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病理關系

一、各臟腑病理表現

1.胃的病理表現

若胃有病變,影響其受納功能,則易引起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癥狀。

《素問·脈要精微論》言:“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靈樞·海論》曰:“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說明胃脘病變屬實者,則為脹滿,屬虛者,則為泄瀉或不納飲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若邪入陽明,腑氣不通,則腹部脹滿,疼痛拒按,大便不通,《靈樞·脹論》言:“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若胃氣虛弱,腐熟功能低下,則會出現胃脘疼痛、噯腐吞酸等食滯胃脘之象。

胃主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可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胃失和降之癥,或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之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濁氣在上,則生?脹。”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胃氣不降,直接導致中焦不和,影響六腑通降,甚至影響全身氣機的升降,出現各種病理變化。

2.小腸的病理表現

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于通調,“不通則痛”,表現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則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清濁不分,水液歸于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泄瀉等。“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泌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泄瀉初期常用“利小便所以實大便”的治療方法。

3.大腸的病理表現

大腸病變,多與大腸傳導失常有關。若腸道氣虛,無力傳化,可見大便努掙不出,或滑泄不禁,久之則見肛門墜脹、脫肛等。另一方面氣虛無力致腸中氣滯,腑氣不通,可見腹脹、腸鳴、便秘等,嚴重者則引起濁氣上沖于腦,導致神志疾病。

《靈樞·經脈》云:“大腸……是主津液所生病。”《脾胃論》言:“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營氣,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大腸病變,也多與津液病變相關。《靈樞·師傳》云:“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若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則水谷混雜而下,出現腸鳴、泄瀉、腹痛等;大腸實熱,消耗津液,腸失濡潤,則出現大便秘結不通之癥;大腸是食物殘渣與水濕貯停之地,易致濕熱蘊結于大腸,氣機逆亂,出現腹痛泄瀉、大便異臭、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等,濕熱蘊結過盛,還可出現神志不清、發熱等毒血癥狀。

4.腦的病理表現

腦為元神之府。元神存則生命存,元神敗則生命逝。“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素問·刺禁論》云:“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

腦主人體思維神志,若腦部病變,則會出現神明功能異常,如譫語、失眠等,正如《內經》言:“衣被不斂,語言善惡不避親疏者,是神明之亂也。”《景岳全書》言:“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

《靈樞·海論》中說:“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而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大惑論》言:“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腦髓充盈,人身五竅得以充養,則五竅功能正常,目可視,舌可嘗,口能言,鼻可嗅,耳能聽;髓海有余,則狂躁妄動,舉止失常;髓海不足,則會出現視物不明,嗅覺不靈,聽覺失聰,感覺異常,可見頭暈、健忘、耳鳴等癥狀,甚則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西安市| 确山县| 环江| 无锡市| 铜山县| 木兰县| 安国市| 都兰县| 新竹县| 西畴县| 荔浦县| 阳谷县| 慈溪市| 大厂| 陆良县| 濮阳市| 江城| 石河子市| 宜章县| 方城县| 宁河县| 永城市| 汉源县| 谷城县| 枣强县| 岳西县| 贞丰县| 蚌埠市| 易门县| 五峰| 盖州市| 阿拉善左旗| 托里县| 哈巴河县| 安乡县| 合江县| 安康市| 冕宁县| 尼玛县|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