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心理學的發展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醫學——中醫學,對中國人的健康維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以整體觀為主,強調“陰陽平衡”“形神合一”“辨證論治”的主導思維,符合現代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但從19世紀末開始,西醫作為一門現代科學傳入我國,并逐漸成為主流。自此,生物醫學模式在我國醫學界占據主導地位,且延續至今。20世紀前半期,我國排在疾病譜前位的基本上是傳染病、營養不良、寄生蟲病等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臟病、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上升為疾病譜的前列,成為當代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而傳染病退居疾病譜的第四位,結核、麻疹、瘟疫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因素。同時,社會處于急劇變化的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導致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明顯增大,使得機體頻繁而持久地處于應激狀態,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為適應疾病譜變化的需要,我國的醫學模式也有必要轉移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上來。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于促進我國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國內醫學院校陸續將醫學心理學課程納入醫學生的培養方案中。醫學生和醫學工作者通過系統地學習醫學心理學知識,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醫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于2013年5月1日起頒布實施,其中第六十五條規定:“綜合性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開設精神科門診或者心理治療門診,提高精神障礙預防、診斷、治療能力”,第六十六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組織醫務人員學習精神衛生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綜合性醫院開設“精神科”“心理衛生科”或者“心身醫學科”,都已成為“三級甲等”醫院評審的必備條件。由此,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會考慮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提高了許多疾病的治療康復效果。醫學模式的轉變也促使更多的臨床醫生尋求精神醫學聯合會診,同時也推動臨床醫學管理模式發生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手机| 长顺县| 包头市| 苏尼特右旗| 唐河县| 武城县| 故城县| 德庆县| 南城县| 罗甸县| 平湖市| 阿坝县| 广平县| 修文县| 凌云县| 城口县| 牡丹江市| 三江| 乌审旗| 客服| 灵璧县| 岳西县| 南康市| 湖南省| 运城市| 闽清县| 五原县| 承德市| 晋宁县| 始兴县| 铜梁县| 山东省| 河南省| 灵山县| 洪江市| 苍山县| 大悟县| 界首市| 两当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