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城中村和小書吧
- 當你的能力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
- 解晚晴
- 3053字
- 2024-06-11 16:08:55
自從離開家鄉到了西安后,我曾先后租住過三個城中村。先是住在離傳呼臺最近的西三爻村,后來,為了學業住在了離師大最近的瓦胡同村,最后一站便是工作單位后面的新加坡村。
在租住的這三個村子當中,最讓我喜歡也最戀戀不舍的,便是西三爻村了。上下班不用乘車,只需走出村子再橫穿過馬路,就直接到了單位樓下。
那時,西三爻村住得最多的,都是像我們這樣在傳呼臺上班的女孩子。
之所以更喜歡西三爻村,不僅是離單位近,也不僅僅是那里的村民憨厚淳樸,更因為那時的西三爻村還處在城鄉接合部,還沒有被城市的氣息完全侵蝕,依然保留了很多農村的風貌和意蘊,讓來自農村的我倍感親切。
初到傳呼臺時,單位給我們在西三爻村租的宿舍為八人間。房東是一對憨態可掬的老年夫婦,房子是四間三屋的小洋樓,墻上貼了灰色的青磚,院子里鋪著小碎石,房東夫婦在院子中間做了一個小花圃,整座院落顯得干凈典雅。
后來熟悉了,聽房東老太太說之所以會出租給傳呼臺,是因為他們的兒子留在新加坡,只剩下他們夫婦守著這偌大的院落,感覺過于冷清,便想著把它出租出去。而碰巧傳呼臺有人來問,一聽住的都是年輕的女孩子,覺得女孩子愛干凈又省心,便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那里的一切都很好,只是八個人住在一起,太過嘈雜和擁擠,一向喜歡安靜的我,在領到第一個月工資后,就獨自搬到村子最里面一處僻靜的院落去了。
那是一幢三間三層的小洋樓,我住在二樓靠樓梯的位置。
選擇那所房子,是因為我喜歡那滿墻枝繁葉茂的爬山虎,好像一簾綠色的夢,隱隱地氤氳著希望和陽光,蔥郁得讓人喜歡。其次,還因為房間有扇很大的玻璃窗,我喜歡站在窗前看風景,也在眺望未來和遠方。
以前生活在陜南時,老家的房子總有著大大的窗戶。那時父親常說:“窗戶大了,人心里也敞亮,生活更會敞亮。”
我在那里住了兩年,每次下班一推開院門,女房東只要見了,總會眉開眼笑地說:“你下班回來啦!”感覺那就是自己的家,內心便洋溢著滿滿的溫暖和喜氣。
工作之外的休息時間,我常常坐在樓梯口看書。那些書都是從村里的小書吧租來的,書吧老板是一名退伍軍人,他自己也酷愛看書。多數我去的時候,他都在埋頭看書,只有接待顧客時才會抬起頭來,露出溫和的笑容,熱情地跟人打招呼。
那時,我正是青春朦朧的年紀,起初只是看瓊瑤的小說,一本接著一本,直到看完她的全部文集。有一天,下雨時我又去租書,書吧老板見我那么愛看書,便熱情地推薦了一些外國名著給我,并且堅決不收租金。
他說:“書吧開了這么久,從未見過比你更愛看書的女孩,你的勤奮真讓我感動。以后只要你愿意看,我這里的書你盡管來拿,看完一本再換一本,只要記得還回來就行了,我不收你租金。”
我覺得不能占人便宜,堅持要給。
他卻擺擺手說:“我們軍人沒那么矯情。人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你的努力感動了我。再說這事對我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根本不足掛齒。”
見狀,我只好心存感激地抱著書回去,那時,也真是勤奮,幾乎是三天一本的速度。
春天來了,一起來的有些姐妹開始忙著戀愛、學跳舞……
而我,工作之外,仍是在那個小院里看書。一晃兩年很快過去了,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也越來越羞愧于自己只上過初中。那時,手機開始慢慢普及,傳呼臺的效益急劇下滑,在深思熟慮之后,我決定參加自學考試,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自考之后,我便搬去了瓦胡同村。沿著會展路一直往曲江方向走,從水廠路拐進去,便是瓦胡同村了。村子的斜對面是聲名在外的西安會展中心,旁邊緊挨著高端奢華的曲江賓館,這樣的瓦胡同村,更像隱居于鬧市的隱士。
也許前一秒還行走在寬闊筆直、綠柳成蔭、充滿現代化氣息的馬路上,而一拐進村子,里面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一家挨一家的“蒼蠅館子”,夜市燒烤店,形形色色的小超市、小賓館、美容美發廳、碟吧、書吧、服裝店、雜貨店……這里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世界,總之,只要是日常生活里的所需所想,在這里都能一一找到。據說,就這么一個小小的村落,住了近三萬人,而本村的人口還不足三千,其他都是外來人員。
