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菜園是一個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收獲和快樂的地方,伴隨著童年成長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在兒時的美好時光里,菜園以它獨特的魅力,書寫著季節的更替、生命的成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呈現出鄉村的純真、樸實與美好!
我們家的菜園有兩個片區,離家300米左右。去菜園時需經過門口的堰塘,跨過旁邊的一個小稻場,穿過一條蜿蜒的小路,再橫穿新堰的堰埂路之后,就到了第一畦菜地。這片菜地位于新堰下游的水渠口旁邊,澆灌比較方便,分上下兩畦,落差一人高左右,多以種植季節蔬菜為主。上面一畦經常種植辣椒、茄子和韭菜等,屬于比較耐旱型的蔬菜;下面一畦經常種植黃瓜、萵筍、西葫蘆、蒜苗、蘿卜、蔥等,需要澆灌時,直接引堰塘的水即可,比較方便。在上下兩畦菜地的坡面上間隙處,也充分利用起來了,種植南瓜、冬瓜和扁豆等爬藤類蔬菜。現在想起來爺爺和父親的專業和偉大,結合蔬菜的生長特性,合理布局空間,科學種植。
第二片菜園在旁邊50米左右的地方,坐落在對面坡腳下,需穿過稻田的田埂過去。這是主菜園,面積比較大,近一畝地左右,和三叔共用。菜園周邊都是農田,利用山坳的地理結構巧妙地開墾出來,是我們家地主要蔬菜產出中心,重要的菜籃子保障基地。因面積比第一片菜園大,所以這里種植的蔬菜品種主要包括豆角、大白菜、小白菜、泡泡青(青色帶刺的青菜,湖北隨州獨有的品質,國內稀有品種)、西紅柿、萵筍、黃瓜、菠菜、莧菜、韭菜和豌豆等。主菜地半坡處也開墾了一小畦菜地,主要是以冬瓜南瓜為主,還種植了洋姜和土豆等。菜地靠近稻田的周邊田埂處,間隙種植了韭菜,豌豆等,空間最大化利用起來了。
兩片菜地隔田相望,一個朝向東,一個朝向西。我最喜歡逛的菜園子是這個面朝西的主菜園,一是面積大,蔬菜品種齊全,二是這里常種植西紅柿、黃瓜和豌豆,小時候嘴饞總喜歡摘了當水果吃,在水果稀缺的童年,這里是我重要的解饞之地。每次跟著母親身后來菜園摘菜的時候,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凡能直接入口的蔬菜,都被我霍霍過,除了紅紅的番茄和清脆的黃瓜外,連嫩茄子、大白菜心、豌豆、蠶豆,洋姜等都無一幸免,都嘗試過。特別是大白菜心,一旦摳出來吃了,整棵白菜就荒廢了,為此沒少挨打過。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逛菜園,之前是為了解饞,總想著在菜園子里面能夠摸到一些吃的東西,比如西紅柿、豌豆、蠶豆、黃瓜和蘿卜等,后來長大一些了,更喜歡菜園里面的氣氛和感受,無論什么時候去,都能感受到那種讓人愉悅和舒適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陽光沐浴在茁壯的蔬菜上,展現的昂揚的生命力和磅礴的氣勢,足以震撼和征服我那幼小的心靈。
從記事時開始,菜園是承載著我和家人們一起勞作和收獲采摘活動場景的記憶,總會在記憶深處留有一片獨有的空間。在這兩片天地間,每一塊菜地,每一畦土壤,都是記錄著爺爺奶奶、父母親們穿插勞作的身影,以及無數個春夏秋冬里辛勤勞作的足跡和汗水,各種蔬菜按照季節和生長習性被精心的播種、澆水、施肥、間苗、鋤草、除蟲,直至迎來收獲的季節。
不上學的時候,只要母親去菜園里面摘菜,我基本都像個跟屁蟲一起過去的,跨進菜園的一瞬間,就被各式蔬菜獨有的清香夾雜著雞糞的味道撲面而來,那種感覺讓人興奮并充滿活力。菜沒有幫母親摘幾個,倒是這里摸摸,那里掐掐,但凡遇見能直接吃的蔬菜或者瓜果,都無一幸免的被我光顧。有時候也問菜的生長周期,比如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果,什么時候采摘,每每這時候,都是一堂農作物生長科普的大課堂,讓我增添的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什么季節種什么蔬菜,什么蔬菜對土壤的干濕度不同的要求,蔬菜的間苗密度,花期和果實期,病蟲害的預防方式等等,讓我感受生活的無限樂趣和真實感。
在這片菜園里,每一株蔬菜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無愧于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每當漫步在菜園里,穿插于每一畦菜地和蔬菜間,都能感受到蔬菜生長的氣息和大自然的奇妙。
這片菜園陪伴著我的成長,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成為我生命軌跡中不可或缺的一片樂土。盡管隨著學習和工作的變化,我回老家的次數和時間越來越少了,但絲毫不影響這片樂土在我心中的位置。每每我回到老家,都要來到這片菜園里待上一會兒,哪怕是雜草叢生,哪怕是遍地荒蕪。聽聽蟲鳴,看看夕陽,都能依稀看見往日菜地那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依稀尚見父母親揮舞著鋤頭忙碌于菜畦上的身影,依稀聽見鄰里鄉親們在各家菜園勞作收獲后的歡聲和笑語。和諧、融洽、唯美,如今只能在記憶深處陳釀、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