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說孩子(全民閱讀中醫科普進家庭叢書)
- 馬波主編
- 13字
- 2024-06-12 18:49:46
第一章 父母不可不知的育兒觀
第一節 小兒是純陽之體
中醫學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中醫古籍中就有關于小兒生理特點的各種記載。《顱囟經》曰:“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小兒藥證直訣》曰:“小兒純陽,無煩益火……”《醫學源流論》曰:“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
為什么這樣說呢?小兒就像早春時剛剛萌芽的小草,生長發育旺盛,其陽氣當發,生機蓬勃,與體內屬陰的物質相比,處于相對優勢。小兒生病時也有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易患熱病,陰津易傷,所以在治療上不宜使用溫陽的藥物。也有醫家認為“純陽”之“純”,乃“純凈”之意。襁褓小兒,無七情六欲之擾,更無房欲勞倦之傷,其“陽”純凈旺盛,而非“純粹”有陽氣而無陰。
因此,大家千萬不能將“純陽”理解為正常情況下小兒為有陽無陰或陽亢陰虧之體。正如《溫病條辨·解兒難》所說:“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陽之謂。”純陽指小兒先天稟受的元陰元陽未曾耗散,因而成為后天生長發育的動力,使兒童顯示出蓬勃生機。
1.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
小兒充滿生機,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無論身體形態結構方面,還是各種生理功能活動方面,都是在不斷地、迅速地向著成熟、完善方向發展的,且年齡越小,這種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表現得越是突出,體格生長和智能發育等的速度越快。
3歲以前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非常迅速的階段,尤其是在嬰兒期,1年內體重可比出生時增長2倍以上,身長可增加一半。舉個例子來說,剛出生的嬰兒如果身長在50厘米左右的話,那么到1歲時,身長就會長到驚人的75厘米左右,是不是生長得非常迅速呢?另外,嬰幼兒的臟腑功能、感情智慧等同樣會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表現出一派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旺盛生發之象。
2. 小兒活力旺盛
(1)小兒愛笑
很多人見到小寶寶的時候都喜歡上前逗一下,大家想過其中的原由嗎?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逗一下后小寶寶會笑得無比開心。孩子的笑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我們也會跟著心情大好!喜悅是一種體內陽氣充足的表現,內心的喜悅可以制造出很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化學物質,比如內啡肽、免疫因子等,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孩子學習,忘掉煩心事,多想一想讓人開心的事情,多笑一笑。
(2)小兒不怕冷
家長們經常會發現,小兒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不怕冷,全身就像一個小火爐一樣,無論冬天多么冷,下多么大的雪,出門玩起雪來根本不會喊冷。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我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小孫女在如此寒冷的天氣里在室外玩了一上午也沒有感到冷,小臉蛋紅紅的,溫暖又有熱力。這就是純陽之體的表現。
(3)小兒精力足
帶過孩子的家長可能會對一件事情感到特別苦惱,那就是小兒的精力太充足了,經常會在家長已經非常困的時候還能纏著家長陪他玩兒,或者會在屋里跑上一整天,讓玩具布滿整間屋子。小兒的這些活動正是體內陽氣充盛的表現。
3. 小兒生病后容易化熱化火
中醫學講,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所以小兒的實證、熱證非常多。陽盛則熱,熱極生風,小兒無論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或感染時令疫毒,都易化熱化火。
孩子感冒后很容易發燒,這其實是因為小兒體內陽氣盛,感受外邪之后肌膚腠理閉塞,體內的陽氣發散不出來,郁閉在了體內。如果孩子感受風寒邪氣后出現了咳嗽,很快就會演化為肺熱咳嗽,也是這個原因。
古人云“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會凍出問題,相反特別容易熱出問題來。很多家長帶孩子,總是喜歡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孩子穿得太厚,就容易出汗過多,皮毛不固傷了肺氣,加之肺熱內耗,傷了肺陰,家里家外、進進出出難免被風邪、寒邪所侵襲,肺經邪氣內留,就特別容易感冒、發燒、咳嗽、鼻塞。
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是中醫臨床非常常用的一種中成藥,具有補腎滋陰益精的功能。但是大家知道嗎,這首方劑原本是用來治療小兒疾病的。它始見于《小兒藥證直訣》一書,是當時的著名兒科醫生錢乙創制的。
據說有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張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八味丸,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附子、桂枝。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桂枝、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制成地黃丸,免得孩子吃后過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這位大夫聽后思考了一番,連聲道:“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錄下來,后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了下來,古代醫家對其推崇備至,它能滋陰補腎,對腎陰不足所致諸般虛證均有良效,有“補陰方藥之祖”的美譽,現代研究也證實它有多種療效,直到今天,仍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