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版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 (英)莎士比亞
- 1519字
- 2024-06-07 14:36:43
六
這樣說來,莎士比亞的文本價值在哪里?換句話說,他的文學價值在哪里?
文學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范疇,它與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趨之若鶩卻又不甚了了的概念。對一個定義的確立,關鍵在對其核心因素的界定。美國作家、初等教師威廉·J.朗(William J.Long,1867—1952)在他的傳世之作《英國文學簡史教程》(English Literature,its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a Text-Book for Schools,1919)中說,文學不僅告訴我們前人所做,還告訴我們前人所感和所想。也就是說,文學對于審美感受與思想內容是看重的,二者是它的核心。如今人們過多地把重心放在思想方面,對于審美的感受、文學的審美價值有很大的忽視。固然,莎士比亞筆下寫出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寫出了人們所做、所感和所想。我們可以這樣看,對于歷史學家,所做是重心;對于哲學家和思想家,所想是關鍵;而對于作為藝術的文學來說,所感是最突出的特點和要求。為什么不把莎士比亞的戲劇看成文學,這與戲劇使用的質料、產生的手段有關。戲劇有別于詩歌、小說、散文,后三者均比較純粹地以文字為它的質料和載體,而戲劇本身則牽涉到舞臺演出等諸多非文字的要素。盡管古希臘羅馬時代也非常重視藝術,但是不能忘記,在遙遠的西方時代,人們更加重視敘事文字,帶著美感、節奏和韻律之美的表達,這就是史詩。因此,從規模、承載能力等方面來看,史詩在西方的文化社會都優于其他文學樣式,戲劇只強調其娛樂功能,史詩則可以強調包含娛樂功能的教化功能,符合亞里士多德與賀拉斯等人的寓教于樂或教樂并舉的傳統要求。戲劇因其綜合性亦即非純粹性而受到輕視,雖然戲劇的歷史也非常悠久,但與抒情文學、敘事文學比,尤其在面臨媒介變革的今天,戲劇的功能就更加湮沒到其他因素中去了。從如今被普遍認可的四大文學樣式發展軌跡來看,也可以看到這種端倪。
作為娛樂形式,戲劇的文學性和審美、藝術價值是一直令人詬病的。就以中國文化之鏡《紅樓夢》所反映的來看,當時的人們從上到下都輕看戲劇。西方也是如此。那么莎士比亞戲劇的文學性在哪里?按照威廉·J.朗的看法,莎士比亞筆下的戲劇所做、所感、所想,都已經超越了當時與后來的同行。可以分為歷史、藝術美與思想意識三個方面,體現為:莎士比亞藝術超越舞臺性的文本性;莎士比亞對敘事從非史詩角度的發展;莎士比亞筆下豐富多彩的文體與主題;莎士比亞的語言表現力和創造性;莎士比亞戲劇文本精彩紛呈、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與高山仰止的思想深度和智慧高度。這些體現了莎士比亞劇作的文學價值及藝術魅力。
莎士比亞的同行和對手瓊森曾非常有先見之明地看出了戲劇文本的文學價值。從這樣幾個事實可以看出這一點:首先,他在莎士比亞仙逝的1616年,把自己的戲劇作品和詩歌以及其他作品結集,以當時最豪華的版本形式出版,并且把這個豪華合集的集名開先河地稱為“作品”。我們應該知道,在17世紀初,出版、印刷都不是當今可以比擬、可以想象的。就歷史而言,莎士比亞的戲劇只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小物,連他自己也沒有想過出版的事,說不定他考慮過付之一炬,揮灑為歷史的塵埃。那些四開本是為了演出需要的臺詞,是為劇團之間互相競爭而備,閱讀根本不是其目的。當時,人們幾乎是不識字的,就連簽名都是少數人的事,就連莎士比亞自己也可以隨意筆走龍蛇,不計較是否準確。他的簽名,有據可考的就有六種。同時代僅次于他的劇作家瓊森,按照自己的喜好決定姓名的拼寫。本應是“Johnson”的,他卻喜歡并堅持“Jonson”的拼法。
他那些腳本為什么留存下來,七年后又有舊時老友想起來,湊成一集,豪華付梓,也算是一樁奇事。正如莎士比亞自己的文字所說,世界是個大舞臺。故而,那些風風雨雨、奇事、異趣也就見怪不怪了。正如《麥克白》那些臺詞所說:“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