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四氣,春、夏、秋、冬四個時節。調,調理,調攝。神,人的精神意志活動。本篇主要論述根據四時氣候變化調攝人體的精神意志,故名“四氣調神”。

全篇圍繞“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一主題思想,闡述了順應四時的養生方法,說明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本篇是《內經》論養生的重要篇章之一。篇中順四時而養生的理論是《內經》“人與天地相參”思想的又一體現。篇中治未病的理論,可謂是中醫預防醫學的先驅。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1],天地俱生,萬物以榮[2],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3],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4],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5]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6]

夏三月,此謂蕃秀[7],天地氣交,萬物華實[8],夜臥早起,無厭于日[9],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10],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11],奉收者少,冬至重病[12]

秋三月,此謂容平[13],天氣以急,地氣以明[14],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15],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16],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17],水冰地坼[18],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19],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20]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21],奉生者少。

【注釋】

[1]發陳:形容春季萬物生發、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象。張介賓注:“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此與《素問·五常政大論》之“發生之紀,是謂啟陳”義同。

[2]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自然界生發之氣旺盛,萬物生機勃發。

[3]被發緩形:披散頭發,松解衣帶,舒緩形體。馬蒔注:“被發而無所束,緩形而無所拘,使志意于此而發生。”被,通“披”。

[4]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的發生,施無求報,應該順春生之氣而養生。勿殺、勿奪、勿罰,即勿逆春生之氣。

[5]養生之道:保養春生之氣的方法。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故下文皆仿此。

[6]奉長者少:春季養“生”沒有養好,至夏季,奉養夏長之氣,就會不足。奉,供應,供養。下文“奉收”“奉藏”“奉生”者少,義皆仿此。

[7]蕃秀:形容夏季萬物生長茂盛的自然景象。王冰注:“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8]華實:指開花結果。華,通“花”。姚止庵注:“猶言開花結實,非秋冬之成實也。”

[9]無厭于日:不要厭惡夏日的炎熱。無,通“勿”。

[10]華英成秀:指精神飽滿。張介賓注:“華英,言神氣也。”秀,茂盛,秀美。引申為旺盛、充沛。

[11]痎瘧:瘧疾的總稱。張介賓注:“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郁,于是陰欲入而陽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

[12]冬至重病:王冰注:“然四時之氣,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于秋收之令也。冬水勝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時也。”

[13]容平:秋季氣象平定,萬物成熟不再生長的自然景象。容,生物的形態;平,平定。

[14]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指秋風勁急,蕭瑟肅殺之象。張介賓注:“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

[15]秋刑:古人認為秋季天氣轉涼,枝黃葉落,是因為秋季肅殺之氣的作用,故稱秋刑。

[16]飧泄:大便瀉下清稀,并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又稱完谷不化。

[17]閉藏:形容冬季陽氣閉藏、生機潛伏的自然景象。馬蒔注:“陽氣已伏,萬物潛藏,故氣象謂之閉藏也。”

[18]水冰地坼(chè):因寒冷致使水結成冰,地面凍裂。坼,裂開,分裂。

[19]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王冰注:“避于寒也。”這種養生方法可以保護人體的陽氣。

[20]亟(qì):屢次,頻數。

[21]痿厥:指四肢軟弱無力及陽不達四末的逆冷。吳崑注:“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養而手足痿弱也。厥,無陽逆冷也。”

【原文】

天氣,清凈[1]光明者也,藏德[2]不止,故不下[3]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4],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5],云霧不精[6],則上應白露[7]不下。交通[8]不表[9],萬物命故不施[10],不施則名木[11]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12]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13],天地四時不相保[14],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15]。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16],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17]。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18]。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19]

【注釋】

[1]清凈:王冰注:“言天明不竭,以清凈故致,人之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于人也。”

[2]藏德:大自然中蘊藏著生化萬物的生機。德,指天地間蘊藏著推動自然萬物生化的力量。《莊子·天地》云:“物得以生,謂之德。”

[3]不下:指日月五星等天體運動不息,恒居于上。王冰注:“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

[4]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張介賓注:“唯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往月來,寒往暑來,以成陰陽造化之道。”

[5]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指地之陰氣昏蒙,失去清明。張介賓注:“若天氣自用,必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則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冒,蒙蔽之意;冒明,即不明。

[6]云霧不精:云霧迷蒙,陰暗不見天空。精,通“晴”。

[7]白露:泛指雨露。

[8]交通:交,地氣上交;通,天氣下流。

[9]表:彰顯也。

[10]不施:吳崑注:“陰陽二氣,貴乎交通,若交通之氣不能表揚于外,則萬物之命無所施受,無所施受則名木先應而多死。”

[11]名木:指高大的樹木。一說,指名果珍木而言。

[12]菀槁:枯槁,枯萎。菀,蘊積也;槁,枯槁也。

[13]賊風數至,暴雨數起:狂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不斷出現。數,多次。

[14]天地四時不相保:天地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與四時節氣不相適合,即春夏秋冬四時失序。

[15]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王冰注:“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央,久也,遠也。”

[16]奇病:重病,異于尋常的疾病。胡澍等人注“奇”為“苛”,按下文“苛疾不起”,可從之。即苛病。

[17]內洞:洞,中空也。即內虛。

[18]肺氣焦滿:因肺熱葉焦而胸部脹滿。

[19]沉:下墜也。

【原文】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以從其根[2],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3]。逆其根,則伐其本[4],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5]不起,是謂得[6]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7]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8],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9]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0],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11],不亦晚乎!

【注釋】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時節要順應生長之氣以養陽氣,秋冬時節要順應收藏之氣以養陰氣。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

[2]根:陰陽變化的規律。

[3]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圣人同自然萬物一樣,遵循四時陰陽消長運動變化規律來調養人體陰陽消長,以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沉浮,指自然陰陽消長升降及萬物的生長收藏規律。

[4]本:人身之陰陽。

[5]苛疾:即疾病。苛,同“疴”,病也。

[6]得:符合。

[7]佩:違背,違逆。吳崑注:“佩,與悖同,古通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與道違悖也。”

[8]治:正常。

[9]內格:人體臟腑氣血活動與自然陰陽變化不相適應。王冰注:“格,拒也,謂內性格拒于天道也。”

[10]治未病:指未病先防。

[11]錐:一作兵。指兵器而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佛学| 永新县| 鹿泉市| 敦煌市| 三穗县| 兴安县| 监利县| 灌云县| 仪陇县| 灵璧县| 丽水市| 莒南县| 景东| 鱼台县| 新河县| 蒙城县| 金沙县| 无极县| 漳平市| 华坪县| 大化| 永定县| 怀远县| 彭州市| 东明县| 泰安市| 安陆市| 全州县| 名山县| 宜州市| 景洪市| 双桥区| 盈江县| 越西县| 沙坪坝区| 辉县市| 荣昌县| 南乐县| 铁力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