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交鋒(二)
- 永樂合伙人
- 半老夫子
- 2089字
- 2024-06-10 21:23:22
姚廣孝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有些實話能做卻不能說,在沒有將建文從龍椅上掀下來,這種要奪位的想法就只能做不能說。
可偏偏這位馬知縣的幕僚就這么堂而皇之的說出來,絲毫沒有給燕王殿下留臉面。
這個時候若是不說話就坐實了自己的心虛,姚廣孝只能硬著頭皮說道:“一旦燕王殿下靖難成功,便有再造社稷之功,向天子舉薦馬知縣還不是舉手之勞。
有了燕王殿下的支持,馬知縣也能一展平生所學,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和尚!宋某聽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某聽說當年你去見燕王的時候,給燕王送了一頂白帽子,還說王上加白便是皇。
你做都做了,卻敢做不敢說,不知和尚貪嗔癡三戒,戒了哪一戒?”
就算姚廣孝再遲鈍也聽出來了,這姓宋的就是在針對自己,更何況他這樣數一數二的聰明人。
他也不認識這個人,也沒有與這個人打過交道,這人怎么對他的敵意這么大?
“宋施主!貧僧從來就沒有否認過自己六根不凈,一個出家人比尋常人的功利心更重,這不妨礙貧僧輔佐的燕王殿下是難得一見的雄主。
建文暗弱,殘害忠臣良將,更是對宗族王叔下手,早已失了天下民心,那活活被燒死的湘王就是例子,燕王不起兵靖難,難道要坐以待斃嗎?”
“朝廷有朝廷削藩的理由,燕王有燕王起兵的無奈,唯獨你這和尚最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鼓動燕王造反的時候太祖可還沒有駕崩,朝廷也沒有削藩。
你為了自己的功利之心,就攛掇藩王起兵造反,陷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你就不怕那些在戰火中困于生死一線的百姓日日詛咒你不得好死嗎?
這天下若真有佛陀,你就該下地獄。”
姚廣孝神色一暗,很顯然宋時明的話戳中了他的痛處,他鼓動燕王造反,不管成功與否都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污點。
小會議室里陷入了沉默,宋時明手指一聲聲地敲擊在茶幾上,發出‘篤篤篤’的聲音,聲音一聲聲地敲進姚廣孝的心里。
姚廣孝心煩意亂,突然拍案而起大聲道:“宋施主!百姓一時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只要百姓忍一忍,很快就能迎來盛世。
而不是如馬喆這般心存婦人之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一條守戶之犬。興化百姓就算再富足又如何,天下有幾百上千個州縣,只有雄主才能讓天下所有州縣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宋時明冷笑一聲道:“不知燕王殿下或者說你姚廣孝有何新政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能讓百姓少繳稅,還是能讓百姓少服徭役?”
“若是燕王殿下主政,自然會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
“一張嘴就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請問如何輕徭薄賦,如何休養生息,是百姓不用去修路、百姓不用去修河、百姓不用修城池、還是百姓不用修宮殿?
若北方草原韃靼進犯,百姓會不會被征為民夫,替官軍運送后勤補給?”
一連串的問題問下來,讓姚廣孝頓感頭大,沒想到馬喆手下的一個幕僚都這么難纏,那么對上馬喆的時候又該是什么樣子?
姚廣孝不明白自己為何會生出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一出現,就再也無法收回,讓他迫切想要見到馬喆,非要引經據典駁倒他。
這樣的問題并不難回答,難的是如何回答的讓人心服口服。大話官話誰都會說,如儒生一般滿口的仁義道德,實際上干的全是為自己牟利的勾當。
姚廣孝沉默不言,不是他不會回答,而是他無論怎么回答,只要宋時明問他百姓苦不苦,他的一切回答都成了虛偽的陳詞。
一直安靜不說話的鄭和打破沉默道:“宋先生何必如此咄咄逼人,百姓的苦燕王殿下不是沒有看見,然而天下未定,暫時只能苦一苦百姓,等到天下安定,朝廷自會對百姓有所補償。”
“鄭公公!你說這話自己信嗎?”
鄭和也沉默了,前朝有人寫詞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短短一句話道盡了百姓的辛酸,鄭和不敢說自己是個好人,但也不敢睜著眼睛說瞎話。
自古以來,有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盤剝百姓,無論是加稅,還是征發徭役,哪一個都能要了百姓半條命。兩樣加在一起,那百姓就是九死一生。
“朝廷也沒有別的辦法,抵御草原韃靼寇掠邊墻需要錢糧,修城修路需要民夫、還有更重要的工程就是修河,這些工程都是必須要做的工程,不把百姓組織起來,如何能夠完成這些工程。
況且抵御外寇入侵,也是保護百姓不被戰火波及,也算惠及百姓吧,更何況是修河這樣的民生工程,難道宋先生覺得這河不該修嗎?”
“朝廷抵御外族入侵也好,修河修路也罷,這些確實能夠惠及到百姓。可百姓并不是白白享受了這些恩惠,那些駐守邊關的士卒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他們將自家的兒郎都送到前線了,還要他們怎么樣。
不說這些駐守邊關的士卒,就是沒有子弟在邊關的百姓也承擔了他們應該擔負的責任,百姓向朝廷繳納了賦稅,就已經對朝廷做出了貢獻,為何還要強逼著百姓服徭役,進一步的盤剝百姓。
既然百姓繳了稅,承擔了該承擔的責任,那剩下的責任就該是朝廷的,你朝廷拿了百姓的錢,不能只拿錢不做事吧。
朝廷把本該屬于自己的責任轉嫁到百姓頭上,只是因為百姓在朝廷里沒有人替他們說話,怎么不見朝臣將責任轉嫁到讀書人頭上?”
良久沒有出聲的姚廣孝聽到宋時明提到讓讀書人承擔責任,眼前一亮,隨即又搖了搖頭。
姚廣孝欲言又止的樣子,宋時明盡收眼底,今天說的這些話,相信很快就能傳到朱棣的耳朵里,對于一個鐵血帝王,能夠有制約讀書人的辦法,他是不會放棄嘗試的。
讀書人之所以敢于要優待,就是知道無論誰當皇帝,誰坐天下,這天下都離不開他們治理,沒有他們幫助皇帝治理天下,這天下就得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