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桂枝類方醫案

一、桂枝湯

經典的太陽病方,傳統的調和營衛方,具有平沖氣、止自汗、除虛熱的功效。現代研究提示能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疲勞等,對血壓和心率、胃腸運動、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適用于以自汗出、脈弱等為特征的疾病和虛弱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傷寒論》)

經典方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15)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44)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57)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34)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240)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二十)

產后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二十一)

注:經典方證中的阿拉伯數字是《傷寒論》原文的序號,中文數字是《金匱要略》原文所屬篇的序號。全書同。

外感自汗案(陳伯壇)

兩廣總督譚仲麟患外感,纏綿一月不愈。南海知事裴景福薦陳伯壇醫治,并告知伯壇譚曾服三分桂枝便流鼻血。時值初夏,譚著棉衣,汗出涔涔而不自覺。陳切脈浮弱,斷為桂枝湯證,脈案洋洋千言,處桂枝湯原方,桂枝重用一兩二錢。裴極力阻止,但譚說:“此公下筆千言,定有真知卓見。”此劑一飲而盡,次日痊愈。(《江門五邑海外名人傳》)

按:陳伯壇先生并沒有被患者曾服桂枝流鼻血的病史印定眼目,而用重劑桂枝湯,其底氣源于桂枝湯方證十分明顯,“自汗出、脈浮弱”是桂枝湯的核心方證,有是證則用是方!本案是方證思維的極好例證。自汗出,不僅僅是一個即時性的癥狀,更是一種體質狀態,如平時容易出汗者、曾經大汗或過汗者、皮膚濕潤白皙者等,應用桂枝湯的機會也比較多。

發熱脈緩案(岳美中)

14歲女孩,惡風發熱半年余,體溫高達40℃,發狂譫語,欲往戶外奔跑。但渴不多飲,胃納減少,二便自調。舌苔淡黃而膩,脈象浮緩。觀其舌苔淡黃,渴不多飲,二便自調,知其不是真熱;發熱惡風,脈見浮緩,系中風證未罷,營衛失和。擬桂枝湯原方服之,3劑而愈。(《岳美中醫話集》)

按:“脈浮緩”是桂枝湯方證的客觀指征,即輕取即得,重按無力中空,狀如蔥管。一般心律不快,但也有數者,必定無力。多見于血壓低,或心功能不全者。

發熱汗出脈緩案(劉渡舟)

李某,女,53歲。患陣發性發熱汗出1年余,每天發作2~3次。前醫按陰虛發熱治療,服藥20余劑罔效。問其飲食、二便尚可,視其舌淡苔白,切其脈緩軟無力。辨為營衛不和,衛不護營證。當調和營衛陰陽,用發汗以止汗的方法。為疏桂枝湯: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棗12枚。2劑。服藥后,啜熱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按:“發熱”是桂枝湯方證的核心癥狀,但不能理解為發熱等同于體溫增高,患者自覺的熱感也屬于桂枝湯證,或烘熱陣陣,或上熱下寒,或皮膚發熱,或手足心發熱,或燥熱不眠,往往伴有自汗、怕風、心率緩慢等。本案記錄了一位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的烘熱出汗,劉渡舟先生根據舌象和脈象,認定是桂枝湯證。關于桂枝湯方證的舌證,《傷寒論》沒有明確,從后世醫家的經驗來看,舌淡是比較多見的,或淡紅或暗淡,舌體柔軟,舌面濕潤,同時口唇也是暗淡的。

嘔吐腹痛奔豚氣案(岳美中)

某人年七十,患嘔吐腹痛一年余。詢其病狀,云腹痛有發作性,先嘔吐,即于小腹虬結成瘕塊而作痛,塊漸大,痛亦漸劇,同時氣從小腹上沖至心下,苦悶“欲死”。既而沖氣漸降,痛漸減,塊亦漸小,終至痛止塊消如常人。按主訴之病狀,是所謂中醫之奔豚氣者。予仲景桂枝加桂湯。桂枝15g,白芍藥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4枚(擘)。水煎溫服,每日1劑。

4月30日二診:共服上方14劑,奔豚氣大為減輕,腹中作響,仍有1次嘔吐。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飲。囑服10劑。

5月13日三診:有時心下微作沖痛,頭亦痛,大便澀,左關脈弦,是肝胃氣上沖,改予理中湯加肉桂、吳茱萸,以暖胃溫肝,服后痊愈回鄉。兩月后函詢未復發。(《岳美中醫案集》)

