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民俗學的方法

(一)我國的民俗學

石神問答

我國民俗學創立者柳田國男的第一部關于民俗學的著作《石神問答》,繼前一年自費版《后狩詞記》之后,出版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月。同年六月,他的第二部民俗學著作《遠野物語》也由同一出版社——聚精堂出版。這兩部書其后數次再版重印,成為民俗學的經典,標志著我國民俗學研究值得紀念的起點。

《石神問答》是柳田國男與駿州吉原的山中笑氏、陸中遠野的伊能嘉矩氏、肥后八代的緒方小太郎氏、遠野的佐佐木繁氏以及白鳥庫吉博士、喜田貞吉博士之間的往復書信集,自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九月十五日起至第二年四月九日止,共四十三封,第四十三封是寫給弟弟輝夫(后來的畫家松岡映丘)的。據年譜記載,柳田寫這封信的第二天,即四月十日,去訪問了當時住在鄰街的白鳥庫吉博士,又對《石神問答》的草稿加以整理。大約從一開始就有編輯成書的計劃。

這本書的主旨,如書名所示,在于究明因地域不同而使名稱和傳說各異的石神信仰,以及與之有關或混合的信仰(如“サクジ”信仰等)的異同,以辨析其原始形態。其中包括許多重要的民俗學方法問題,柳田仿佛打算公之于世。可是,這種努力似乎沒有收到很大成效,所以,柳田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再版序言中說,“不幸《石神問答》反響頗小,首先作者的考慮也不夠充分”,繼之又說:

今年春天散步時發現,在武藏東秋留二宮神社境內至今仍保存著一座社宮司社。附近的人稱之為杓子神,舉起飯勺子祈求嬰兒安全。我想如果尋找一下此外還會有的,但這種信仰大體上早已衰微,僅僅在一百數十年前諸州地志之類的書上能看到這個神的許多名稱記錄。我其實只是為了反對已故的山中先生(山中笑)提出“シヤクジ”是石神音讀這一解說,而進行這樣冗長的反復論辯的,先生也并不堅持己見,于是又由此一點一點了解到信州諏訪神社御左口神的情況,大致弄清它是樹神,可以說只有這部分已經確定。但是,為什么社宮司、社護神、遮軍神等古怪的神名僅僅在中部地方及其鄰近地區廣泛流傳呢?即使姑且認為諏訪是其根源的推測是正確的,其信仰分散于各地的理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還是一點兒也不能理解。(《柳田國男全集》,筑摩書房,第十二卷。以下略為《全集》)

石神的信仰從其方言分布來看也是全國性的,而柳田試圖將社宮司系統信仰的分布和形態與它嚴格區別開來。之所以特別強烈反對把“サクジ”作為石神的音讀,或以之為陰陽道的赤口神(荻生徂徠的《南留別志》),又或是三狐神的訛傳(天野信景的《鹽尻》)等俗說,可能是因為對欲以外來文化之類簡單解釋我國民俗的態度懷有很大的不滿吧。

因此,如關于所謂十三冢,即以大冢為中心,左右分別排列六塊石頭形式的石冢,柳田似乎主要采取供養壇的解釋,考慮與御靈信仰的關系。附于其書卷末的十三冢表上,有武藏三十一處、常陸十處等關東地區的,以及東北、中部、筑前十一處的十三冢,其分布顯示出地域不均的傾向,而其形式則最接近于蒙古的所謂敖包。柳田說把它解釋為十三佛,論證其與佛教學說的融合,可正如南方熊楠在致柳田信〔大正元年(1912年)十二月,收入《全集》第八卷〕中批判的那樣,我也認為與敖包的關系更加直接。

同時,關于石神的問題,因其往往采用陰陽神的樣式,另外還可以認為與種種外來因素相融合,如與石敢當等石頭信仰的關聯也應該適當考慮吧。柳田的一國民俗學主張,在他的第一部著作中業已表現出明顯的傾向;直到在戰后的《海南小記》(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和《海上之道》(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中將視線向著南方,繼續堅持這種傾向。他的視野始終沒有擴展到大陸。柳田這種基本態度大體上規定了我國民俗研究的方向,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东乡县| 曲靖市| 洛阳市| 施秉县| 富平县| 荔波县| 万宁市| 纳雍县| 屏山县| 新宁县| 驻马店市| 兴文县| 兴国县| 齐齐哈尔市| 彰武县| 白沙| 丰都县| 高青县| 沙田区| 宜君县| 绥棱县| 贡嘎县| 西峡县| 读书| 沂水县| 阿克陶县| 镇赉县| 湘潭县| 富源县| 手游| 南京市| 邵阳县| 八宿县| 玛多县| 灵石县| 泗洪县| 襄城县| 河南省| 云阳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