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李輝譯注
- 870字
- 2024-06-05 15:06:43
第十二章①
荊伐陳②,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式③。子貢執轡而問曰④:“禮過三人則下,二人則式。今陳之修門者眾矣,夫子不為式,何也?”孔子曰:“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爭,非忠也;爭而不死,非勇也。修門者雖眾,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詩》曰⑤:“憂心悄悄⑥,慍于群小⑦。”小人成群,何足禮哉?
【注釋】
①本章并見《說苑·立節》及定縣漢簡《儒家者言》。
②荊:周代楚國的別稱。陳: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虞舜后裔。荊伐陳,其事在魯哀公九年(前486)、十年(前485)。《春秋》載:“哀公九年夏,楚人伐陳。”“十年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
③式:通“軾”,古代設在車廂前供立乘者憑扶的橫木。乘車時若遇到值得尊敬或同情的人或物時,須雙手扶軾,胸緊靠橫木,這個禮節叫作扶軾禮。
④子貢:《說苑·立節》作“子路”。執轡(pèi):手持馬韁駕車。
⑤《詩》曰:引詩見《詩經·邶風·柏舟》。
⑥悄悄(qiǎo):憂傷的樣子。
⑦慍(yùn)于群小:本意是指被群小所怒恨,而《外傳》引此,乃指孔子怒恨群小。又,《荀子·宥坐》亦引《詩》云:“小人成群,斯足憂矣。”《漢書·劉向傳》載劉向上封事亦引《詩》云:“小人成群,誠足慍也。”《孟子·盡心》趙岐注:“慍于群小,怨小人聚而非議賢者也。”諸說皆與《外傳》義合。然王先謙《集疏》謂“若以慍屬己言,是慍群小而非慍于群小”,諸說乃“推演之語,非本《詩》意”。慍,怒恨。
【譯文】
楚國討伐陳國,陳國都城的西門壞了,楚國就利用投降的陳國百姓去修理西門,孔子乘車路過,沒有向修理城門的人行扶軾禮。子貢為孔子執轡駕車,就問孔子說:“按照禮儀,乘坐馬車遇到三個人就要下車行禮,遇到兩個人就要行扶軾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眾多,老師卻不對他們行扶軾禮,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國家要滅亡了卻不知道,這是不智慧;知道要滅國了卻不去抗爭,這是不忠誠;抗爭了卻不能為國效死,這是不勇敢。修城門的人雖然眾多,卻沒人能踐行智慧、忠誠、勇敢中的一條,所以我不行扶軾禮。”《詩經》說:“我憂心忡忡,怒恨這一群小人。”對那些成群的小人,哪值得行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