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攝生總要
  • (明)洪基著 張磊等校注
  • 2096字
  • 2024-06-14 18:01:06

前言

中醫藥古籍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學傳承數千年的知識寶庫,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法、生命理論和醫療經驗,不僅對于傳承中醫學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是現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頭和根基。保護和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學術的必由之路,事關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局。

1949年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開展了系統的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在北京成立,負責指導全國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召開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衛生部先后下達了兩批200余種中醫古籍整理任務,掀起了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對中醫文化與學術的弘揚、傳承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2009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開展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數據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繼承與創新并重,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2003~2010年,國家財政多次立項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展針對性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設立全國唯 一的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影印搶救瀕危珍本、孤本中醫古籍1640余種;整理發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遴選351種孤本收入《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開展了海外中醫古籍目錄調研和孤本回歸工作,收集了11個國家和2個地區137個圖書館的240余種書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醫古籍現狀,確定國內失傳的中醫藥古籍共有220種,復制出版海外所藏中醫藥古籍133種。2010年,國家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資助整理400余種中醫藥古籍,并著眼于加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研究機構建設,培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備人才,全面提高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

在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專家組和項目辦公室,專家組負責項目指導、咨詢、質量把關,項目辦公室負責實施過程的統籌協調。專家組成員對古籍整理研究具有豐富的經驗,有的專家從事古籍整理研究長達70余年,深知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艱巨性與復雜性,履行職責認真務實。專家組從書目確定、版本選擇、點校、注釋等各方面,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指導。老一輩專家的學術水平和智慧,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保證。項目承擔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遼寧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及所在省市中醫藥管理部門精心組織,充分發揮區域間互補協作的優勢,并得到承擔項目出版工作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大力配合,全面推進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網絡體系的構建和人才隊伍建設,使一批有志于中醫學術傳承與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才凝聚在一起,研究隊伍日益壯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

本著“搶救、保護、發掘、利用”的理念,該項目重點選擇近60年未曾出版的重要古醫籍,綜合考慮所選古籍的保護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400余種中醫藥古籍涵蓋了醫經、基礎理論、診法、傷寒金匱、溫病、本草、方書、內科、外科、女科、兒科、傷科、眼科、咽喉口齒、針灸推拿、養生、醫案醫話醫論、醫史、臨證綜合等門類,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全部古籍均按照項目辦公室組織完成的行業標準《中醫古籍整理規范》及《中醫藥古籍整理細則》進行整理校注,絕大多數中醫藥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對一些重要學術問題的研究成果,則集中收錄于各書的“校注說明”或“校注后記”中。

“既出書又出人”是本項目追求的目標。近年來,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形勢嚴峻,老一輩逐漸退出,新一代普遍存在整理研究古籍的經驗不足、專業思想不堅定等問題,使中醫古籍整理面臨人才流失嚴重、青黃不接的局面。通過本項目實施,搭建平臺,完善機制,培養隊伍,提升能力,經過近5年的建設,鍛煉了一批優秀人才,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有效地穩定了研究隊伍,為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的開展和中醫文化與學術的傳承提供必備的知識和人才儲備。

本項目的實施與《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出版,對于加強中醫藥古籍文獻研究隊伍建設、建立古籍研究平臺,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服務民眾的養生保健與防病治病作用將產生深遠影響。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先生,我國著名醫史文獻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馬繼興先生在百忙之中為叢書作序,我們深表敬意和感謝。

由于參與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員較多,水平不一,諸多方面尚未臻完善,希望專家、讀者不吝賜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辦公室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广昌县| 兴安县| 宁明县| 澳门| 修水县| 禄劝| 白山市| 焉耆| 南川市| 寿宁县| 淅川县| 和政县| 兴海县| 石嘴山市| 娱乐| 右玉县| 政和县| 红原县| 宾阳县| 仙游县| 集安市| 临邑县| 金湖县| 肃北| 永昌县| 五原县| 马龙县| 平阳县| 新建县| 贵定县| 德兴市| 巴中市| 龙川县| 天津市| 怀来县| 连城县| 涟水县| 金华市| 长葛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