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藝譚·大家縱論(大家談藝錄)
- 賈方舟主編
- 2955字
- 2024-06-06 11:01:52
夢里人間——憶夏凡納的壁畫
人們都做過各式各樣的夢。做了噩夢,驚醒時通身汗濕,怦怦心跳,余悸猶在。當在梵蒂岡西斯庭教堂看到米開朗基羅(1475—1564)的壁畫《最后的審判》時,仿佛就是這種夢境的再現!我們也做過輕松舒適的夢,幽靜的田野任你信步,溫情脈脈的人們與你無爭,景色是美好的,人世間是善良的……夢醒后會為失掉了這寓言世界而惆悵!那么我們去瞻仰夏凡納(1824—1898)的壁畫吧,我們于此又進入了失去的好夢境!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天堂地獄的緊張,夏凡納抒寫了人間的寧靜,寧靜也許只是片時的,但人們祈求寧靜!
我瞻仰過威尼斯丁托累托(1518—1594)和委羅內賽(1528—1588)的巨幅壁畫,金碧輝煌的服飾,雍容華貴的人物,那種奢靡的貴族之家欲令人陶醉吧,但并未能給我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我看過大街的巨幅油畫《加冕》,莊嚴肅穆的宮廷儀仗令人生畏,但與我何干!我看過許許多多虔誠的宗教壁畫,也都未能引起我多大的共鳴。但在夏凡納的樸素的壁畫前,我感到特別親切,我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停下來,近看,細讀,我被深深感染了!那是人間,是民間,是我們老百姓生活在其中的天地!夏凡納曾進入德拉克洛瓦(1798—1863)的畫室,并得到這位大師的青睞。但他很快發現這是一種誤會,偉大的浪漫派大師、杰出的色彩畫家德拉克洛瓦善于渲染強烈的色彩,但卻是平庸的教師,他的學生不能得其三昧,往往胡亂涂抹。夏凡納所見的自然不是如此,他偏愛的是“和諧”。氣質不能教人。他和大師不是同路人,他離開了大師,只著眼于生活和自然的真實,終生認定了那是靈感唯一的源泉。粗粗瀏覽一下夏凡納的壁畫,往往可遇見濃密的叢林、豐滿的葡萄園、靜靜的湖泊、緩緩的河流,農夫們在推磨、犁田,樵夫在打柴,泥水匠在建墻,木匠在造橋,鐵匠在打鐵,婦女們將蘋果送入酒窖,或紡線,或織網,載重的船在行駛,柳蔭深處有人們在洗澡,岸上年輕的母親在哺乳……作者將富饒可愛的祖國的優美生活歷歷展現在讀者面前,看過夏凡納壁畫的全世界讀者們,也都會向往著這夢境般和平、安居樂業的法蘭西吧!
夏凡納在大壁畫中往往用象征手法表現寓意,如巴黎大學圓廳的《文學、科學和藝術》,里昂藝術宮的《文藝女神在圣林中》,巴黎市政廳的《夏》和《冬》,馬賽宮的《馬賽,東方之門》,亞眠博物館的《和平》《戰爭》《勞動》《休息》以及《秋》《睡眠》……道是有“題”卻無“題”,這些壁畫的題目也只是楔子或引言,作者于此抒寫的真正內容是人間生活的長河,是寬銀幕的風俗畫,是人與大自然的綜合造型美,是形象美的詩篇。在《文學、科學和藝術》的世界里,科學家、學者和文藝家們在研究、思考,漫步于林間草坪,人們有著共同美好的理想吧,互相呼應又互不干擾。世界上真有這種仙境嗎?月球里已肯定沒有,這只存在于夏凡納的壁畫中。在《文藝女神在圣林中》,作者沒有將眾神安排在希臘赫利孔神山上,畫面中只是湖畔疏林,卡麗奧普給姐妹們朗誦詩句,有人閑談,有人默坐,有人懶洋洋躺在點綴著花朵的綠茵上,歐戴普與泰麗正在空中唱歌彈琴,飛來相會。水仙非仙,清白潔凈便自成仙,神女們的飄逸高貴來自造型的典雅優美,幾個愛奧尼式的卷渦柱頭是希臘時代的見證。
