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西醫研究進展

1.相關概念

(1)腸神經系統

腸神經系統(enteric-nervous system,ENS)由位于胃腸道(包括胰和膽囊)的神經元、神經遞質和蛋白質及其支持細胞所組成的系統,包括腸肌神經叢和下神經叢,是具有完整自我傳入、傳出神經系統的特別系統。有腹腦(abdominal brain)或第二大腦(the second brain)之稱。

ENS的神經元約為108個,相當于脊髓內神經元的數目,依據功能可將其神經元分為3類:①傳入或感覺神經元,傳遞來自胃腸感受器的信息,感受胃腸道內化學、機械和溫度等刺激。②傳出或運動神經元,直接與胃腸效應器細胞(骨骼肌細胞、平滑肌細胞、分泌細胞和吸收細胞)聯系,支配胃腸道平滑肌、腺體和血管的活動。③大量的整合(中間)神經元,聯系傳入與傳出神經元,分析整合感覺神經元傳入的信息,編擬運動神經元應發出的信息。各種神經元之間通過短神經纖維相互聯系,形成神經網絡。ENS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和調質種類很多,幾乎所有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遞質和調質均存在于內在神經系統中。因此,以黏膜下神經叢、肌間神經叢、神經元構成神經網絡,由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構成神經回路并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可以獨立完成反射活動的ENS整合系統。

(2)腦腸肽

腦腸肽(brain-gut peptide)是既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類生物活性肽,在腦腸軸各個環節的相互作用中,具有神經遞質和神經激素的雙重作用,同時對胃腸道運動、分泌和吸收等也具有調節作用。

近年來在中樞和外周神經元中已發現50多種肽類物質,具有腦腸雙重分布這一特點。如P物質、腦啡肽(ENK)、血管活性腸肽(VIP)、生長抑素(SOM)、5-羥色胺(5-HT)、胃動素(MTL)、胃泌素(GAS)、膽囊收縮素(CCK)等。腦腸肽的發現打破了一直以來認為乙酰膽堿(ACh)和去甲腎上腺素(NA)是腸神經系統主要遞質的認識。

腦腸肽可通過五種方式實現其生物作用:①自分泌(autocrine):腦腸肽釋放后局部作用于分泌細胞自身。②旁分泌(paracrine):肽類激素釋放后,通過細胞間隙從發源細胞彌散至鄰近靶細胞。③內分泌(endocrine):分泌的肽類直接釋放入血循環,運送至遠端部位起作用。④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肽能神經末梢釋放的神經遞質經由軸-樹突或突觸前軸實現神經細胞間傳遞。⑤神經內分泌(neuroendocrine):神經末梢釋放的肽類進入血液而作用于其他組織。

(3)腦腸軸

腦腸軸(brain-gut axis)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與腸神經系統之間形成的雙向通路,涉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等方面。腦腸軸有機地把腦內分泌系統、腸神經平滑肌系統及免疫系統整合在一起,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影響胃腸激素的分泌及免疫功能影響胃腸功能;胃腸功能的異常又可通過胃腸與神經系統的共有激素與免疫系統影響神經系統。由腦腸軸介導的信號在中樞和外周間的傳遞,是聯系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的重要途徑。

(4)腦腸互動

腦腸互動(brain-gut interaction):機體通過腦腸軸之間的雙向網狀環路進行胃腸功能的調節稱為“腦腸互動”。

(5)神經胃腸病學

神經胃腸病學(the neural gastroenterology)闡述中樞神經系統對胃腸功能的調控以及胃腸道信息向中樞神經系統傳導的神經機制。

2.腦腸互動學說的提出與發展

1833年William Beaumonut在對瘺管患者的觀察中提出“凡是壓抑或干擾神經系統的恐懼、憤怒都可引起胃分泌的抑制和明顯延緩胃的消化和排空”。1897年W.B.Cannon觀察到情緒對胃運動的影響,提出腦與胃運動聯系的概念。

1899年,英國倫敦大學著名生理學家Bayliss和Starling在研究麻醉犬小腸運動中發現,當施壓于麻醉犬的小腸腔時,可導致口側收縮和肛側收縮,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小腸定律”。Bayliss和Starling指出,在沒有外來神經控制下,小腸“局部神經機制”負責調節“腸定律”,引發腸袢的反射,即所有調節反射活動的必要機制存在于腸壁內。

1921年英國生理學家Langley首次發現并命名腸神經系統。

1931年VonEuler和Gaddum在研究體內乙酰膽堿分布時意外發現了腦和腸的提取物中存在著一種具有相同生物活性的物質——P物質,第一次發現了腦腸肽的存在。隨后多項研究發現在動物腦內存在多種活性肽,如神經降壓素、腦啡肽等也存在于胃腸道,一些胃腸激素活性肽,如蛙皮素、膽囊收縮素等在腦內也存在。Pearsa指出,胃腸道的肽類分泌細胞和腦內的肽類神經元在胚胎上是共同起源于神經外胚層的。

進入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腸神經系統的概念,它不受中樞神經功能直接控制,是可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功能系統。經過長期研究后,臨床醫生開始對內臟的神經調節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并開始對疾病在中樞、消化道本身及腦腸軸上的改變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神經胃腸病學。許多研究表明,神經和精神病變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紊亂。

1989在英國劍橋皇后學院舉行的大腦-腸道互動研討會進行了腦腸相互作用的神經解剖學、功能和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

199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的Michael Gershon教授在《第二腦》中提出腸神經系統屬于第二腦,認為腸神經系統雖然屬于外周神經系統,但不同于一般外周神經,它可以在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下活動,也可以脫離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而獨立活動。ENS是一個可以完全獨立的神經系統,其神經遞質非常豐富,神經元回路和網絡極為復雜,神經元數目接近脊髓,因此有“第二大腦”之稱。

胃腸與大腦密不可分,中醫腦腸相通學說的提出,西醫神經胃腸病學的建立,腦腸肽及腦腸軸的發現,更揭示了大腦與胃腸在生理上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關系,在臨床辨證論治時一定要綜合分析,全面考慮,體現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邢台县| 山阳县| 友谊县| 拜城县| 嵊州市| 石泉县| 金昌市| 松桃| 连江县| 余干县| 通许县| 浪卡子县| 乌恰县| 延长县| 荣成市| 涟水县| 环江| 湘潭市| 佳木斯市| 逊克县| 军事| 丰都县| 铁力市| 饶阳县| 安新县| 万宁市| 南投市| 黑水县| 大石桥市| 新郑市| 光山县| 名山县| 张家港市| 江达县| 丹寨县| 长宁县| 河源市| 苗栗市| 招远市|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