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食心源:中醫養生飲食總整理
- (美)林大棟 王人慶
- 975字
- 2024-06-14 19:29:06
隋唐時期的飲食本草典籍
在唐代有“藥王”之稱的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先生撰寫了《備急千金要方》,其中對于飲食方面的本草研究已經具備了往專著方向發展的趨勢。本書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三十卷,兩百三十二門,總共有五千三百方。書中非常重視疾病的預防,像“上醫醫未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之于無事之前”等觀念都是從此書出來的,本書可以說是發揚了“治未病”觀念,也就是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備急千金要方》也非常重視飲食養生,書中第二十六卷就名為“食治方”,這是中國最早的中醫飲食保健專論,內容強調以食物來治病。書中將食療食物分為四大類——果實、菜蔬、谷米、鳥獸蟲魚,總共一百六十二種食物,書中對其性味與作用都有介紹。《千金要方》成書于唐代,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而書中對于中醫飲食本草的專章,也正式開啟了百家爭鳴的中醫食物本草研究。
孟詵的《食療本草》是唐代的一本有關食物本草的專著。《食療本草》的原書已佚失,現本是由《證類本草》和《醫心方》等書輯錄復原而成,在198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卷,共有兩百六十種藥物。書中內容主要都來自民間的醫藥實踐,以食物治病為主,不僅記載了各種食療食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等,還有食物之間配合使用時的禁忌,以及食療的方劑、食療的運用方法與效果,可以說是《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方》的進階版。《食療本草》成書于唐代,是唐代收錄食療食物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部著作。
唐代昝殷所著之《食醫心鑒》,又名《食醫心鏡》,原書已佚失,現本是從《醫方類聚》輯錄復原而成,共一卷,兩百一十一方。《食醫心鑒》成書于唐代,是唐代的一部食療方書。書中在每一類食療方之前,都先論述該類病的成因、癥狀,以及食療的原理,最后才會介紹對治該類病的食療方劑。并且,在每一個食療方劑后都注明其原料、用量、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此外,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書中食療方所使用到的原料大多是很容易取得的,所制作的成品也都是以粥、面、餛飩、羹、湯、酒等常見的食物形式為主,例如糯米阿膠粥方、炙黃雌雞方、鯉魚湯方、鯽魚鲙方等。
由著作的產生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唐代時中醫飲食本草專書的出現揭示了藥食同源的養生觀念。我們日常食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如同藥物一樣被徹底地研究,這對于中醫食療的發展和深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也開啟了后世在食物本草學上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