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療腦病臨床經驗作者名: 劉向哲 楊國防主編本章字數: 1196字更新時間: 2024-06-14 19:01:14
二、胃腸與大腦的生理關系
胃腸與腦在經絡上相互聯系。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靈樞·經脈》曰:“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靈樞·動輸》說:“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
胃腸與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聯系。腦為奇恒之腑,位置居于最上,為人體之首,元神所居。腦神支配著胃腸功能的正常進行,腦神健旺,則脾胃得以運化腐熟水谷,大腸傳導正常。大腸與小腸為傳化之腑,居于腑之最下,糟粕匯集。《靈樞·平人絕谷》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先天之精與生俱來,但后天神氣的發育完善則依賴后天水谷精微的充養,依賴于脾胃功能的正常運化。《素問·六節藏象論》也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八正神明論》言:“血氣者,人之神。”氣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神賴氣血奉養而養精明。胃與腸相互協調,氣機通暢,氣血津液生化有源,神乃正常。同時,脾胃升降有序,小腸泌別清濁、大腸傳化糟粕有常,清陽上升可榮腦髓,濁陰下降不擾清竅,則腦髓充盈,神志安和。
從西醫學角度看,腦居顱內,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所在,既可直接或間接地調控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使之相互聯系協調,成為統一的整體;同時對機體內外各種環境變化做出迅速而完善的適應性調節,以維持機體的穩態。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各臟器的功能活動起著支配協調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神經沖動的傳導,或是通過體液遞質的傳遞,對人體進行支配調節。腦通過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控制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活動,使大腸能平穩有序的擴張、收縮、蠕動、吸收。可以說腦主大腸。
大腸位居腹中,是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接受食物殘渣,吸收部分營養,儲存糞便并排出體外之功能。研究發現,體內胃腸道是唯一一個由中樞神經、腸神經和自主神經共同支配的系統。在腸壁上的眾多信息感受器,通過信息反饋、調節腦功能,使腦與大腸之間的神經傳導形成一個環形通路。同時大腸的排泄功能,及時將體內一些有毒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凈化并穩定人體內環境,有利于腦功能的正常發揮。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胃腸激素存在于腦組織中,而原來認為僅存在于腦組織中的肽類物質也在胃腸中發現,這種既存在于胃腸之中,又存在于腦組織之中的肽類物質即腦腸肽。隨著對腦腸肽和腦腸軸研究的深入,腦與大腸的聯系也有了生理與病理上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