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攝生總要作者名: (明)洪基著 張磊等校注本章字數: 1380字更新時間: 2024-06-14 18:01:07
續編說明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古籍是中醫學術體系和原創思維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防病治病經驗的寶庫,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科技文化財富。其中蘊含著的理論、知識、經驗、思維、方法、路徑,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初心”和根基,也是中醫藥學術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堅實支撐和寶貴資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古籍整理成就斐然,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學發展。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中醫古籍整理規范》,是第一部關于中醫古籍校勘、標點、注釋、今譯、輯佚、評述、影印和匯編等的行業規范,填補了中醫藥古籍整理領域缺乏行業標準規范的空白。2010—2018年國家公共衛生資金支持的“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本著“搶救、保護、發掘、利用”的理念,整理出版《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400余種,涵蓋醫經、基礎理論、診法、針灸推拿、本草、方書、傷寒金匱、溫病及臨床各科等門類,成書時間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其中絕大多數中醫藥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該項目的實施與《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出版全面提升了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為深入發掘中醫藥學寶庫精華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時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先生,我國著名醫史文獻專家、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馬繼興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為叢書作序。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典籍研究利用”。2020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中醫藥古籍文獻與特色技術傳承專項”,明確要求在前期工作基礎之上,全面提升中醫藥古籍文獻傳承水平,完成一批重要中醫藥古籍的搶救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形成數量穩定的中醫藥古籍文獻保護、研究與利用隊伍。專項借鑒“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 的實施經驗,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設立“中醫藥古籍文獻傳承工作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制定專項的技術規范,承辦項目承擔人員業務培訓,提供學術指導等工作。專項選擇40種未曾出版的重要古籍,按照《中醫古籍整理規范》及《中醫藥古籍整理細則》進行整理校注。為體現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延續性,現以《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續編)》結集出版。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梳理挖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中醫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續編)》的出版,是貫徹落實《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的生動實踐,也是中醫古籍工作新征程的開篇之作,必將帶動中醫古籍工作邁向新高度,為新時期中醫藥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既出書又出人”是中醫古籍類項目的長期目標。項目旨在通過集中培訓、專題研學等方式,培養一批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和保護專門人才,提高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人員素養,制定古籍保護與利用人才的學術水平考核標準,形成穩定的古籍保護與利用專門人才隊伍,不斷提升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和水平。
由于參與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員水平不一,不當之處難免,敬希專家、讀者指正。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古籍文獻傳承工作項目管理辦公室
二〇二三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