而住得最多的就是學生,自考的、考研的,還有民辦高校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瓦胡同村離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政法大學等都很近。就算步行,也不過三站路;而在村口隨時有來回往返于村子和學校之間的摩托蹦蹦車,只需一塊錢十分鐘就能到達目的地。閑暇的時候,大家便帶著書本,去師大教學樓上自習。
很快,我便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學友。半年之后,就連我租住的樓上,也住了十多個參加自考的學生。不管是來自西安翻譯學院、外國語學院的,還是歐亞學院的,因為有著求知這一共同目標,讓我對他們都有一種同病相憐的親近感,跟他們很快就熟悉起來。此后,學習就更加努力了,很多時候累了,看到別人窗戶上的燈還亮著,便又強行驅散瞌睡,繼續在書海里遨游……
因為,村子住的學生多,瓦胡同村里便有很多出售考試方面書籍的書店,且新舊不一,專業各異。而想要看文學類的書籍,只能在村里夜市的小書攤上淘。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每當夜幕降臨,夜市一溜兒擺開,那些用三輪車拉著的流動小書攤也一溜兒排開了。叫賣聲、討價還價聲、熙熙攘攘行人的對話聲,雜七雜八的聲音此起彼伏地交織著,好一派熱鬧而繁華的景象。
雖然,很多都是舊書,卻是我這類學生的最愛。因為,價格便宜,通常只需要兩三塊錢便能收入囊中,最貴的也不過五塊,就能實現和收獲閱讀的樂趣。很快,我的書架便被這些琳瑯滿目的舊書占據了,有一次還意外地淘到一本80年代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名家詞選,細看之下竟然與我同齡,這讓我竟不勝欣喜。
那段時間,也是我收獲和成長最快的時間,在那里不但完成了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習,還報考了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而后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搬去大興善寺旁邊的新加坡村居住。只是那時,村里再無書吧或者書店,想看書便只能去離單位不遠的小寨新華書店;也就是現在引領書城時尚、在西安小寨商圈赫赫有名的新華里。
因為一直喜靜,住在新加坡村時,我仍選了一處古樸典雅的小院子,黑色的木門上有油光閃亮的黃銅門環。
搬家過去時,當搬運工人氣喘吁吁地把我那整整六箱子書搬上四樓后,笑著問我:“你是老師吧?”
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能稱得上老師的,一定是博學多才的人,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
都說秋菊能傲霜,我刻意扯了米白底色上開著稀稀疏疏淺黃色小雛菊的窗簾。工作之余仍是讀書,在很多疲憊得想放棄的日子,看一眼窗簾上的小雛菊,內心便又有了溫暖而涌動的激情。
生命里很多人總是來了又走,生命里的很多事物也不例外。一晃很多年過去了,我也買了自己的房。盡管現在居住的小區環境優美,然而,如果能夠選擇,我依然愿意住在人聲鼎沸、充滿煙火氣息的城中村。
相對于熱鬧繁華、包羅萬象的城中村來說,總覺得現代住宅過于孤寂,也過于封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關在籠子里的鳥;而那個容納了生活百味的城中村,才更有煙火紅塵的喜氣和繁華,才更聚集和記錄了那些青春歲月里馬不停蹄地奔走和奮進。
時代總在日新月異,鱗次櫛比的大樓一幢幢蓋起,很多熱鬧非凡的城中村便消失了;那些藏匿在城中村的記憶和美好也便無處可尋,無跡可尋。
瓦胡同村拆了,變成了高檔住宅小區;西三爻村不見了,變成了花卉和家具市場;新加坡村倒是還保留了名字,只是也變成了層層疊疊的高樓大廈。
很多次,無意中路過曾經住過的地方,呈現出來的便是一種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茫然和失落。真不知道那些與我血肉相連的曾經,還能在何處找尋。
如今在外面吃飯時,我總喜歡選擇環境雅致、氣息古樸且帶有書吧味道的餐廳。很多時候,坐在那種書香滿溢的環境里,恍惚間那些走遠的日子便在眼前閃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