按:桂枝湯加重桂的用量,或者桂枝翻倍,或加肉桂,就是桂枝加桂湯,《傷寒論》主治“氣從少腹上沖心者”。這種情況多見于老人體弱者在受寒冷刺激或情緒激動時,或伴有嚴重的腹痛,或有胸悶心悸,或焦慮不安,古稱之為“奔豚氣”。從本案的描述來推斷,患者很可能是不完全性腸梗阻。除桂枝加桂湯外,還可以考慮大建中湯、厚樸七物湯等。

陰斑熱陷案(余聽鴻)

常熟大河鎮道士王少堂,六月初,偕妻回里,十四日起寒熱,遍體紅疹滿布。周姓醫進以辛涼解肌之方,服后病增,至十七日,病更劇,其岳母邀余診之。脈極細而微,重按至骨,微見數象。神識頗清,遍體干燥,身無點汗,舌絳無津,而又不渴。言語輕微,躁不能寐,紅斑密布,無空隙之處。余思此乃正虛邪陷之陰斑也。余曰:初十晚到家,逐日所作何事?試一一述之。曰:十一至十三做法事,十四日懺事畢,結賬后當夜即熱。余曰:再去問之,初十有房事否?答言有之。初十日酷暑,坐船數十里,外風襲表,暑熱逼蒸,至夜欲后,氣脈皆虛,熱邪即乘虛內伏。加之十一至十三,身為法官,終日厚衣,汗出不止。汗多則外陽已虛,津液亦涸,腠理空豁;又高叫敕令,中氣亦虛,熱邪易入,故見寒熱。又被寒涼之藥遏其陽氣,故內熱雖甚,無陽氣蒸動,無津液化汗出表。若再服寒涼,表陽愈虛,熱陷更深,陰斑無疑矣。用仲景桂枝湯,加干姜、人參,重用甘草,服后再飲以米湯。

余思汗多則陽弱陰傷,以桂枝湯和其表,以干姜合桂枝護其中陽,假甘草之多甘,合米飲之谷氣,甘淡以助其胃津,得干姜之熱,蒸動其胃津以上升,又賴桂枝之力推之出表。若得汗出,則中陽動而表陽和,內伏之邪亦可由外表而發,待其煩躁狂叫,或奔走越垣,方為佳兆,切不可與以涼藥,恐火郁不能外達也。如服此藥后仍然不變,則難治矣。

服藥后,明午果然神識漸狂,聲高而起坐不安,渴已能飲,病家驚惶,飲以蔗漿一碗,依舊靜臥,聲微脈細。至二鼓,余至其家,問之,曰:今午漸狂,聲高渴飲,不料服蔗汁后,依然如故。余曰:正欲其陰癥轉陽,由里出表,陽回而煩,方為佳兆。又為寒涼所遏,事屬周折,仍從原方,加臺參須服之。

明午又見煩躁能飲,以溫水飲之,汗出脈起矣。再進以甘涼之品,生胃陰而泄熱助汗,托之外出,汗透而神靜安寐,脈亦轉和緩,能思飲食。余曰:汗后肌潤,脈和思食,正能勝邪,病有轉機矣。陽回以養陰為要,進以生脈法,加甘涼咸寒之品,數劑而痊。然癥似少陰,究非傷寒可比。此是外邪內伏,無陽氣陰液化汗以達表。所以讀《傷寒》者,知有是病,即有是方,兩言盡之矣。(《診余集》)

按:根據本案的描述,患者很可能患有過敏性紫癜。這是一種侵犯皮膚和其他器官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主要表現為紫癜、腹痛、關節痛和腎損害,但血小板不減少。發病原因和機制至今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鏈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藥物、食物、蟲咬等有關。中醫如何治療?本案主治者余聽鴻先生并沒有簡單地用涼血止血的方藥,而把眼光對準了患者的整體狀況。首先,看脈象,脈極細而微,重按至骨,這是一種虛脈。《傷寒論》中有“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再看神色,神識頗清,言語輕微,躁不能寐,也是陽虛陰證的表現。再看舌象,舌絳無津而又不渴,這是氣液不足的舌象。以上臨床證據均支持桂枝湯加人參的選擇。余聽鴻先生在詢問發病誘因后認定,患者是大汗房事后受涼,陽虛陰斑無疑,用桂枝湯加人參而汗出脈起、病情好轉。此案提示桂枝湯證如果進一步虛弱化,患者出現脈沉微或沉遲、汗不出時,或者出現身體疼痛、體重明顯下降、食欲不振等時,需要加人參。這就是后世所謂的助陽托邪法。

