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貨幣來了:比特幣·區塊鏈·貨幣未來
- 何為 羅勇
- 4879字
- 2024-06-04 16:00:34
挑戰美元本位、傳統跨境傳輸范式和主權貨幣
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加密幣,以及無國界跨境傳輸,主要挑戰了貨幣世界的三大權威:
·美元本位
·傳統跨境傳輸范式
·主權貨幣
美元的壟斷地位
從194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到1971年間,參與國都將其主權背書的法幣與美元掛鉤——每單位法幣的背后有固定數額的美元外匯儲備作支撐,而美元的背后是黃金,直至1971年尼克松政府廢除了美元發行的黃金“枷鎖”。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后,全球金融體系仍然就著慣性,以美元為“中心”繼續向前滑行。美元從此真正成為世界金融系統的“本位”性儲幣,背后是對美國政府及其財政收入的“信任”,而非黃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聯儲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也因此獲取了特殊的權力。
借此特殊權力,以及在技術領域的基礎性地位和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熟稔地實施金融制裁,實現了對世界上大量經濟行為的實質性管制。世界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可隨時相互傳染和轉嫁,而占據支配性地位的美元,在轉嫁風險上有天然優勢。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蔓延,讓各國付出了巨大代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美元超發,加上全球化的轉向、最大貿易體之間脫鉤的風險,全球對美元這個中心貨幣的信任也在逐漸喪失。
而傳統跨境傳輸范式——通過關系銀行層層轉賬,依賴SWIFT這樣的權威第三方保持通信和紀錄,是執行制裁監控的一個關鍵渠道。該范式除了被“武器化”以外,還極其低效。IBM副總裁Jesse Lund說:“現代金融科技發展到今天,最荒謬的是,如果你把一萬美元塞進Fedex寄到另一個國家,要比通過國際銀行轉賬系統高效。這說明我們的國際傳輸體系有多落后。”
人民將信任交給政府,在享受政府所保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同時,也讓渡了自由和權利。
位于傳統國際傳輸的“結構洞”環節的國際大銀行如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匯豐銀行,以及銀行間信息傳送系統SWIFT,在區塊鏈帶來的顛覆性力量來臨之前,仍然把持著在國際貿易和貨幣傳輸中“剪羊毛”的位置。
在一個國家內部,主權貨幣的價值取決于政府代理人央行,在此制度下,人民將信任交給政府,在享受政府所保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同時,也讓渡了自由和權利——跨境資金流動受到管制、承受通脹的惡果和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國際貨幣被“武器化”的風險。同時,我們的財務還必須承擔銀行篡改和犯錯的風險。
總的說來,全世界以美元為中心,各國以政府主權貨幣為中心,國際傳輸不得不依賴可信任的“第三方”,實際上都意味著不同程度的壟斷。為打破這些壟斷,各路英豪提出了很多解決方式。
破局
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提出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幣的“夢想”,旨在從金融層面推動“去中心化”和貨幣“主權回歸”于民。以Facebook的Libra和Tether的USDT為代表的穩定幣的異軍突起意味著,民間力量借助區塊鏈技術賦予的“信任”,有可能實現國家政府及其聯合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難以突破的目標。以Ripple和Stellar為代表的跨境傳輸創新,則大范圍地沖擊著民族國家的邊界。利用加密幣背后的技術對美元中心地位和傳統跨境傳輸的挑戰,幾乎是美國以外所有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如金磚五國的戰略之一。
同時,民間加密幣對主權貨幣的挑戰,也是對現代國家政府的挑戰——在主權國家不予干涉的情況下,私營的“共識”本位貨幣有潛力將貨幣的主權回歸于民,在金融領域奪回自主權以后,社會分層和政治組織形式將會改變,傳統的國家治理模式將被解構和顛覆。因為有潛力抓住金融命脈,就有潛力挑戰國家政權。
現在,以Libra為代表的穩定幣初現端倪,在還未形成多大氣候的時候,各國央行已經在爭分奪秒,試圖通過發行主權貨幣的數字代幣,提高本幣的全球通用性和便捷性,來捍衛主權貨幣。
有潛力抓住金融命脈,就有潛力挑戰國家政權。
