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父母心:養育孩子,養育自己
- (美)喬恩·卡巴金等
- 4829字
- 2024-06-06 19:12:00
什么是正念養育
正念養育召喚我們懷著新的覺知和意圖去面對養育中的可能性、收獲與挑戰。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僅看上去重要,事實上,有意識地投入養育,對孩子、對我們自身都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本書是有關養育的一系列冥想,關乎通過發展某種覺知來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此種覺知,也稱為“正念”,可以帶來對自己、對孩子更深的領悟。正念具有穿透表面現象及行為的潛力,讓我們更清晰、更深刻地看到孩子的真實面貌,并基于所見,帶著某種智慧和慈悲來行動。正念養育對孩子和父母雙方都具有療愈和轉化的力量。
如本書第四章所述,從正念的角度來說,養育可以被視為一場涵蓋人生大部分內容的持久的、有時是艱苦的修行。我們的孩子,從嬰兒期至成年以后,都可以被視為具有持久挑戰性的住家教師。他們永不停歇地為我們提供修持內在功課的機會,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他們又是誰,從而得以用最好的方式與真正重要的事物保持聯結,為他們的茁壯成長提供必要的滋養。在這個過程中,這份了了分明的覺知可能讓我們從某些最束縛我們的感知和關系習慣里、從由別處傳遞給我們的或大腦自行構建的約束和囚禁中解放出來。通常,孩子無須借助語言或討論,只須經由他們自身,就可以激勵我們去做這份內在的功課。我們越是能夠牢記孩子內在的完整性和美好(特別是當我們難以看到這些品質時),我們就越能全然臨在,也越富有同情心。我們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夠懷著慷慨和寬容之心予以孩子有效回應,越能帶著更大的智慧去養育他們。
當我們真正投入,盡力呵護與了解他們(特別是在這場“修行”的最初十年到二十年間)時,他們將為我們提供無盡的喜悅盈滿的奇妙瞬間,也會帶來建立最深厚的愛與聯結的機會。他們同樣有可能惹惱我們,激發我們所有的不安,探試我們的底線與界限,并觸及我們身上那些懼怕被涉足的、滿溢的無能感,甚至更糟糕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分享著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庇護,愛護他們,并給予自己所能提供的指導時,如果我們愿意仔細關注自己的全部體驗,它們將一再地提醒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生活的奧秘究竟何在。
為人父母所面臨的挑戰與要求都極高。一部分是因為孩子會以其他人無法采用也不會采用的方式向我們提出他人無法提出也不會提出的要求。他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靠近我們,并不斷舉著鏡子要我們往里看。這樣做時,他們不斷提供新的途徑,促使我們檢視自己,并自問如何從孩子帶來的種種狀況中學習。隨后,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做出同時滋養孩子和促進自身內在成長的決定。我們的相互聯結和依賴讓我們得以共同學習和成長。
*
要把正念引入養育,了解一下“什么是正念”將是有益的。正念意味著了了分明的、非評判的覺知,一般通過有意地改善注意力而后盡可能地保持注意力來培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與自己不斷展開的生活建立起更好的聯結。
一般來說,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時刻都處于“自動導航”模式,我們有選擇性地且頗為盲目地關注事物,以自己的想象來處置諸多重要之事,甚至根本未曾注意到它們,而且往往會以快速但未經檢驗的、基于個人好惡與欲求的標準來評判所有體驗。如何在養育中留意我們每時每刻的作為,并透過無意識的想法和情感之面紗,看到更深層次的現實,正念為此帶來了一種有力的方法和框架。
正念是佛學冥想的核心,而佛學冥想關乎的正是注意力的培育。在過去的2600年里,正念修習在整個亞洲的各種冥想傳統中得以保持活力并長足發展。在過去的35年里,正念已經進入了主流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醫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衛生保健、教育、法律、體育和社會性項目。
正念是一種冥想訓練。有很多不同的冥想方法,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通往同一間房間的不同的門,站在不同的門口查看房間的視野也是各異的。而一旦進入,無論你通過的是哪扇門,房間都是同一間房間。不管采用何種方法或傳統,冥想的關鍵都是使用我們的注意力和能力來理解隱藏在所有活動背后的秩序與平靜,無論這些活動看上去有多么混亂。還有什么比養育孩子更混亂?
