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書所列考古發現的遺跡地名及有關事項,均將文字進行加粗處理,以期便于識別。這些地名,通過卷末按照中國考古學體系編列的“考古發現地名一覽”,可以進行檢索。
二、各條注明的資料來源,盡可能采用最后的正式發掘報告,前此發表的發掘簡報一般不提。其中,原繁體中文書名、含漢字的日文書名,一律改用中文簡化字。
三、書名中原附注的叢刊性編號,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專刊×種第×號”,日文書中的“東方考古學叢刊×種第×號”,一律省略不注。
四、考古報告和考古簡報的作者單位,凡與工作單位相同者,引用時一律將其署名省去。
五、資料來源中書名第一次出現時,注明其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和出版年份),再次出現該書即省卻出版信息。見于卷末“主要參考文獻”的,正文中一律省卻出版信息不注。
六、本書所述史事雖按時間編排,但重要發掘和許多事項往往跨年度進行,因此采取“紀事本末”方式,在起始年講清楚,不再逐年重述。
七、本書正文部分提及的田野工作參與者、論著撰作者,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均可通過卷末的人名索引進行檢索。有一個歷史時期,考古簡報不署參與考古發掘和編寫報告的人名,只得付之缺如。
八、碳十四測年數據,按照國際慣例,系依14C半衰期(國際通用5568年,國內一向采用5730年)計年,距今以1950年為起點,這里包含統計誤差,年代整數一律化為五年或十年,并且需要經過樹輪校正年代。本書所引碳十四測年數據,盡可能根據經過校核的《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有關章節,及其附錄中“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測定數據”;參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