夏凡納的壁畫主要分散在亞眠、里昂、盧昂、夏特勒、普瓦基埃市政廳、巴黎市政廳、尚帕涅教堂、波士頓圖書館及巴黎大學等處,最為集中的是在巴黎先賢祠。此館始建于1754年,法國大革命后這里便作為偉人們的殯葬處,雨果、左拉們的骨灰也都安置在這里,館上銘刻著大字:“國家感激偉人們”。1874 年后,夏凡納于此作了一系列的巨幅壁畫,從此先賢祠更增添了藝術的光輝。這組壁畫主要是表現了傳說中保護巴黎的圣女圣日內維耶的故事,如《圣女的童年》《圣女在祈禱》《圣女在分發食物——人民因巴黎被圍處在饑饉中》《圣女在守護著沉睡中的巴黎》……今天,為了寫這篇稿子,我查閱了圣女的傳說,她誕生于南戴爾,天主教將每年的1月3日作為她的紀念日。但當年在先賢祠看夏凡納的壁畫時,我根本沒有去研究什么圣女的經歷,一頭就撲向眼前展現的勞動人群:他們從帆船上背下糧食;鄉親們圍繞著神父在欣賞一位美麗的小姑娘;男子壯健的背影;年輕的媽媽抱著可愛的娃娃;耕牛、大樹、遙遠的青山,羊群分散開去,有的在默默低頭吃草,有的仿佛詩人似的伏在幽靜的角落里;藍藍的夜空,月色皎皎,巴黎沉睡了,憔悴的老婦守在門前,是她的不眠之夜……壁畫中圣女的形象正源于夏凡納的夫人,那“守夜的圣女”已是她抱病時最后一次做模特兒,夏凡納作完這幅畫后不久,夫婦倆便相繼去世了。
夏凡納的人物造型修長,姿態綽約,站著的亭亭玉立,躺臥的舒適自如,或橫斜側臥,或曲臂支頷,每個動作都考慮到剪影效果,低頭沉思與仰天遐想又均出自內心的流露。群像組合間俯仰顧盼更顯得情意綿綿,動作輕松柔和,仿佛電影慢鏡頭所攝取到的最優美姿勢的瞬間。夏凡納經常用高高的樹林構成畫面,緊密配合以站立為主的人物,從人物的直線上升到林木的垂線,垂直線是畫面的主調,它保證了壁畫和墻面的均衡及穩定感。夏凡納降低了光影效果,有體無光,他用線與塊面結合塑造人和景的裝飾性形象。構圖和物象身段的剪裁是他藝事成敗的關鍵。他以素雅色彩為主調鋪蓋巨幅壁畫,使室內保持安寧平靜,使墻面顯得后退了,畫境與觀眾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使人感到壓抑。局部設色則采用固有色搭配的裝飾效果,當一群婦女集合在一起時,她們間淺絳粉色之類的衣裙色塊穿插使我聯想到《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演奏樂女們。如果要以最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夏凡納壁畫的藝術特色,那就是:“和諧”與“單純”。眾多的人,各樣的景,不同的形,各異的色,畫面的一切都統一在高度的和諧里,這是夏氏獨家的和諧。至于單純,那是愈到晚期愈近爐火純青。他早期作品也曾受威尼斯派或普桑(1594—1665)等人的牧歌式情調的感染,畫面沉浸在明暗的氛圍中,并略帶一些甜膩之味。晚期作品則單純清澈,呈現出東方壁畫的特色,這是夏凡納風格的成熟,所以他自己說,先賢祠的壁畫將寫出他的遺囑。
夏凡納的人物都是古裝,希臘的姿態,羅馬風度的服飾,但背景風光卻是現代的。人生易老天難老,世紀繼承著世紀,宇宙和自然的變化是不明顯的。人呢?人易變,但人的本質,赤裸裸的人也是變化不大的。夏凡納筆底的人間是古今有普遍性、有永恒性的人間!
夏凡納在作先賢祠的巨幅壁畫期間,利用間隙時間作了一幅《貧苦的漁夫》,畫面天氣肅殺,可憐的漁夫立在木船里合著雙手低頭在等待,等待魚?等待命運?槳、網和船底倒影的強勁縱橫線組成了漁夫的牢籠。嬰兒裸臥在沙灘草地里,婦人采折野花想逗孩子吧。都德的小說以含淚的微笑敘述心酸的苦難,夏凡納這幅漁夫是沉默的申訴!
夏凡納構圖的另一重要特色是人和景的有機組合。西方歷代名畫中以人物為主,配以背景的佳作不少。柯羅(1796—1875)的許多風景畫中出現抒情性的人物,但仍是以風景為主,人物只是點綴。夏凡納畫中的人和景的分量是平衡的,相互的制約關系是嚴謹的,有的建筑物幾乎同界畫一般規矩,但和人物的波狀線仍配合得十分協調。人物造型優美,作者確是煞費推敲,“嘔盡了心血”。樹木結構也刻畫得堅實多姿,都是在生活中深入觀察和實地寫生得來,每棵樹都堅挺有力,生氣勃勃。我這個東方人在瞻仰夏凡納的作品時,不自覺地就聯想到韓滉的《文苑圖》和宋人無款作品《寒林秋思圖》,他們有表現手法的共鳴,也有意境的共鳴。
載《世界美術》1980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