凍瘡潰瘍案(夏仲方)

某女,42歲。足踝上方患有凍瘡,歷時5個月不愈。潰瘍面大逾手掌,創面突出,四周邊緣皮肉僵硬成口,此致患處麻木,不痛不癢。給服桂枝湯加當歸,僅18劑而愈。(《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

按:本案是桂枝湯加當歸治凍瘡潰瘍案。桂枝湯對外科皮膚病也有療效,其機理是調和陰陽營衛,激發內在的自愈力。清代醫家鄭欽安說:“仲景以此方冠一百一十三方之首,而曰調和陰陽。試問人身陰陽調和,尚可得病也否?尚可得生瘡也否?”(《醫理真傳》)桂枝湯對瘡瘍初期可發可消,瘡瘍后期則可托可補。陽證,桂枝湯倍白芍;陰證,桂枝湯倍桂。

老人術后調理案(黃煌)

案一:勵男,71歲。腎癌術后20天,食欲不振,稍微吃多即嘔吐,易出汗怕風。其人身高161cm,體重55kg,黃瘦,舌淡嫩,脈弱。但神情淡定,微笑而診。處方: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炙甘草5g,干姜10g,紅棗20g,黨參20g。7劑,每日1劑。囑咐藥后喝熱粥一碗,避風忌生冷。一周后復診,服上方后食欲、精神均好轉,每頓能吃一小碗稀飯,出汗減少。

案二:何男,66歲。有高血壓、心血管病史。7個月前做腎癌手術,但體力恢復緩慢。特別容易出汗,整天虛汗淋漓,動則更多,經常衣被均濕。訴說全身乏力,并有心慌,易饑,飯過頓(過了吃飯的時間)即有低血糖現象。其人黃胖體型,尤其兩眼袋如臥蠶,舌紫暗,舌底脈絡瘀紫,脈沉無力。處方:桂枝20g,肉桂10g,白芍15g,赤芍15g,甘草10g,干姜10g,紅棗20g,生黃芪30g,炙黃芪30g,7劑。一周后復診,大汗已收,虛弱感消失,饑餓感減少。

按:老人手術后或大病后的調理,常用到桂枝湯。這種思路是古法。《外臺秘要》引范汪云:“黃帝問于岐伯曰: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對曰: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imgimg汗才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老人手術后,氣陰兩傷,桂枝湯常用。如果其人消瘦食、欲不振者,或其人身體疼痛、脈沉遲或沉弱者,加人參。人參能補氣陰,能提振食欲,增加體重。黨參力薄,需加大用量。如其人食欲旺盛,常有低血糖現象,或其人疲乏無力、汗多濕衣,或其人虛胖浮腫,加黃芪。黃芪能補氣固表,能止汗,能消腫,能調節血糖平衡,能改善心腦供血,但用量也要大。

糖尿病全身疼痛消瘦案(黃煌)

某男,57歲,175cm,67kg。2018年4月16日初診。

病史:患糖尿病7年。近2個月體重下降5kg。全身疼痛麻木,汗出受風則渾身發抖,易感冒。

住院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血管神經病變。

體征:消瘦,面色黃暗,皮膚濕潤,舌淡胖有齒痕,苔膩,脈虛弦大。

處方:桂枝15g,肉桂10g,白芍20g,炙甘草5g,生曬參15g,干姜10g,紅棗15g。7劑。

2018年5月7日復診:汗出怕風明顯好轉,體重增加1kg,面色改善。

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桂枝湯證的案例較多。如患者體重下降明顯、怕風怕冷、極度乏力等,常加人參,方如新加湯。如果患者膚色黃暗、四肢麻木、自汗、皮膚潰瘍等,常加黃芪,方如桂枝加黃芪湯;如患者肢體疼痛、遇寒加重等,常加附子,方如桂枝加附子湯等。可參見經典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嘉祥县| 韶山市| 陇南市| 万年县| 福安市| 屏边| 万州区| 隆林| 左权县| 资中县| 隆子县| 临沂市| 南丹县| 乐都县| SHOW| 安平县| 岑巩县| 灯塔市| 敦化市| 莒南县| 湄潭县| 鄯善县| 甘谷县| 祁门县| 昌图县| 巴彦淖尔市| 札达县| 江门市| 休宁县| 南涧| 姚安县| 晴隆县| 炎陵县| 周宁县| 苗栗市| 西吉县| 长葛市| 舞钢市| 岳池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