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宗教信仰

在宋、元、明、清時期,廣西西部和云南的瑤族地區都曾受土司制度的統治。清代曾在瑤族聚居地區設置“瑤長”“瑤練”等職。民國政府統治時期,設立相當于縣、區一級的“化瑤局”“安化局”和“設治局”。后來又改設區、鄉、村,建立保甲制度。除此之外,在一些瑤族聚居區還殘留著若干帶有原始特點的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有“巴引”“油鍋”“瑤老制”和“石牌制”等。

“巴引”組織是廣西金秀茶山瑤的一種血緣組織,意為“血緣親族”或“血緣家族”。其規模不大,一般以三、五戶為多,十戶以上的極少見。每個村有多個“巴引”組織。“巴引”組織大都共同占有山林、山場和河流,供大家狩獵、捕魚和耕種。成員之間關系密切,在生產、生活方面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到了20世紀40年代,隨著民國政府在大瑤山實行保甲制度,“巴引”組織開始走向松散。新中國成立后,“巴引”組織很快瓦解了,但“巴引”組織的一些優秀傳統,如扶危幫困、互助合作等精神,在瑤族中還廣泛存在。

“油鍋”組織,瑤語稱“委腰”,是廣西南丹縣白褲瑤的一種以地域血緣為紐帶的同姓父系宗族組織,由同一鍋吃飯的,即同一祖宗的父系大家族組成,大家互相幫助,共御外敵,以免本族人被排擠破滅,或被外族歧視。也有少數“油鍋”經過全體成員商定同意之后,才吸收極個別外姓人加入。每個“油鍋”都是一個單一的整體,都有自己的疆界和領域,最小的由三戶組成,最大的有十五六戶。姓氏大的可以分為多個“油鍋”。“油鍋”與“油鍋”相互平等,沒有特權。每個“油鍋”都有一個男性長者為頭人,有集體的田和地。“油鍋”有不成文的傳統規約,內部成員不得婚配,也不能與其他民族通婚,要齊心團結,自覺服從頭人的指揮。

“瑤老制”是瑤族固有的一種帶有原始民主性質的社會組織形式,起源于原始社會氏族酋長制度。“瑤老”是一種總稱,在各地分別有“廟老”“寨老”“村老”“目老”“社老”等不同稱呼。不同稱呼的瑤老制,其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在稱為“廟老”“寨老”的地區,每個村寨都有一個瑤老,瑤老一般由神判決定,而非通過民主選舉產生,負責選擇農時,調解各家族、各家庭糾紛,主持全村性的宗教祭祀活動和組織領導村人共同抵御外敵入侵,平時參加勞動,無償為公眾辦事,不享有特權。在這類地區,一個村寨內通常居住多個不同姓氏的血緣家族公社,每個家族公社各有其頭人,村寨土地歸個體家庭私有、家族公社公有,或村寨公有。在稱為“村老”“目老”的地區,瑤老一般由選舉產生,有兩個或三個。“村老”“目老”組織村社生產生活、主持宗教祭祀、指揮作戰,無償為村社成員服務,不稱職的隨時都有可能被罷免。土地一般屬于村社公有,分給個體家庭耕種。個體家庭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新中國成立前,廣東連南縣的八排瑤還存在著一套比較系統的“瑤老制”。瑤老有“天長公”“頭目公”“先生公”“燒香公”“掌廟公”“放水公”“戶長公”。天長公是這一瑤排的最高首領,由各姓、各房的老人通過民主選舉出任,一年一換,一個人一生只能擔任一次,主要負責調解糾紛、處理盜竊事務和對外指揮作戰。頭目公兩年一換,是天長公的副手,協同先生公負責選擇農事活動日期,并在排(村寨)內高聲通知大家。燒香公和掌廟公負責宗教活動。放水公負責掌管灌溉和食用水道的分派。戶長公負責催收賦稅。每排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公共大廟和共同的宗教活動。各排平時各自為政,遇有外敵入侵,可以召開各排“瑤老”聯席會議,商議共同行動。所有這些瑤老,一般都不脫離生產,但每年需由每戶湊一二斤米給他們作為報酬。這種瑤老制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農村公社組織。

