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中國考古學的孕育時期(1901—1920年)
1901年
1月 18日,斯坦因前往尼雅以北100多公里尼雅河北端,對沙漠中的尼雅遺址進行調查發掘,2月13日結束工作。遺址范圍大、保存好,有宏偉、華麗的房屋,整齊、寬闊的街道,又有花園、果園和橋梁。發掘出土有絲織品、毛織物、桌椅、兵器、文具和其他用具。并首次成批發現數百支佉盧文木簡,又出土數十支漢文木簡及希臘風格印章等。后在漢文木簡中發現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的紀年,為遺址斷代提供重要依據。(參看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第51—67頁)
本年 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介紹西方考古學思想。該文用進化論的觀點,將中國歷史分成上世(黃帝至秦)、中世(秦漢至清乾隆)、近世(乾隆以后)三個歷史發展階段。關于“上世”,列有“史以前之時代”,專門介紹西方考古學家的“三期說”,并且將中國古史傳說資料與之比附。(參看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學思想在中國的介紹和影響》,《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
本年 光緒二十七年,葉昌熾著《語石》10卷完成初稿,后又有所增益,至宣統元年(1909年)定稿刊行。這是關于中國古代石刻的第一部通論性著作。(《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語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