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通腑法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通腑法的內涵

通,《說文解字》云:“通,達也。”《易經·系辭》云:“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是自然萬物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中醫學認為“通”為常,“不通”則病,“通”法對于驅邪外出,恢復機體陰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余根初《通俗傷寒論》云:“病變不通,一氣之通塞耳。塞則病,通則安。”縱觀《內經》全文,多處提及“通”的重要性。在生理上,《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氣脈常通。”在病理上提出“不通則痛”,人體病理變化多因“脈道不通”“陰陽氣道不通”“榮衛不行,五臟不通”所致,《素問·調經論》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正如張子和所言“《內經》一書,惟以氣血流通為貴。若氣血不通,則百病乃生”。《金匱要略》云:“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孫思邈《千金要方》云:“諸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朱丹溪也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寒凝、水飲、痰濁、氣滯、瘀血、毒邪、食積、熱結均可引起人體臟腑不通,引發病理變化。因此,凡可幫助人體氣血津液暢通,臟腑功能協調的治法,如散寒、利水、化痰、行氣、活血、祛邪、消食、泄熱等均可歸屬于廣義通法的范疇,正如《理瀹駢文》所云“然調和氣血,上逆者下行,中結者旁達,虛者補,寒者溫,皆是通法”。廣義通法貫穿于八法之中,八法之中皆寓意通法。狹義的通法僅指通里攻下而言,多以通利二便的“通腑法”為代表,屬于八法的下法范疇。“通劑者,流通之劑也;通與瀉相類,瀉惟下行,通則兼旁行,凡辛香流走之屬皆能通”。

腑分六腑和奇恒之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六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為奇恒之腑。《素問·五臟別論》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言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六腑暢通無阻,其傳化功能才得以正常進行,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一說。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六腑相通,胃腸相連,《靈樞·本輸》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腸在六腑之中居于主導地位。本書所講“通腑法”一詞中的“腑”,即指胃腸而言。

通腑,即通達腸腑。廣義的通腑法涵蓋了疏通六腑瘀塞,氣血壅滯,包括和胃、健脾、利膽、通大便、利小便、通調水道等法;狹義的通腑法單指瀉下通便,蕩滌腸腑之法,指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法使停留在腸胃的宿食、燥屎、瘀血、痰飲等積滯從大便排出的一類治法。適用于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不消、截痰停飲以及蟲積等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平阴县| 延川县| 宜兴市| 安平县| 班玛县| 那曲县| 莒南县| 杨浦区| 山丹县| 吉林省| 会泽县| 永川市| 辽阳市| 灵台县| 家居| 渝中区| 新巴尔虎右旗| 桦甸市| 上虞市| 常宁市| 庄浪县| 乌苏市| 红河县| 高雄市| 栾川县| 蒙自县| 彭阳县| 张家口市| 肃宁县| 榆社县| 正蓝旗| 新巴尔虎右旗| 福鼎市| 临西县| 上栗县| 邯郸县| 西乡县| 长武县| 习水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