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集市
- 永樂合伙人
- 半老夫子
- 2105字
- 2024-07-10 19:58:28
時間荏苒,轉眼已經進入臘月,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整個興化治下除了一些必要的工地還在開工,其他大部分室外的工地都已停工。
喧囂了小半年的通州卻沒有因為停工而冷清,街面擺攤做小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在街上采買逛街的人也越來越多。
負責管理街道的巡警劃出專門地方給這些擺攤的百姓,只允許他們在指定的地方擺攤,官府不收取任何的費用,只是要求每日收攤要把自己所擺攤的位置收拾干凈,如若亂丟垃圾,將面臨高額的罰款。
有官員就攤販是否收費這件事詢問過馬喆的態度,馬喆的態度是堅決的,堅決不能收費,因為流動擺攤每日并不固定,收費人員收費就有可能隨意亂收費。
與其因為收一點兒管理費,讓百姓與官府矛盾重重,還不如不收費。
稅務司認為這樣做對租店面開鋪子的百姓不公平,他們不但要承擔房租的成本,還要承擔官府的各種賦稅,若是賣同樣的商品,如何能競爭的過這些沒有這些成本的擺攤百姓。
馬喆對于稅務司官員提出的這個問題做出了非常正式的書面回答。
不管對小攤販是否征稅,都無法改變店鋪的成本比小攤販成本高的事實。
畢竟小攤販沒有房租成本,小販與店鋪本就不該放在一起競爭,店鋪老板的資本要比小販多的多,不應該將精力放在與小販爭奪蠅頭小利。
店鋪更應該做的是打造品牌,打造百年老店,讓天下人說到某一個招牌立刻就能得到信任。
因此店鋪更應該看重的是質量和信譽,而不是價格,隨著國家的發展,百姓手里的余錢會越來越多。
當百姓手里有錢了,他們愿意追求更好的生活,打個比方穿短衣的力工為了省錢,只愿意花幾文錢站在角店的柜臺前喝一碗濁酒,而穿長衫的體面人更愿意坐在正店的酒桌上小酌慢飲。
生活水平不同,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同,做為執政者我們要考慮公平,更要考慮差異化,若是一刀切的公平競爭,一些弱勢的百姓很快就會重新過回之前那種朝不保夕的日子。
畢竟競爭是血淋淋的,從資本誕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個毛孔都透著鮮血。
我們這些執政者必須在競爭的基礎上,給弱勢群體提供一個能夠活下去的空間,讓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百姓有一條通過努力就能好好活下去的路。
畢竟這個世界肉食者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庸碌的百姓,我們不能指望那一少部分的肉食者支撐起這個天下。
馬喆的公開表態贏得了興化上下一片贊譽,興化官員隊伍與大明的官員隊伍有本質的不同。
大明的官員基本都是讀書人出身,屬于自成體系,與皇帝是合作關系,你坐天下,我幫你守天下,我們一起分食天下。
這就是讀書人要優待的底層邏輯,我幫你守天下了,你憑什么不給我好處,不給好處我憑什么給你當官。
而興化的官員隊伍基本都是馬喆一手培養起來的,馬喆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上司,是效忠的對象,更是他們的領袖,是他們的引路人。
他們對馬喆除了對上司的敬畏之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認同和崇拜。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興化官員大多來自底層,從小都吃過不少苦,能夠與普通百姓產生共鳴,絕對說不出‘君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非百姓’這種話。
有了馬喆的公開支持,興化官府專門在通州城東門外開辟了一塊地方,建了一座可以擺攤的市集。
同時還在市集四周建了一圈兒的二層商鋪,這些商鋪現在還沒有建成,將來建成之后,這里將會成為通州又一個鬧市區。
一個市集的建立需要配備市集的管理者、市集衛生的維護者、社會治安的保護者,這些都是運營成本。
這個運營成本不能從小販手里收取,就要從其他方面撥款貼補。
對于興化來說,每一年的財政預算在年初就已經規劃好,各個部門誰都不愿意從自己的碗里割肉出來。
最后還是馬喆大手一揮,從興化銀行貸款做為集市的啟動資本。
這筆錢包括集市的采買地皮,四周的商鋪建設,以及在盈利之前的運營成本,都包含在內。
興化上下并不看好這個集市的前景,不過主公想要惠民那就由著主公去吧,大不了明年的財政預算將這集市的運營成本核算進去。
相比于興化上下對集市盈利前景的不看好,馬喆卻知道集市將來一定是一個盈利的爆款項目。
不是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是任何時代都是流量為王,百姓擺攤不收取費用,這就是吸引流量最大的噱頭。
這些小攤販才能收到多少稅,還會因為征稅逃稅的摩擦造成官府與百姓的摩擦,得不償失。
馬喆真正看到的是集市四周商鋪帶來的利潤,以集市未來超高的人流量,必然會帶火集市周邊的商鋪,這些商鋪將來必然是一鋪難求。
光是商鋪的租金收入就足以讓集市賺的盆滿缽滿,更別說還有商鋪給官府帶來的稅收。
為了管理好集市,讓進入集市擺攤的百姓,從一開始就要明白集市是一個有規矩的地方。
因此一些規矩制定的非常嚴格,比如每一個攤位的長度都有嚴格的規定,每個攤販不管旁邊有沒有人都不許多占。
每天攤販的數量達到集市的最高數量,便不再允許攤販進入集市擺攤。
對于衛生的要求也是非常苛刻,每一個攤位收攤之后,必須要保證攤位干凈整潔,不能影響其他小販再次擺攤。
剛開始還有一些百姓不服氣,覺得官府欺壓百姓,連百姓擺攤做個小買賣都盤剝。
巡警也不跟他們爭辯,第二天就把不服氣的百姓的攤位安排到垃圾堆旁邊,讓他整日與垃圾為伍。
這些垃圾是巡警請環衛工特意傾倒過來的,挨著垃圾的小販發現逛街的百姓都繞著他們的攤位走,畢竟只要生活過得去,誰愿意與臟臭的垃圾為伍。
接連幾次的整頓,再加上罰款的懲罰,百姓逐漸養成了收攤打掃衛生的習慣,集市的衛生始終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