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醫案(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特色教材)
- 黃煌編著
- 2983字
- 2024-06-14 19:27:03
四、讀案的視點
醫案是檔案資料,不像專著那么有條理與系統,從形式上看,各家的醫案不是一部體例統一、論述規范、概念明確、邏輯性強的教科書。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和論述方式,有自己癥狀的描述方法和習慣用語,所以醫家讀案也就像書法家讀帖、畫家賞畫一樣,需要用心揣摩,細細體會,理出頭緒,抽出要旨,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通俗地說,讀案就是吃自助餐,讀者面對的是許多半成品,需要自己根據自己的胃口去挑選,并且去加工成自己喜愛的美味佳肴。那么,如何挑選呢?著眼點在哪里?醫案中哪些內容值得我們停住目光?這是醫案閱讀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草草讀過,浮光掠影,則往往一無收獲。下面,向讀者介紹幾種讀案的視點。
1.識證關鍵
識證,是論治的前提,是一項艱苦復雜的思維活動。華岫云說:“醫道在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一有草率,不堪司命。往往有證既識矣,卻立不出好法者,或法既立矣,卻用不出至當不易好方者,此謂學業不全。然三者之中,識證尤為緊要。若法與方,只在平日看書多記……至于識證須多參古圣先賢之精義,由博返約,臨證方能有卓然定見。若識證不明,開口動手便錯矣。”(《臨證指南醫案·凡例》)
識證關鍵,即指反映經方方證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比如桂枝湯證的脈浮弱、自汗出;四逆湯證的脈微細、肢冷、但欲寐;大柴胡湯證的按之心下滿痛等。臨床上這些癥狀及體征并不明確,由于我們觀察方法、觀察角度、臨證經驗的局限,這些關鍵性的指征常常在我們的“盲區”,以致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要抓住這些識證關鍵,必須經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識證過程,最終使這些癥狀和體征逐漸清晰,從而達到正確診斷和正確治療的目的。
歷代名醫在識證方面往往有獨到的經驗和思路,他們特別是在寒熱錯雜、虛實疑似之際,能識燠于寒,辨實于虛,這些名高手的識證思路,對訓練讀者的方證識別能力幫助很大。由于識證關鍵在臨床思維上所占的位置相當重要,所以許多名醫在撰寫醫案時往往于此著力描述,特別是那些追憶式醫案,更是于此不惜筆墨。讀這些醫案能得到許多啟發,常有回味無窮之感。
2.治病變法
徐靈胎說過:“凡述醫案,必擇大癥及疑難癥,人所不能治者數則,以立法度,以啟心思,為后學之所法。”(《臨證指南醫案·咳嗽門》批語)而明代江瓘編輯《名醫類案》的重要原則亦是“變法稍有出奇者采之,諸庸常者不錄”(《名醫類案·凡例》)。因而,對于那些久病頑疾、疑難怪癥,前人醫案中每有不少獨到的治療經驗,此正是初學者所應努力汲取的。讀案時,要對治法之理、用方之證細細研究,否則得其皮毛而已。
3.轉方之法
轉方是中醫臨證的重要環節,不但可以反映前診的診察效果,更重要的是醫家對疾病傳變規律的掌握程序和應變能力,每通過轉方反映出來,而讀者通過揣摩名醫的轉方之法,也能提高臨床應變能力。正如清人陸九芝說:“書本不載接方,以接方之無定也,然醫則全在接方上見本領。”(《世補齋醫書》)。秦伯未先生也說:“凡醫案觀其變化處,最耐尋味。”讀案時,對醫案中治法用方的變更、藥物的增減皆應細心體會,以追尋名醫的思路。
一般來說,醫案中轉方不外是更方或不更方,而診療效果不外是效與不效。所以,就出現效不更方、效而更方、不效更方、不效也不更方四種情況。
(1)效不更方。前診取效以后,為鞏固療效,常常不更前方,或照方再抄,或略事加減,醫案中經常有“藥即中的,毋庸更方”“既獲效機,仍宗原意出入”等語。效不更方的依據,一般是正邪對比的狀態尚無質的變化,病機也沒有根本的變化,故不能將某些癥狀的改善而認為疾病已經痊愈而更改治法方藥。
(2)效亦更方。取效之后,病機變化,或標去而本顯,或熱去而濕存,或邪去而正傷,故轉方時應當更改治法方藥。
