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醫研究進展——腦腸相通學說

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人的形體和精神是統一的整體,重視各臟腑經絡之間的聯系。《內經》及《傷寒論》都多次提及陽明胃腸疾患致使神明改變,為腦腸相關學說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中醫認為胃腸功能屬脾,“脾藏意”指人類所具有的高級思維、意識活動與脾胃強弱有密切關系。脾升胃降,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和則清陽得升,臟腑得養,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濁陰得出,臟腑和利,“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現有的臨床實踐證實,胃腸系統疾病常與腦部疾患互相影響。多項研究表明,功能性腸病的最主要病因是神經系統的機能障礙。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有消化道癥狀的患者中,功能性腸病占50%~70%,小于35歲者占半數以上,如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盆底肌協調障礙等。許多腦及神志疾病,或某些疾病發展影響到腦及神志時,常會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如中風、癲狂、眩暈、失眠等。王永炎教授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卒中后患者極易出現胃腸功能障礙,尤以結腸動力下降導致的排便困難最為突出。臨床研究發現卒中后便秘的發生率占整個卒中人群的30%~60%,卒中后1個月內新發便秘占55%,中重度卒中在發病12周內便秘的存在強烈提示預后不良。

2002年張思超以《內經》《傷寒論》為基礎,以腦腸肽的發現、神經胃腸病學的建立和腦腸病交互作用的臨床報道為依據,首次提出了“腦腸相通”理論假說,對其機理進行了深層次、多方面的探討。認為腦神的改變與大腸腑氣是否通暢呈正相關,便秘或泄瀉可導致腦神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而腦神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大腸腑氣的通暢,并提出了“腦病問腸”“腸病詢腦”的辨證原則。從另一方面驗證了通腑法治療腦病的科學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陆河县| 寿阳县| 恩施市| 石屏县| 齐河县| 镶黄旗| 巴彦县| 日照市| 潮州市| 壶关县| 茶陵县| 宜丰县| 沙雅县| 收藏| 汉寿县| 乐平市| 定安县| 广宗县| 博客| 梁山县| 辉县市| 龙川县| 嘉善县| 桂平市| 大安市| 陈巴尔虎旗| 永登县| 宣汉县| 阜新市| 稻城县| 望都县| 红原县| 高碑店市| 余干县| 绥宁县| 桂阳县| 浑源县| 扎鲁特旗| 凭祥市|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