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忙碌
- 永樂合伙人
- 半老夫子
- 2269字
- 2024-06-19 13:14:03
朱棣望著已經換了一身樸素僧袍的姚廣孝,邁著堅定的步伐向遠方走去的身影,心中五味雜陳。
他不是朱重八,比起他爹朱棣更重感情,對于這個輔佐他一步步登上最高位置的老和尚,他是真心的不舍得。
朱棣知道姚廣孝的離開,根源在于馬喆對他的刺激,他不太明白姚廣孝為何會受到這么大的刺激,馬喆的那番話里究竟蘊含著怎么的魔力。
自從姚廣孝離開后,朱棣每天都會將鄭和帶在身邊,一有空君臣二人就回憶那天與馬喆的談話內容。
鄭和記憶力驚人,幾乎能夠完整地復述那一日所有人說過的話,老和尚就是聽到皇帝能不能交稅的時候突然瘋癲的。
隨著登基大典的舉行,朱棣對靖難功臣的封賞也告一個段落。大明國庫本就因為連年戰爭十分空虛,再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封賞,國庫里空的幾乎可以餓死老鼠。
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從原籍召回的戶部尚書郁新與留任的建文舊臣戶部侍郎夏原吉、古樸左支右絀,艱難維持著朝廷的財政運轉。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完,身后還沒有繼承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著錢卻花完了。朱棣要是聽過這句話,一定會深有體會。
為了填補國庫虧空,朱棣每天都愁的唉聲嘆氣,隨侍在身邊的鄭和再次小心翼翼提起馬喆當初的提議。
“陛下,還記得馬喆當初說的征伐倭國之事嗎?”
朱棣略微一回憶便將這件事想了起來,開口問道:“你說這件事能成嗎?萬一咱們勞師遠征,將倭國打了下來,卻發現倭國窮的叮當響,不但撈不到好處,而且還要搭進去不菲的軍費。”
鄭和不敢把話說滿,只是說起了另一件事:“陛下!從朝廷與興化簽訂采購糧食的協議以來,興化方面從來沒有違約。
只要我們給錢痛快,興化的糧食就能準時送到我們指定的地方。況且我們用那些建文逆臣也換回不少的火器,如今工部與內廷兵仗局正在加緊時間仿制。”
朱棣猶豫了半晌,才緩緩說道:“鄭和,你替朕跑一趟興化與馬喆約定好時間,就說朕想與他再見一面,地點就定在鎮江渡口,就是不知馬喆有沒有膽子前來赴約。”
————————————
在朱棣忙著登基當皇帝的時間里,馬喆也是忙的腳不沾地,一下子得到了一大片新的土地,還是江北最豐饒的土地的一部分。
為了更好的統籌全局,以及更快地掌控新控制的土地,馬喆將興化軍大本營搬到了通州城,通州城座落在長江北岸,是南糧北運的重要碼頭,與后來的北平城東三十里的北通州并稱為南北通州。
馬喆帶著興化一整套的管理團隊,來到通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本的大明官僚全部替換掉,換上這些年自己培養出來的管理者。
這些管理者都是少年時期便追隨在馬喆身邊,是馬喆最堅定的擁護者,他們利用馬喆傳授給他們的管理知識,很快便在各個地方站穩了腳跟。
同時在鄉村開始進行土地公有化推進,這個過程完全是強力執行,興化官府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種是土地所有者將土地以市價賣給官府,土地所有者可以選擇留在興化所管轄的地方居住生活,從事一切興化律法所允許的職業。
一種是土地所有者保留地契,官府每年給予土地所有者土地租金,土地擁有者不得干涉土地的使用情況,當然新的土地租金不可能還如原來他們與佃戶吸血般的地租。
無論是哪種方式,興化轄區的土地控制權都掌握到了興化官府手中,地主再也沒有了用土地要挾佃戶的資本。
這樣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得罪了地主大戶,這些地主大戶明面不敢反抗,私下里卻少不了勾連破壞,給興化官員推行新政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好在興化官員都是經過多年的地方磨煉,在新組建的巡警、司法、稅務等部門的配合下,經過開始的手忙腳亂后,漸漸掌握了地方的主動權,徹底的將這些破壞者壓制下去。
連續對轄區內幾大家族進行公審判刑后,其他士紳大戶終于明白這里確實變天了,這些人心懷憤恨地將土地賣給官府選擇離開興化管轄區域,去了大明管轄的區域。
只有少數地主大戶發現了新的機遇,積極配合官府的行動,同時借著官府鼓勵興辦工坊的春風,投入大半身家進入紡織行業。
受黃道婆影響,江南江北到處都是紡紗織布的家庭作坊,這些家庭作坊雖然設備簡陋,生產效率低下,但是卻培養了一大批的紡織工人。
為大規模投資紡織行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興化官府提供新式的紡織機械,并提供新的水力紡織技術,為紡織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和趕到通州港口的時候,就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整個通州就是一片大工地,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鄭和甚至在這些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幾個熟悉之人。
幾個原本的建文天子近臣不再是寬袍大袖一副道貌岸然的形象,而是統一穿著短衣在碼頭上被工頭監視著勞作。
本來鄭和還以為馬喆費盡心思將這些人弄到手里是打算重用這些人,沒想到竟然是拿來做苦力,真不知道馬喆到底是怎么想的。
由于鄭和沒有提前通報,他乘坐的官船剛靠近通州江面,便被巡邏的興化水師攔截,經過交涉之后,才被全程監視著送上碼頭。
前來碼頭迎接的是興化水師指揮陸萬年,陸萬年性格沉穩,不善言辭,將鄭和安頓到水師大營中,便親自前往城中大本營。
新的大本營是原通州州衙,馬喆搬過來只進行了簡單的修繕,便住了進來。住宿環境遠不如興化舒適,眼下到處都需要開工,馬喆便將州衙的改建排在了后面。
將施工隊伍優先安排到官道、碼頭、工業區建設上,興化通往各個城池的官道都在緊鑼密鼓的改擴建之中,到處都缺人工,興化官府開出每天三十文錢并管三頓飽飯的工錢。
這樣的工錢對原興化百姓沒有吸引力,但對通州、如皋等地的百姓來說,這樣的工錢是他們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工錢。
甚至興化官府大量招募勞工的消息傳到了大明管轄的轄區,相鄰兩地的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大量日子難過的百姓開始拖家帶口向興化管轄的地方遷徙。
由于朱棣與馬喆有協議,不得阻攔雙方百姓的自由遷徙,大明地方官府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轄區的百姓一路扶老攜幼越過邊界進入興化勢力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