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帶你讀懂中國系列:中國人的智慧
- 易中天
- 2607字
- 2024-06-12 16:47:10
《周易》的方法
說起來,《周易》的方法也就三條:抓住根本,掌握規律,建立系統。
先說抓住根本。
根本是什么?在《周易》看來,就是陰陽。這話聽起來玄乎,其實不難理解。《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寫史湘云和她的丫鬟,叫翠縷的,講陰陽。這丫鬟開始不懂,問史湘云說,這陰陽是個什么東西啊,沒影沒形的?湘云就告訴她,陰陽就是事物的性質。比方說,天是陽,地是陰;火是陽,水是陰;日是陽,月是陰。翠縷說,今天我可明白了,難怪大家都管那日頭叫太陽。又問,難道那些蚊蟲跳蚤、花兒草兒、石頭瓦片,也有陰陽不成?湘云說,當然有。比如樹葉,朝上的就是陽,朝下的就是陰。又比如扇子,正面就是陽,反面就是陰。再比如飛禽走獸,雄的就是陽,雌的就是陰。于是翠縷大受啟發,說咱們人,也應該有陰陽。湘云以為這丫頭要說到“兒童不宜”的事情去,就沉下臉訓她“下流東西”。然而翠縷卻認真地說,姑娘和我就有陰陽。史湘云想,這丫頭簡直是腦袋進水了,我們兩個女人哪來的陰陽?我們都是陰啊!誰知翠縷一本正經地說,主子是陽,奴才是陰,你以為我不懂呀!
這下子湘云無話可說,只好不了了之。為什么無話可說?因為《易傳》就是這么主張的。《易傳》認為,天地人倫,都有陰陽,也都有尊卑。比方說,天是陽,地是陰;君是陽,臣是陰;父是陽,子是陰;男是陽,女是陰。天在哪里呢?高高在上。地在哪里呢?匍匐在下。所以,天是尊貴的,地是謙卑的。由此推論,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總之,陽為尊,陰為卑。反過來,尊者一定為陽,卑者一定為陰,這才有“主子是陽,奴才是陰”的說法。顯然,這是為宗法倫理張目的混賬話,我們不要理它!
不過,如果不說尊卑,也不說什么主奴,那么,翠縷倒是個懂《周易》的。因為她已經明白,世間一切事物,都有陰陽,或者說都可以分為陰陽。就連同一事物也如此,比如:手心是陰,手背就是陽;閉眼是陰,睜眼就是陽;影是陰,光就是陽;寒是陰,暑就是陽。所以,《易傳·系辭上》就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周易》的思想: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話什么意思呢?它的第一層意思,也是最基本的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歸根結底,由陰與陽這兩個選項構成。比方說:物質,有陽性物質與陰性物質;現象,有陽性現象與陰性現象;規律,有陽性規律與陰性規律。抓住了陰陽,也就抓住了根本。
那么,《周易》為什么會想到用陰陽做根本?說法也很多。但我想原因之一,恐怕就因為它原本是卜筮之書。這個占卜,說到底只有兩個選項:一個兇,一個吉;或者說,一個可,一個否;再或者說,一個Yes,一個No。它就只有兩個選項。現在福建很多寺廟里面,如果要求簽,就用兩塊像魚一樣的竹片或者木片,合在一起往下“啪”一摔,要么兩個都朝上,要么兩個都朝下,要么一個朝上一個朝下,然后再去看,是不是,對不對,可不可以,同不同意。它就是可與否、兇與吉、是與非,就只有兩個選項。
問題是,占卜當中的是與非、可與否、兇與吉,到了《易經》里面,怎么就變成了陰與陽呢?原因很簡單,就因為這三組選擇,都是判斷。是與非,是事實判斷;可與否,是決策判斷;兇與吉,是結果判斷。如果只有判斷,沒有認識,那就仍然是占卜,不是哲學。幸運的是,《周易》沒有讓自己停留在巫術的水平,它還要通過占卜,來達到認識整個世界的目的。怎么認識?再抽象一下。是與非、可與否、兇與吉,再抽象一下,結果是什么?一正一負!這個“一正一負”,可以是南與北、上與下、左與右、白與黑、明與暗、男與女等等。但是這些,都太具體。最好的表述,還是陰陽。
這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可以掌握規律。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第二層意思——世界變化的規律,就在陰陽的關系之中。陰陽的關系是什么?相生,相克,共存,轉化。說得白一點,就是你也存在,我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你變成我,我變成你。
還是舉例說明吧!比方說自然界,總體上講,天是陽,地是陰。這兩個,都不會哪一天突然沒了。而且,沒有天也沒有地,沒有地也沒有天。這就叫“你也存在,我也存在”。但是,任何事物當中,都有陰有陽。天,雖然總體上說是陽性的,天體卻有陰有陽,天象也有陰有陽。太陽就是陽,月亮就是陰。白天就是陽,黑夜就是陰。地也一樣,山就是陽,水就是陰;戈壁就是陽,沼澤就是陰。可見天是“陽中有陰”,地是“陰中有陽”。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陰陽共存,也都有陰陽兩面。比方說,同為山,山北是陰,山南就是陽。水邊則相反,水北是陽,水南是陰。比如江陰,就在長江之南。山也好,水也好,都不可能只有南,沒有北;只有陽面,沒有陰面。這就叫“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為什么呢?因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單純的陰或單純的陽不可能存在。所以,陰和陽,不但共存,還要轉化。比方說,白天變成夜晚,夜晚變成白天。這就叫“你變成我,我變成你”。說來說去,還是陰陽二字。
有陰陽,就有剛柔,也有動靜。比方說,男人陽剛,女人陰柔;男人動,女人靜。陰陽、剛柔、動靜,是《易傳》提出的三對矛盾。它們相輔相成,構成整個《周易》哲學體系的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陰陽。這就不簡單了。為什么不簡單?因為正是這“一陰一陽”,造就了世界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統一性。比如同為水,則海陽剛,湖陰柔;同為山,則嶺陽剛,丘陰柔;同為人,則軍人陽剛,文人陰柔;同為詩人,則蘇軾陽剛,柳永陰柔。這就是多樣性。山是剛性的,卻又是靜態的;水是柔性的,卻又是動態的。秦腔或豫劇的旦角,很可能比越劇小生陽剛;南方的山(比如桂林),也可能比北方的水(比如黃河)陰柔。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蘇州人,是比較溫柔的。他們操一口吳儂軟語,吵架像唱歌,動手之前還要商量商量:撥儂兩只耳光吃吃好啦?然而溫柔的蘇州人,在反抗強權的時候,卻硬朗得讓人肅然起敬。這就是復雜性。但是再多樣,再復雜,都無非陰陽關系。這種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相反的,卻又是統一的。這就是統一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統一性,說到底,還是陰陽的相生、相克、共存、轉化,即“一陰一陽”。所以,一陰一陽就是好的,也是對的。比如前面說過的求簽,你從簽筒里搖出一根來,怎么知道這是不是你的呢?用陰陽二魚驗證一下。兩個都朝上,不對。兩個都朝下,也不對。一個朝上一個朝下,對了。為什么?“一陰一陽”嘛!
這就是“道”。抓住了“道”,抓住了“一陰一陽”,就抓住了根本,掌握了規律,也就可以建立系統了。這是個大問題,我們單獨作為一節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