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放內在潛能:激勵人心的藝術與奧秘
- 戎教
- 3062字
- 2024-06-04 16:02:33
01 從馬拉松開始
回到那個第一次耗時2小時10分完成半程馬拉松21公里的下午。當時我強烈地感覺到,或許不用有生之年,或許也不用三年之后,或許就在今年,我就可以試試去完成全程馬拉松了。
我帶著一絲的興奮,在內心中暗暗確定下了這個目標,甚至公告了要4小時完賽的宣言。那一刻,我其實對馬拉松一無所知。僅僅是因為興奮,因為突破自我信念的局限之后的興奮。后來,經歷這么多年的馬拉松以及超級越野賽,我才后知后覺地發現,我從我的首場馬拉松經歷中所收獲的,遠遠不止完成一個馬拉松的42.195公里。僅僅靠興奮并不能足以支撐我們實現目標,雖然這是最重要的起點。要完成目標,還需要學習和耐心,以及寧靜和平衡。
2個月后,我報名了12月初的深圳馬拉松。我不知道2小時10分完成21公里和4小時完成42.195公里之間的差距,我像大多數人一樣,自以為再努力努力,完成全程馬拉松應該不是困難的事情。是的,事實上并不困難。只需要學習和耐心(我刻意加重了這兩個詞,后面,我們會談及并理解,這是多么的重要和關鍵)。而我在寫下宣言的那一刻,我忘記了奔跑的初衷,我一心只想著那個結果,跑得快一點兒,再快一點兒。我失去了內心的平衡。我甚至忘記了,這是一件我從未做過的事,我需要學習和專業的指導。
我一心想著跑得快一點兒,多練習一次。完全忽略了身體的反應以及該如何科學有效地訓練。在比賽開始前3周的一個下午,我想著得試試30公里吧。我拼命想要保持配速,用了3小時05分,我完成了30公里。之后,我還心存慰藉。心想:嗯,這樣在比賽的時候,我再努力跑快一點兒,這么算下來,4小時差不多可以完成吧。
然而,第二天起床,我發現左腿膝蓋外側疼痛難當,下樓都困難,只能一瘸一拐。幸運的是,一周后,疼痛消失了,我以為好了,這只是過度疲勞而已。于是,我又繼續開始訓練。跑5公里之后,左腿膝蓋外側的傷痛突然襲來。那一刻我才警覺,可能是受傷了。確實,髂脛束摩擦綜合征,也叫跑步膝,通常是由于過度運動導致的炎癥。當然,這些都是后來我學習了解的。那之后到比賽前3天,我每次只能跑5公里,5公里之后疼痛立刻“見效”。
我心想,比賽肯定泡湯了。我內心已經放棄了,雖然還幻想著3天后奇跡發生,傷病能夠痊愈。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會兒正是在廣州,在大成教練的課堂上,我做助教,當我跟我的老師、大成教練的創始人Michael Hall博士說起了結束課程后就要去參加我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而老麥(我們對他的親密稱呼)用狡黠的眼神看著我,說“我馬拉松的最好成績是2小時40分,在我27歲的時候創造的”時,我內心幾乎崩潰。我坐在他旁邊時,若無其事地說腿有點兒痛的時候,他還很鄭重地問我傷痛的細節。我一方面輕描淡寫,另一方面,又想著若是跑不了,豈非尷尬得很。內心猶如貓爪撓過一般,而在當初我第一次跑完10公里之后,在路上想起那個問題——“馬拉松有多遠?”時的寧靜感覺,已經早已飄到九霄云外了。
在比賽的前一天晚上,我左思右想,最后還是決定了明天去參加比賽。我整理好參賽的各種用品,調好鬧鐘。入睡前,暗暗跟自己說了一句:就是“參加”一下而已。是的,僅僅是參加,我并未打算完成比賽。
帶著平靜以及僅僅只是證明自己來過而已的心態,第二天我早早來到了起點。我心里想著,等一下跑5公里之后,我就退出比賽,就算是參加了一下吧。
跑5公里之后,傷痛如約而至。我環視了四周,都是人(原來跑馬拉松這么多人啊!),道路兩旁擠滿了人,還有隔離帶,連個出口都沒有。我心里閃過一絲尷尬的念頭,這么早就退出了,人們(其實是自己)在內心里怕是會嘲笑我吧。這樣想著,我硬著頭皮繼續向前“跑”,說是“跑”,其實是緩緩地蹭著前行,膝蓋的傷痛造成左腿在彎曲30度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疼痛。我想要找個“出口”,可以退出的地方。
不知不覺,跑完10公里了。人群漸漸有些空隙,沒有那么擁擠,可以找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悄悄退出比賽了。當我正要退出比賽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這會兒退出比賽,還要跑10公里回到起點去拿寄存的包。算了,那么還是等收容車吧。