雖然予“正念”以最翔實闡述的是佛學傳統,但事實上,它是所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真正普適的,因為它關乎我們生而為人應當如何培育覺知、清明與慈悲。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做這份培育的功課。沒有唯一正確的正念方法,就如同沒有唯一正確的養育方法一樣。
在正念養育中,我們要牢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是什么。由于我們生活的意義及方向很容易模糊化,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提醒自己那是什么,甚至承認我們在某個瞬間可能惘然無知。但哪怕是在最艱難、最不易甚至最恐懼的時刻,作為父母,我們也能夠有意識地退后一步,重新開始,如同第一次那樣,用全新的眼光來問自己:“此時此刻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實際上,正念養育意味著去看看我們能否記得將這樣的關注、開放和智慧帶到與孩子相處的所有時刻。這是真正的修行,具有內在的學問,其本身就是一種冥想。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父母而言,它都裨益深遠,而這種裨益需要在自身的修行中被發現。
若要從孩子那里學習,我們需要關注并學習如何讓自己內心平靜。在平靜中,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看清、看透常常裹挾我們、存在于內心之中的風暴、陰霾和自動反應。這樣,我們將得以培育更大的清明、平和與洞見,并把這些直接地融入養育中去。
如其他人與孩子一樣,父母也有著自己的欲求和生活。然而,有太多時候,父母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相去甚遠。與其任由我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相互沖突,不如將正念融入這樣的時刻,培育一份覺察,意識到我們與孩子的需求是如何相依相存的。毋庸置疑,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孩子的健康影響著我們,我們的健康也影響著他們。如果他們不順意,我們會難受;而如果我們不順意,他們也會難受。
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去尋找出一些滿足大家最大需求的方式。當我們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感及身體需求時,所有的人都會從中獲益。單單是把這份敏感融入養育中,也會增加我們與孩子的聯結。哪怕是在困難時期,經由我們高品質的臨在,孩子也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承諾。同時,我們也有可能會發現,當存在需求上的沖突和競爭時,如果我們的選擇出于心中感受到的那份聯結,那么,這些選擇會具備更大的善意和智慧。
*
我們把養育當作一份神圣的職責。父母是保護人、滋養者、安慰者、老師、引路人、同伴、模范,以及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在心里把養育當成一份神圣的職責,并隨著這一過程的展開融入一定的正念,那么,我們作為父母所做出的選擇,就更有可能出自對那個瞬間和孩子需求的覺察。不同的孩子會在各個年齡階段通過他的存在和行為來對我們提出這份需求。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不僅能夠做出對孩子而言最好的選擇,也有可能會第一次發現和了解自己內心最深刻和最美好的東西。
正念養育要求我們帶著覺知去做養育工作,并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并命名每天所面臨的挑戰。覺知是廣泛的,它必須包括認識我們自己的困擾、不安和缺點,認識自己的界限和局限,甚至認識自己最黑暗、最具破壞性的情感,以及那些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的情況。正念養育促使我們有意識地、系統地與這些能量并肩工作。
承擔這樣的任務對我們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很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我們都是孩提時代所經歷的生活事件和境遇的囚徒。孩提時代對我們自身和世界觀的塑造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而我們對孩子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經歷的影響:他們應該得到什么,他們應該獲得怎樣的關照和教育,以及他們應該怎樣融入社會。身為父母,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這種影響時,我們才能夠從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汲取那些有益的、積極的和有營養的東西,同時克服那些破壞性、限制性的方面。