(3)不效更方。服藥不效,原因很多,有辨證不當者,有藥力不夠者,也有病家本身的原因,或服法不當,或護理不當。如不效的原因是辨證失誤、藥不對證的話,應當更方。
(4)不效亦不更方。這種情況多見于病根深伏,或病程較長的疾病。病根深伏不易數劑即見功效,故雖辨證無誤,方藥對證,也常可出現癥狀無改善的情況,此時宜守方不變。病程較長的疾病由于自身演變的特點,不可能在短期內立即停止傳變,故雖理法方藥準確,也照樣出現發展變化,故也宜守方不變。例如濕溫病,濕熱互結,纏綿難愈。前人每以抽絲剝繭來形容,故宜守住分清濕熱之法,不可以為如風寒一汗可解、火熱一清可平而濫用發汗與苦泄。
以上可見,更方與否與效與不效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也不是更方與否的依據。決定更方與否還是著眼于疾病的轉歸變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是證則用是方,即“方隨證轉,證變方亦變”,由于證是證據,疾病與體質是用方的最佳證據,因此,對轉方之法的理解必須從疾病與體質入手。
4.經驗之談
前人的醫案,每結合實例發些議論,談些經驗體會。因而案語中每有簡潔而通俗且富有臨床意義的語句。一些追憶式醫案中如此的經驗之談更多。這些不能輕易讀過,當細細品味,能給你的研究與臨證帶來啟迪和靈機。
5.劑型服法
劑型與服法是中醫臨床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效果的好壞,往往與此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清代醫家陳修園說:“長沙當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為據……宜湯、宜散、宜丸,一劑分為三服、兩服、頓服、停后服、溫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飲水、暖水之類,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漬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漿水、潦水、甘瀾水、麻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諸書多略之,而不知圣人之心法在此。”(《長沙方歌括·小引》)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綜觀歷代名醫醫案,這方面的內容十分豐富。
6.藥物劑量
前人醫案中的藥物劑量,不外輕重兩種類型。
一是重劑。每超過常規劑量數倍,通常見于危急重癥的醫案,正如王孟英說:“急病重癥,非大劑無以拯其危。”因為重劑力宏,能解燃眉之急。此時邪氣方盛,正氣未衰,病情單純而變化較小,病人體質充實,醫家每抓住契機,一鼓作氣,祛邪務盡。一般來說,用重劑者,藥味不多,3~5味,至多不超過8味,因為藥味過多,則藥性互相牽制,不利速戰速決。此外,各家注重配伍,以起協同作用,其中的經驗奧秘需要讀者去悉心體會。典型的如陳伯壇、吳佩衡、李可等諸家醫案。
二是輕劑,低于常規用量。通常見于內傷久病、體質柔弱,或外感熱病而病在上焦,或濕熱交阻,或疾病病機比較復雜、不可大劑攻擊者。而最主要的,尚是看胃氣的強弱程度。胃氣弱者,藥量宜輕,否則易傷胃氣。王孟英說:“大人之病,亦須量其胃氣而權方劑,脆薄之人,竟與小兒同視可也。”(《歸硯錄》)典型的如葉天士、蒲輔周等諸家醫案。
7.誤治之因
讀前人醫案,成功的案例固可取,而誤治或治誤的案例更當重視。此類誤治醫案,多系初診為醫者所誤,爾后為他醫救治,即救治前醫之誤;亦有初診自誤于辨證,復診能及時改正,自誤自救者。對于這類醫案,讀者能深究其失誤之因、救誤之理,對于提高識證論治的水平,培養縝密細致的診療作風,均有幫助。
8.醫論醫訓
醫案中多有議論,或針砭時弊,或訓導后學,或闡發古義,猶如一篇篇小論文。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疑可以加強醫學理論及醫德修養。
9.醫案注按
出版的醫案大都經過醫家本人或旁人的整理,加有評注或按語,以補充說明診療的情況或效果,或揭示案中辨證立法的關鍵和醫家的獨到經驗,或旁征博引,加以發揮。這些內容,也是讀案所應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