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以宗醫案醫話文集(第二版)
- 林遠方等主編
- 976字
- 2024-06-18 15:43:01
頸椎椎曲異常綜合征并寰樞關節錯位(側偏型)
于某,女,11歲,山東即墨區普東鎮人。于2015年8月20日住院,8月31日出院。
【主訴】頸背痛伴頭暈、惡心3年。
【現病史】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背痛,伴頭暈、惡心,頸椎活動時頭暈明顯,發病時不能行走,每在下午出現,每次持續1~3小時,每天發作,時輕時重,平臥可緩解。曾到北京、青島等多家醫院診治無效。1個月前得知整脊專家來即墨,遂來求治。
【體檢】頸2、頸3椎旁壓痛,腰4~骶1椎旁輕微壓痛,雙臀捫及索狀筋結。兩側風池穴不對稱并壓痛。橈動脈試驗雙側(+),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雙側(-)。頸部活動受限:屈曲10°,后伸5°,左側屈15°,右側屈10°,左旋20°,右旋15°。
【輔助檢查】2015年8月20日頸胸腰椎片(圖1-1-36、圖1-1-37):頸5、頸6、頸7棘突右偏;頸曲顯著減小,呈Ⅲ級椎曲,頸2向后滑移。開口位:寰樞關節不對稱,寰齒間隙左窄右寬。胸椎正位片:右側彎14°,腰椎棘突右偏;腰曲加大,呈Ⅴ級椎曲。

圖1-1-36 治療前(1)

圖1-1-37 治療前(2)
【診斷】頸椎椎曲異常綜合征并寰樞關節錯位(側偏型)。
【治療經過】
1.理筋:常規頸、胸、腰部藥熨;骨空針刺,取頸胸夾脊穴、三風、大椎;行按脊松樞法,寰枕、頸背部分筋、理筋法。
2.正脊骨法:腰椎旋轉法、胸腰旋轉法、提胸過伸法、牽頸折頂法、寰樞端轉法。
3.調曲:臥位,頸椎布兜牽引2kg,每次30分鐘;三維調曲法,每次30分鐘。
4.功能鍛煉:練習抱頭側頸式、虎項擒拿式、抱頭屈伸式、側頸雙肩松胛式、抱肩轉胸式、抱背轉胸式、床上起坐式(3式)、點頭哈腰式、拍墻松筋式。堅持每天上午、下午各鍛煉30分鐘。
以上治療每天1次,治療10天后癥狀、體征消失。2015年8月29日復查X線片(圖1-1-38、圖1-1-39):寰樞關節及寰齒間隙完全對稱,頸2滑移復位,頸腰椎曲度、胸椎側彎恢復正常。

圖1-1-38 治療后(1)

圖1-1-39 治療后(2)
【體會】本案因頸椎椎曲異常、寰樞關節錯位,刺激枕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椎動脈而引起上述諸癥。韋以宗教授認為,寰樞關節錯位不是局部的錯位,而是頸椎旋轉、側彎、移位,在脊柱圓運動作用力下,頭顱反方向傾斜(側方型)或腰骶角變小,寰樞角位移(前傾型)(平行四邊形原理)。因此,要復位錯位的寰樞關節,必須糾正頸椎的側彎或腰骶角的變化,才能達到復位的目的。在充分理筋的基礎上,調腰曲以調胸曲及頸曲,從而治愈病程3年、病情嚴重的頭暈、惡心。
(戴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