對那些在孩提時期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關閉情感、以“視而不見”來壓抑情感的人而言,變得更有覺察顯得格外痛苦和艱難。在那些被過去的魔鬼掌控的時刻,當那些孩提時代的陳舊信念、破壞性的行為模式和夢魘再次造訪我們時,當我們被黑暗的情感、非黑即白的想法折磨時,停下來重新審視它們也顯得格外困難。
我們并非暗示說,在正念養育中,存在著某種可以用來衡量一切或應該努力達成的理想標準。正念養育是一個持續地加深和改善覺知、全然臨在并明智地行動的過程。雖然深具價值,但正念養育并非一種達到某種既定目標或結果的嘗試。此過程的重要部分是帶著某種程度的善意和慈悲來看待自己。這包括了解和接納我們的局限、盲目、依戀模式、人性、不足,并盡力正念地處理它們。哪怕是在最黑暗和絕望的時刻,在那些深覺自己一無所知的時刻,我們也永遠可以做一件事情:當下時刻,重新開始。每個時刻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每個時刻都是一個聆聽、諧調并以一種嶄新和深刻的方式來看待、感受和了知自身與孩子的機會。
我們對孩子的愛,經由每時每刻與他們關系的品質得以表達和體現。當我們每天對這些瞬間保有覺知并沉浸其中時,愛就會加深。愛體現在我們如何把面包遞給孩子、如何道早安之中,而不僅僅體現于去一趟迪士尼樂園。愛在我們每天生活里所呈現的善意中,在給予孩子的理解中,在我們自身的開放中。愛也存在于我們設立的邊界、限制和框架中,然后以清晰、堅定和善良的方式待命。愛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所以在一天的任何時刻里,無論面臨的是美好時光還是糟糕的境況,我們臨在的品質都是一種深刻的衡量標準,衡量我們對孩子有多少關愛,而這份愛又有多恒久。
*
家庭生活質量,已出生和未出生、年幼或成年的孩子的健康——這本書是為關注這些的人而寫的。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支持父母們以每日的存在和行動來表達他們的愛。除非我們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并了知情感體驗的全部——簡而言之,保持覺醒,否則我們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
養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最好和最壞的方面,看到生活中最豐沛和最駭人的時刻。將養育寫得實在而明白是一項令人望而卻步的挑戰。有些時候,我們覺得家中一切安好,孩子們看上去幸福、強健又平衡。而第二天,或者只是下一個時刻,如同天翻地覆一般,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困惑、絕望、憤怒和挫敗。我們自以為了解的東西毫無用處。所有的規則似乎在一夜之間或在剎那間改變了。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如此。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最大的失敗者,覺得自己對一切一無所知。
無論這些時刻有多么令人不快、多么痛苦,我們也要盡力提醒自己抓住對發生之事的覺知,哪怕只是一線覺知。哪怕再艱巨,我們也要努力認清究竟發生了什么,以及我們可能需要做些什么。另一種可能是我們糾纏于自身的反應和自發的行為,我們的慈悲與清明向恐懼、憤怒或否認投降。即使這種情況發生了(有時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可以嘗試在事后帶著更大的平和重新審視它,并懷著能從中學到一些知識的希望。
這本書源于我們為人父母的親身經歷。毫無疑問,無論作為個人還是父母,我們的體驗都與你的體驗有著諸多不同。你可能會發現,我們所選擇的某些特定的養育方法,與你自己被撫養以及你養育孩子的方法有著很大的不同。你可能會發現,我們所說的一些話、所做的一些選擇激發了你強烈的情感反應。有關養育的主題本身就可以喚起我們的深層情感,因為它通常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們選擇如何生活密切相關。
我們并非建議你去做我們所做的一切。倘若你沒有如我們所做的那樣去做,這并不說明你在某些方面有什么缺陷。我們都知道,在養育這件事上并不存在簡單的答案和解決方法。我們也并不是說,正念是生活中所有問題的答案或關于養育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我們只是提出了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一種存在之道,而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整合進你的養育方法和生活之中。最終,我們都需要做出個人化的決定,對孩子、對自身都是最好的決定,當然這有賴于我們的創造力,有賴于我們在生活中保持覺醒和覺察的能力。
我們與你分享自身的體驗,分享被稱為“正念養育”的這種方法,希望它所具有的轉化性潛力能與你的價值觀和意圖產生共鳴,在你規劃自己的育兒道路時對你有所貢獻。
總之,正念養育關乎這樣一種可能性:更明晰地看待孩子,更好地聆聽和相信自己的內心。它也能幫助我們找到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對孩子的無條件之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