將津液布散全身;若肺失宣肅,水液輸布不利,則聚而成痰。

(3)腎:腎陽蒸化不利,也可以化生痰飲。

(4)肝: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若肝氣疏泄不利,則水液運行不暢,聚而成痰。

(5)三焦:三焦是水液和諸氣運行的通道,三焦不利,則水液運行不通暢,聚而成痰。

故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

3.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滯氣血運行:痰飲為有形之邪,停滯于體內阻礙氣機,影響氣血運行。

(2)影響水液代謝:痰飲雖為水液代謝障礙產生的病理產物,但又可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痰飲阻滯氣機,阻塞三焦,氣行則水行,若氣行不利,三焦不通,則水液運行更加不暢。

(3)易于蒙蔽心神:心神以清明為要,而痰飲為濁物,隨氣上行,易蒙蔽心神。

(4)致病廣泛,變幻多端:痰飲隨氣流行,內而五臟,外而四肢,致病廣泛。痰飲停留之處發病,癥狀又各有不同,且容易與他邪合病,臨床上形成的病證繁多,癥狀表現十分復雜,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七、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體內血行滯緩或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①體內瘀積的離經之血。②因為血液運行不暢,停滯在經脈臟腑內的血液。瘀血屬病因學概念。

血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屬于病機學概念。

2.瘀血的形成 凡是影響血液正常運行,引起血液運行不暢,或致血離經脈而瘀積的內外因素,均可導致瘀血。

(1)血出致瘀。

(2)血行不暢致瘀:如氣滯致瘀、因虛致瘀、血寒致瘀、血熱致瘀等。

3.瘀血的致病特點

(1)易于阻滯氣機: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響和加重氣機郁滯;且氣機郁滯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運行不暢。

(2)影響血脈運行:血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瘀血阻滯血脈,使血脈不利,導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運行失常。

(3)影響新血生成:瘀血已失去濡養作用,若日久不除,生機受阻,勢必影響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證繁多:瘀血一旦停滯于某臟腑組織,多難于及時消散,故其病位相對固定。瘀血的部位不同、原因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就不同。

4.瘀血致病的癥狀特點 ①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②腫塊(部位固定)。③出血(瘀血阻滯,損傷血絡,血逸脈外)。④色紫暗(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⑤肌膚甲錯,脈澀或結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石渠县| 枣庄市| 岳阳市| 镶黄旗| 中卫市| 略阳县| 临桂县| 海门市| 麦盖提县| 仙游县| 泽普县| 根河市| 留坝县| 通州市| 西和县| 浦江县| 荔波县| 平阳县| 格尔木市| 武冈市| 临沧市| 和平区| 泽州县| 普洱| 郸城县| 南雄市| 东光县| 宣武区| 永和县| 旬阳县| 瑞安市| 九龙坡区| 红桥区| 漳平市| 萍乡市| 乳源| 鹤峰县| 青阳县| 吴川市|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