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大健康”中醫藥文化知識
- 顧秋紅等主編
- 1701字
- 2024-06-18 16:57:46
前言
一株小草創造奇跡,一根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跨越千年,特別是在疫情不斷襲擾的今天,中醫藥在普惠世界、造福人類的征程上越來越突顯其獨特的作用。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培根鑄魂”育時代新人,中醫藥文化教育責無旁貸。健康是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更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
“大健康”是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改變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全新理念。從人的衣食住行和生命全過程,提倡自我健康管理,避免走入偽科學誤區。健康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多個方面。人不僅要健康生活,還需要健康消費。樹立大健康理念首先要幫助孩子們建立起科學的健康價值觀——健康不僅是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社會資產,維護健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人的健康發展體現著一種人文精神,更體現著文明進步的程度。其次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幫助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時時呵護健康、處處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根。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藥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形神兼顧、陰陽平衡的理念。中藥學的“世間百草皆入藥”,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的實踐活動。中醫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主張以此為基礎看待人的地位和健康問題。運用五運、六氣的基本原理,解釋氣候變化的年度時間規律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醫養生首先提倡天人合一,形神共養,謹和五味,勞逸適度,以臻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認為“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其次才是辨證論治,運用藥物、針砭灸刺等療法,調理臟腑、經絡、氣血,以達祛疾療病的目的。
習總書記明確提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充分意識到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性,頒布了中醫藥法,出臺了多項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制定實施中醫藥發展規劃綱要,多次強調,要把中醫中藥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努力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寧波市鎮安小學,新中國成立前曾是重要的地下黨聯絡站,作為一所有著優質紅色基因的百年名校,一直奉行“德育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條“國學養正,毓德樹人”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其中中醫保健教育作為核心特色并付諸實踐已有十幾年。包括開設中醫課程,推進中醫藥知識的普及,邀請中醫名家進校園,中藥標本進課堂,舉辦中醫保健講座等。尤其在2016年2月,為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的“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學校把中醫藥健康教育列入常規教育,讓中醫健康知識走進課堂、走進教科書,將中醫藥知識從小植根在孩子們的心中。
《小學生“大健康”中醫藥文化知識》涵蓋了道德與健康、飲食與健康、作息與健康、運動與健康、情緒與健康、環境與健康、預防與健康七個單元,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出發,設置了“小郎中探究”“小郎中問診”“小郎中實踐”“小郎中公益驛站”等板塊,既有中醫藥的認知知識板塊,也有指導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的實踐活動,更有學習推崇“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仁愛、大愛”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情感價值教育。本書能有效引導小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價值、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激發小學生對以中醫藥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讓廣大學生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神奇魅力,對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素養意義深遠。本書視點高,成體系,實用可操作,將成為廣大教師進行中醫健康教育的工作手冊。相信寧波市鎮安小學教育集團植根于習慣、植根于理念、植根于文化傳承的“大健康”教育會形成越來越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益。
在東方文明列車上,跑在最前端也是最亮麗的是中醫文化,它鐫刻著中國標牌,裝載著5000年中華文明的精華,正在駛向新時代,貢獻給全人類。中醫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王邦才壬寅年仲夏于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