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拳
- 王子虎 李晉萍
- 998字
- 2024-06-05 17:00:53
第一節 尚武民風是形意拳產生和發展的內因
山西武術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基礎。山西與北方游牧民族為鄰,地處邊關,乃兵家必爭之地。古代的山西人對強身健體和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的需求較為迫切,形成“人性勁悍,習于戎馬”的尚武精神。春秋時期“士為知己者死”的義俠豫讓,戰國時期“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的劍術名家蓋聶,以及歷朝山西籍的名將,如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遼、劉淵、石勒、石敬瑭、劉知遠、李存勖、尉遲恭、薛仁貴、楊業、狄青等均影響巨大,他們的高尚品質、高超武藝代代相傳,對宣揚武術,歌頌武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艱險帶來的安全需要推動了山西的尚武之風。舊時,山西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境內平川較少,山高坡陡、溝深谷窄之地較多,即便是官道也充滿了重重險障,兼有土匪、強盜出沒,即便一縣之內的路途都不安穩,更別說跨縣出省的長途跋涉了。因此,習武成了許多遠行人必要的生存技能,商幫雇用鏢師是保護人貨兩全的常見方式。由于刀、槍、劍、棍等器械不便攜帶又惹人注意,所以拳術、鞭桿等武術在山西極為盛行,成為山西的地方武術特色。
尚武精神強化了山西人剛勁直魯、淳樸堅韌的民風特質,因此民間武術成為城鄉日常生活里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習武者和武術村落極為多見,各種武術人才層出不窮。金元時期太原人白玉峰被贊譽:“此乃近世技擊家之泰斗,大河南北,莫與倫比。”元朝太谷人高福精通武技,以戰功升至龍虎衛上將軍,明朝新絳人王宗岳乃一代武術大師,著有影響深遠的《陰符槍譜》《太極拳論》。在晉中地區,武術以太谷、榆次最為盛行。以明清兩朝科舉考試為例,太谷縣有武進士20人、武舉人195人,榆次縣有武進士 26 人、武舉人 234 人,且兩縣有武狀元 1 人、榜眼 2 人、探花 2人。
太谷民間武術發達。咸豐《太谷縣志》記載了義俠石鎮宇的故事,明朝末年,太谷縣固莊有個義俠石蘊咸,字鎮宇,武功高強。石鎮宇曾不慎被土匪綁架,經歷九死一生,后被贖歸家。身體康復后,他把固莊周圍鄉村眾多習武的青壯年召集在一起,共同防范土匪。兩年后,土匪又到固莊搶掠:“不知鎮宇已有備也。賊中其伏,斬獲千余,生擒五百余……”一舉打敗兇猛的土匪。1644年,明朝官員桑蕓被押送至聞喜小水頭時逃脫,后經過固莊,被護村的村民捉住押到石鎮宇面前。石鎮宇感到桑蕓不是普通人,問明情況后不僅將路費和毛驢還他,還護送他返回家鄉榆次。后來,桑蕓仕至廣東右布政使,被順治皇帝夸贊為“天下第一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