但是,對于第一次參賽的我來說,我并不知道,收容車是在后半程才出現的。如此這般,又磨蹭了7公里。跑完17公里的時候,看不見收容車,我咬了咬牙,算了,到半程退出吧。過了半程的岔口,收容車還沒有看見。由于已經折返了,反正是往回走,那就邊走邊等車吧。我在內心這樣想著。
在折返之后的賽道上,我大步流星。只要不是彎曲奔跑,膝蓋的疼痛就沒有那么明顯。好在我的體能儲備是足夠的,雖說每一步都不容易,可因為想著要等收容車,我心里完全沒有終點的概念。我只想可以在看見收容車前多走一步。就這么想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第28公里時,終于看見了收容車從后面緩緩駛過。
就在我抬頭看到收容車從我眼前開過的那一刻,我猶豫了。腿上的傷痛,好像沒有那么強烈了,特別是大步向前走的時候,只要不是彎曲雙腿奔跑,就不會影響。要不就繼續試一試吧?算了,要不下次再來?這么猶豫間,等我再抬頭想要招手時,收容車早已離我遠去……
第35公里,我再一次看見了收容車。而此時此刻,我內心堅定了起來。還有7公里,我想,我大概可以完成我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了。
5小時16分之后,我越過了終點線!我癱坐于路邊的草坪。數年后,翻山越嶺的盡頭,當我在星光中越過100公里的終點線時,我回憶此情此景,我才確定,那是一種寧靜的感覺。
而此之后,我終于明白,何為聚焦當下。我突然體驗到《網球的內在游戲》(《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中文版譯名《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中所說的,玩好內心游戲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身心合一。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實現目標的結果(實現目標的結果在未來發生,不是現在),那么,意味著我們沒有聚焦于當下,在內心中,我們想著未來要實現的目標的想法卻成了聚焦當下的干擾。從開始到完成,是一個進程。我們無法忽略進程,直接到達結果,雖然我們想要這樣。當我們想要直接得到結果時,我們很容易就失去了耐心。所以,在我第一次完成馬拉松之后,我知道,慢下來,比快更難。
后來,我總結自己的第一次馬拉松經歷,我意識到比較關鍵的兩點,其一,我能夠完成,重要的一個基礎是通過日常的訓練,我具備了完成全程馬拉松的體能。其二,我差一點兒失敗是因為我失去了平衡,一心想著結果,并且在信念中,對于馬拉松長跑,其實充滿了傲慢和自以為是的偏見。跑步嘛,誰不會呢?況且我都能差不多3小時跑完30公里了,不就是再多12公里嘛!我的內心深處,就是這樣以為的。保持謙卑和敬畏可能是我永久的功課!而之后,之所以“意外”完成,也是因為回到了“平衡”,回到了“當下”,回到了每次多向前一步!
再后來,我讀德國人歐根·赫里格爾寫的《學箭悟禪錄》。其中提到在日本的弓道練習中,練習者最后要被要求蒙上眼睛后再射出那一箭。當拉弦的手指松開,箭離弦而去的那一刻,我們就失去了對箭的掌控。決定箭能不能射中靶心,很大程度上,是之前射手拉弓放弦的力道和角度。練習者需要練習的是拉弓瞄準的動作,千錘百煉之后,渾然于心,方能蒙上眼射出這一箭。所以,當歐根被問弓箭手的目標是什么時,答案不是靶心,而是自己。是掌控自己,方能得中靶心。
后來,長跑大神基普喬格在第一次馬拉松“破2”(馬拉松全程跑進2小時)的測試中創造用時2小時01分的當時人類最好成績后說道:破紀錄不是重點,為此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一提的不是這2小時01分,而是在背后為之付出的千萬個小時。
要能處在這種放松的專注的狀態,除了練習,別無他法。練習自己的內心游戲,練習自己從事該活動的具體技能,這兩者相輔相成。本質上,是一回事。技能的終點,就是藝術。正如歐陽修的文章《賣油翁》中所說的:
“無他,惟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