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殿
朱元璋正在瀏覽錦衣衛(wèi)奏報,他的兩位大孫子都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朱允炆密會孔訥,相談甚歡?朱元璋陷入深思。
他之所以冊封孔氏只為拉攏讀書人,本心對孔家頗為不喜,原因在于前元后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頗為順利,孔氏族人入仕者眾多,孔克堅和孔思立等更是位列高官顯貴,頗得蒙古色目官員的青睞。
孔氏認同千元的統(tǒng)治,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敵視紅巾軍起義,在元朝和紅巾軍的戰(zhàn)爭中,孔克堅堅定的站在前元乙方,為其出謀劃策,鎮(zhèn)壓起義。
孔氏作為千年世家,對北方影響力深厚,金國滅亡北宋,二帝被俘,皇族遭難,北方淪陷,孔氏投降金朝接受冊封,號召服從大金統(tǒng)治,北方學子除南逃之人,紛紛效仿。
蒙古滅金,孔氏投降蒙古,孔氏是風向標,已經(jīng)投降金朝的漢人官員由孔氏帶頭,紛紛投降蒙古,乃至南宋滅亡,給一些無恥官員提供借口。
朱元璋建國號大明、稱帝后,孔克堅仍然稱病不赴詔。
徐達攻占曲阜,孔克堅成為俘虜。北順帝北遁應昌,前元還沒有滅亡,孔克堅仍然自認大院帝國的臣僚,想顧全他和元順帝的君臣之義。
曲阜孔氏累世纓紫,安詳尊榮的世家,毫無忠誠可言,朱元璋統(tǒng)一華夏恢復漢人衣冠、復華夏禮儀,孔克堅卻準備顧全他和北順帝的君臣之義,千年世家?呵,鬼都不信。
自稱忠誠,顧全君臣大義,實則看不起他這個朱皇帝泥腿子出身,想得到更多的籌碼而已。
朱元璋想起孔克堅見他后他說出的話,孔克堅那吃翔一樣的表情就想發(fā)笑。
他當時的話還歷歷在目:“于我朝代理,你家再出一個好人,好不好?”
“好人”咬字頗重,值得玩味的話讓孔克堅臉色青紅交錯,他當然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可他并不在乎,只為家族傳承而已,大家族的眼里先思家再思國。
如果他孔氏一門頭鐵到底,五胡亂華的時候已經(jīng)泯滅于眾人了吧?
朱元璋回過神,看著朱允炆的行為,內(nèi)心不喜,可不得不說朱允炆走了一步好棋,孔訥的支持相當于大多數(shù)儒家讀書人的支持,這一點不可否認。
對奪嫡肯定是有利的,可文官地位太高可不是好事兒,前宋就是最好的證據(jù),文官掌握權(quán)力就會滋生腐敗,武將權(quán)利過大就會囂張跋扈,目中無人。
還要看看朱允炆對武將的態(tài)度,如果偏愛文官,打壓武將,他就要棄掉朱允炆,他要的是文武平衡。
他心里的天平其實早就向朱允熥傾斜了,在他的心里嫡子就應該繼承祖產(chǎn),他朱元璋的祖產(chǎn)就是大明朝,其他子孫要輔助嫡系一脈,大明江山才能延綿流長。
他為了大明江山千秋萬代,精心設計,分封藩王,震懾神州。
大敵是蒙古,九大塞王是第一道防線,中原藩王是第二道防線,南方重鎮(zhèn)是第三道防線,義子鎮(zhèn)云南彈壓異族是外圍防線。
這樣設計下來應天中樞穩(wěn)如泰山,他很得意他的操作。
他頂住文人死諫大封藩王考慮有三:
第一,對外防異族入侵,對內(nèi)震懾權(quán)臣;
第二,削弱武將兵權(quán),加強朱家統(tǒng)治;
第三,以后但凡中樞暗弱昏聵,藩王英明神武,重現(xiàn)晉“八王之亂”,那也是肉爛在了鍋里,坐上皇位的還是他朱元璋的子孫。
他能好做的都已經(jīng)做了,他的繼承者如果重文輕武,必重蹈前宋覆轍,這是他知道靈位大孫都有意大位的時候想到的辦法,那就是坐山觀虎斗。
朱允炆天然親近文臣,朱允熥天然親近武將,在他的心里應該是這樣的:
朱允熥在彈壓武將的前提下,親近拉攏文人。
朱允炆在敲打文臣的前提下,收服武將。
然后兩人進行能力的比拼,最后他這個裁判一眼定勝負,勝者皇太孫,敗者就藩。
可現(xiàn)在看來朱允炆在繼續(xù)擴充文臣勢力,武將只有一個江夏侯周德興而已,朱允熥的表現(xiàn)還可以,可招攬的文人都是年輕人,地位太低,對上齊泰和趙勉根本不夠看。
還是要再看看,兩孫奪嫡的過程中他準備絕不偏幫,決出勝負即刻定下繼承人,他的最后一件心事就算了了。
至于朱允熥去見沈遠宜的事,他并沒有放在心上,反倒樂見其成,如果朱允熥有意,雖然正妃和次妃不可能,但“夫人”還是可以的,沈遠宜要不是出生商賈之家而是農(nóng)家,倒是王妃的不二人選。
翠玉樓錦衣衛(wèi)并不知道后院的聊天內(nèi)容,沈遠宜讓所有下人退下,哪怕是貼身丫鬟小桃都被支開了。
所以朱元璋手里的的奏疏寫著談話內(nèi)容不詳幾個字,他也沒有怪罪,乖孫的私事還是不要讓別人知道為好,下次來了問問。
三位才子的情況已經(jīng)有錦衣衛(wèi)去調(diào)查了,相信很快就會得到消息。
吳王府
等待的“三楊”和馬和終于到位了,吳王府的日常事務也要進行分配,這樣夏元吉也能輕松一點,這段時間的夏元吉和劉璟頗為忙碌,影響了改革方案的擬制。
“現(xiàn)在王府人員較多,本王對諸位具體負責事項明確,希望以后各司其職,保證王府正常運轉(zhuǎn)。
左長史:劉璟,右長史:夏元吉;兩人從五品。
審理:耿璿,正六品。
侍讀楊榮、侍講楊溥、伴書楊士奇,皆從七品,國子監(jiān)讀書。
紀善:馬樂、曾棨,正八品;
副典儀:林環(huán),從八品。
王府親衛(wèi)統(tǒng)領(lǐng)平安,負責王府親衛(wèi)訓練,暫時不在府。
左相涼國公藍玉不理會吳王府具體事務,諸位品級本王自會報備,從現(xiàn)在開始王府一應事務就交于諸位了。
當然你們都是讀書人,都有‘狀元夢’都可以參加朝廷會試,到時候本王自會安排。
你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讀好書,辦實事,其他的不用考慮。”
“是,殿下!”
眾人齊聲回答,不管愿不愿意,他們已經(jīng)沒有反悔的余地了。
征召的“三楊”被錦衣衛(wèi)帶回來開始就打上了吳王府的烙印,今天他安排完上報吏部后,六位才子以后就是他的人,只能為他出謀劃策。
當然他也知道以“三楊”的聰明,肯定明白這個道理,可不奉詔?他們也得有膽子才行,錦衣衛(wèi)加上爺爺詔令,果然好使。
這就是他的優(yōu)勢,知道未來的人才有哪些,只要求爺爺就行,朱允熥現(xiàn)在是得意的,只想大聲喊一句:我爺爺是朱元璋!
下一步就是鐵鉉了,這可是他為自己準備的兵部尚書,還要早日收入囊中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