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放內在潛能:激勵人心的藝術與奧秘
- 戎教
- 1015字
- 2024-06-04 16:02:33
前言
當我談教練時
那是一個暮春的傍晚,多云的天氣,沒有風,我生平第一次連續跑完了10公里的距離。在最后的幾百米時,我拖著疲憊的雙腳,蹣跚在路邊的人行道上。我不太記得當時身體的感覺了,是否氣喘吁吁,是否雙腳疼痛……我想應該是有的吧。不過,現在回想起這些,我都沒有深刻的印象了。我能想起的是天色將晚,人行道邊的樹木并不高大,隔著逐漸暗淡的光線,濱江的郊區路上空無一人。當我注意到光線逐漸暗淡的情景時,一切是如此的微妙。這也是我數年之1后,在每一次超長距離的奔跑后,突然覺察到的——大腦變得遲鈍,感官變得敏銳——時間好像變慢了一樣,內心寧靜而澄明。
“馬拉松究竟是多長的距離呢?我是否該去了解一下?”
這樣的想法在腦海中仿佛伴隨著“叮——”的一聲,憑空出現了。
42.195公里,我從筆記本電腦的屏幕上看到這個數字時,我心里涌現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或許,今生有機會去試一試呢?
此后,沒過多久,差不多是3個月之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跑完21公里之后我同樣步履蹣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在我的腦海中,那個“或許,今生有機會去試一試?”的想法就換成了“嗯,或許,今年就可以試一試了”。
差不多5個月之后,當我拖著疼痛的左腿,顛簸著一縱一躍似的越過首屆深圳國際馬拉松比賽的終點線,癱坐于路邊的草坪上時,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沒有異常的激動和欣喜。當然,或許是沒有體力激動了。同樣,也是數年以后,頭頂著凌晨的星光,在《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地——浙江寧海的古城樓門下,我越過100公里的終點線后,我再一次體驗到了這樣的感覺。沒有欣喜、沒有激動。這次之后,我終于確定,那一份感覺……是寧靜。
“非寧靜無以致遠”,那是我之后記錄下來的話。沒有任何一次如這一次一樣,我對這句話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不過現在回想這些經歷和體驗,于大眾而言,原本是極為普通的,即使是那些超遠距離的越野長跑,其實也并無特殊之處,成績表現也是泯然眾人而已。可是于我而言,這些經歷,尤其是這些體驗卻意義非凡。結合這些跑步的體驗,使我對于差不多從20年前開始接觸、學習以及從事的“教練”這門技能和學問,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和理解。這種理解,不僅僅是關于這門技能和學問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在自我的生命中、在自身的神經系統中,對這些理論回應而產生的深刻體驗。
這些體驗,結合這些年的教練生涯中的對話和培訓個案,終于有一天,我在腦海中涌現出這句話:當我想要談教練時,我想要談什么?
是的,如果要談一談教練,我該談什么,從哪里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