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心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李光英 張斌主編
- 2641字
- 2024-06-14 18:55:34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
由于生物醫學模式顯而易見的不足,到了20世紀70~80年代,醫學界對生物醫學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并經過廣泛討論,凝聚了新的共識,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醫學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人類疾病譜和死因譜的順位發生變化 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人類的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同時,死亡譜結構也已發生顯著改變,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傳染病,成為當時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2.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強 20世紀中期以前,大量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等各類疾病直接或間接地與吸煙、酗酒、濫用藥物、過量飲食與肥胖、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但是長期面臨高風險、高壓力、環境惡劣及社會關系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或者人際矛盾和家庭矛盾沖突長期得不到緩解,且社會支持系統明顯不足的個體,其身體健康水平往往更低,故在同等生物學致病因素的條件下,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更高。
3.社會轉型變化導致對人的內部適應能力要求提高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加劇,人類的適應能力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個體遭受的心理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保持健康心理和穩定情緒的難度增加,均導致了對個體內部適應能力的要求提高。
4.心理行為干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維持健康顯現出良好的效果 經過數十年的行為科學研究,人們逐漸認識清楚了心理應激造成軀體疾病的致病機制,開發了有針對性的心理行為干預技術。如生物反饋方法、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干預技術,通過心身之間的相互關聯,起到調節心身健康的作用。
5.人們對健康水平的要求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更加渴求心理上的舒適和健全。就疾病而言,人們迫切需要醫生在解決其身體疾病造成直接痛苦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減輕精神上的痛苦,滿足其對更高健康水平的要求。
上述種種原因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以往的生物醫學模式已不足以闡明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質,疾病的治療也不能單憑藥物或手術,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身體上的無病水平,而是更加追求心身的舒適和協調。因此,醫學模式的轉變具有必然性。1977年,被譽為“醫學模式革命的先驅”的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和內科學教授恩格爾(G.L.Engel)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需要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他認為,人不僅是一架生物機器,更是具有不同社會背景和心理活動的特殊存在。綜合來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的醫學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個多層次、完整的連續體,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要同時考慮生物、心理、行為及社會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圖1-1)。
1.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通過神經系統保持全身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活動的統一由于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故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不能將人的各個系統、器官、組織分割開來,忽視它們之間的整體聯系,而應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不能只看“病”,而不看“病人”。
2.人同時具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身與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人的心理行為活動通過心身中介機制影響生理功能的完整,生理活動同樣也影響個體的心理功能。因此,在研究健康和疾病問題時,應同時關注心、身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3.人與環境存在密切聯系 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所以,氣候、空氣質量、噪音、生活空間等自然環境因素與個體成長的文化背景、家庭、職業、人際關系等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4.心理活動在人類調節和適應的功能活動中有一定的能動作用 個體經常要面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隨之引起的個體內環境的變化。但人作為一個整體就要對這種變化隨時做出適應性調整,以保持身體的健康水平。在這種適應性調整的過程中,人可以是被動地去適應,也可以主動地做出一些適應性調整。人們通過增強保健意識主動地防治疾病,主動調節個體的內環境平衡從而達到保健和祛除疾病的作用。

圖1-1 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整體觀示意圖
(修自姜乾金2005《醫學心理學》第四版)
(三)醫學模式轉變帶來的影響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改變了人們的健康觀、疾病觀,引起了人們對醫學目的和衛生服務的重新思考。
1.對醫學目的的影響 醫學模式的轉變引發了人們對醫學目的的重新審視。醫學目的是隨著醫學的發展逐步拓寬的。在歷史上,人類對醫學目的性的追求大致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除去病痛和治療疾病。②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③群體公共衛生和預防疾病。④謀求身心健康。⑤提高生命質量。新的醫學目的不僅是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和維護健康、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還包括了促進心理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提供人文關懷。
2.對衛生服務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四個擴大:一是從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服務,強調三級預防;二是從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服務;三是從院內服務(醫院治療)擴大到院外(社區)醫療保健服務;四是從身體健康服務擴大到心理健康服務。
3.對醫學教育的影響 目前,國內醫學類專業及醫學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均要求納入醫學人文社科的知識結構。各專業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在原有課程體系里普遍增設了心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等課程,以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
4.對預防醫學的影響 預防醫學是以人群為研究對象,應用宏觀與微觀的技術手段,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規律,闡明外界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相互關系,制定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以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生命質量為目標的一門醫學科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預防醫學,強調的是自然環境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共同對人群身心健康的影響。因此,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醫院和社區醫療保健機構共同參與到群體健康與慢性病防治的管理中,從而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
5.對健康理念的影響 生物醫學模式下的人們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而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的內涵更為豐富。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了“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的健康定義,到了1989年又進一步闡述了健康的內涵包含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