廣西金秀大瑤山和貴州荔波等地的瑤族山區,還存在“石牌制”政治組織形式。所謂石牌制,是把一些經過大家共同議定維護生產和社會秩序的原則,訂成若干具體條規,然后將條文刻于石牌上,立于公眾集會的場所,要求全體寨民共同遵守的習慣法,又叫石牌律(法)。后來還出現將石牌條文寫于木牌上或紙上的,分別稱為木板石牌和紙石牌。金秀大瑤山的一個小石牌,由一至數個村寨組成;數個小石牌聯合而成“大石牌”,最大的是1911年由“三十六瑤七十二村”組成的“總石牌”。執行“石牌律”的人叫“石牌頭人”,也有大小之分。石牌頭人既非宗教領袖,亦非生產頭人,而是在保護生產、調解糾紛、防止偷盜、制止壞人騷擾和防御土匪等方面發揮作用。石牌組織的重要活動是“會石牌”,即召開石牌會議。如有違犯石牌律,石牌頭人有權對違犯者實行罰款、罰酒肉、鞭打,甚至處死,故過去金秀大瑤山有“石牌大過天”的說法。對外發生械斗或有土匪入侵時,他就負有指揮“石牌丁”進行戰斗的權力。后來,石牌又往往兼任民國政府的鄉長、村長、甲長。石牌頭人雖然有很大的權力,但他辦事必須公道,合乎“石牌律”,如辦事不公,會失去群眾的信任,甚至其本人嚴重犯法,引起公憤,會被罷免,甚至被逮捕或處死。到1933年前后,大部分石牌組織都被取消了,只有小部分石牌組織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瑤族人民的信仰屬于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都要上香;生產中的每一個過程,諸如狩獵、砍山、采集、耕地、播種、插秧、收割、建谷倉、吃新米等等,都要請師公占卦選吉日,舉行祭祀。盤瑤和山子瑤主要在山嶺上耕作,他們認為山都由山神掌管,必須敬奉山神才有收獲,故在圍獵野豬、山羊、黃猄等糟蹋農作物的野獸時,先由師公或道公喃神,祈求山神保佑他們獵得野獸,以保護農作物,獲得獵物后,必須先用獸頭祭過山神,而后方能分配。古時候,瑤族認為人死后有三個鬼魂:一個在墓葬地里,一個在家里,一個在揚州十八洞。因為敬畏鬼魂,崇拜鬼神,所以瑤族對死的處理很講究,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葬禮葬法。瑤族的祖先崇拜是伴隨著鬼魂崇拜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始祖和一些氏族部落首領死后成為人們共同崇拜的祖先神。跳盤王和清明掃墓是瑤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現。

瑤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圖騰崇拜。盤瑤、山子瑤、坳瑤崇拜盤瓠圖騰,禁吃狗肉;廣西南丹大瑤寨瑤族“母猴媽媽”的故事流行了千百年,從中可以看出瑤族存在著圖騰崇拜。盤瑤、山子瑤、坳瑤不僅相信盤瓠是他們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瑤人,還認為在十二姓瑤人遷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風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難,是祖先盤瓠保佑的結果。因此他們都要世代相繼地在一定時間進行“還愿”——跳盤王,歌頌始祖的功績,激勵人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并祈求始祖保佑人丁興旺。

盤瑤、藍靛瑤和部分茶山瑤青年成年時,必須舉行一次“度戒”儀式,其意義與成人禮相同。舉行儀式時,據說有翻云臺(從一丈多高的臺上向后倒下)、上刀山(赤腳爬上插有利刀的梯子)、過火海(赤腳走過炭火通紅的火塘)等項目,歷盡艱苦考驗。只有經過度戒,才能結婚成家,以及具有參加社會活動或進一步接受道公、師公傳授法術的權利,并相信死后可以升天做官。其他支系瑤族大多只有以下兩種人需要“度戒”,一是師公,二是道公,前者驅邪趕鬼,后者超度亡魂。無論哪里的“度戒”,都要招待大批客人,歡宴數餐,有的僅豬肉就要耗費上千斤。現在各地的“度戒”儀式一般都比以前有所簡化,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已大為減少。一些壞的習俗已被革除,好的習俗則被保留下來,并賦予新的內容,促進人們的生產,豐富群眾的生活。“度戒”儀式中的一些內容,如上刀山、過火海等,已經成為一些瑤族地區民族風情旅游表演的保留節目。

宋、元以來,道教、佛教相繼傳入瑤族地區。清代,道教在瑤族地區廣泛傳播。鴉片戰爭后,大批西方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進入瑤區,在一些山區建立教堂,進行傳教活動。因此,在廣西十萬大山、永福和金秀等地瑤族中也有部分群眾信仰天主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长泰县| 昌邑市| 花莲县| 郑州市| 三穗县| 抚顺县| 修文县| 新化县| 宁蒗| 门源| 舞阳县| 鹤岗市| 乌兰察布市| 天峨县| 蕉岭县| 义马市| 澄江县| 兖州市| 抚远县| 五指山市| 富裕县| 邢台市| 青河县| 慈利县| 勐海县| 永宁县| 光泽县| 霞浦县| 灵璧县| 龙泉市| 鹰潭市| 曲周县| 广昌县| 彰化县| 四会市| 和顺县| 松江区| 中超| 疏勒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