在Libra的發行計劃公之于世之后,法國財長勒梅爾不光認為Libra威脅歐洲國家主權,還認為歐元區應該立即研制發行歐元的數字貨幣。2019年,美國聯邦眾議員French Hill和Bill Foster給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考慮開發美元的數字貨幣,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J.Christopher Giancarlo也在呼吁發行美元的數字形式,以維持美元在全世界的客戶。2019年10月,費城的聯儲主席Patrick Harker認為,美元的數字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美國最好不要是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因為央行數字貨幣有諸多風險
。現在美聯儲走的路子,是在原有框架下,使用創新支付來提高服務的便捷性。2019年,美聯儲宣布推出40多年來首項新支付服務FedNow,以實現實時支付。作為消費者和企業直接對接的付款平臺,FedNow一年365天、一周7天、每天24小時全天候接收付款
。該計劃旨在為快速支付服務中的新私營部門提供一個中立的支付平臺。除FedNow之外,美聯儲還在探索,如何增強自動清算中心(ACH)當日結算的功能,以及擴展美聯儲轉移大額付款系統(Fedwire)資金服務和國家結算系統的營業時間。為控制平臺上有可能出現的洗錢、逃稅等行為,美聯儲正在與業界合作,通過加深對“虛假身份欺詐”,以及各種欺詐類別的認識,來改善信息共享,提高支付系統的安全性。
截至2020年3月,已有中國、英國、瑞典、俄羅斯、伊朗等多國央行或已發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或正準備發行數字貨幣。有研究發現,2019年80%的央行正介入數字化貨幣的工作,而2018年這個數字是70%,2017年則是65%。歐元區也正在集中精力開發泛歐即時支付系統。
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國會聽證會上說:“如果我們不能推出Libra,中國就會(推出類似貨幣)”。
他說對了。
中國政府在央行數字貨幣上領先一步。2020年4月15日,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已經在農業銀行開始內部測試,包括資產匯兌、錢包管理、貨幣交易記錄查詢和錢包掛靠等功能,其中錢包轉賬不需要總是牽涉銀行。
2020年10月,深圳市政府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啟動“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面向在深個人發放1000萬元“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每個紅包金額為200元,紅包數量共計5萬個。
中國人民銀行發明的專利中有一項能實現數字貨幣的離線支付,不需要互聯網,而是通過藍牙、紅外線等方式交換數據,兩個手機一碰,即可實現實時轉賬。但這種離線轉賬并非匿名,因此便于監管機構事后追責。
據《財經》報道,央行數字貨幣目前的試點機構包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試點場景包括交通、教育、醫療、消費等。有的分析師認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產業鏈上還將有智能合約等功能,采取的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雙層運營體系,沿用了現行的紙幣發行流通模式,即:(1)中央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2)商業銀行向公眾提供數字貨幣存取等服務。
雙層管理模式是否和央行直接管理并存,外界仍在猜測之中。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種模式和設計,央行的知情能力都將顯著提升,銀行系統對用戶的資金使用情況將具有端對端追蹤能力。這將大大方便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中心化管理”和跨境傳輸。
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興起,代表了各民族國家捍衛主權貨幣、同時消解“中心化”貨幣——美元霸權的趨勢。穩定幣的興起第一次對各國央行產生了威脅,后者很快競相加入數字貨幣的角逐中。用區塊鏈取代傳統跨境傳輸范式,將削弱中心貨幣“武器化”的執行力。如果說CIPS(跨境銀行同業支付系統)這樣的替代品仍局限在傳統關系銀行的層層轉賬中,且難有突破的話,那么區塊鏈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傳輸則采取了一個革命性的框架去掙脫束縛。
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興起,代表了各民族國家捍衛主權貨幣、同時消解“中心化”貨幣——美元霸權的趨勢。
各國央行采用區塊鏈技術,致力于方便本幣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和傳輸,實質上實現了主權貨幣在控制上的“中心化”。跟比特幣等“平民性”貨幣相反,這不意味著權力下放,而是權力在關鍵銀行的集中,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追蹤化”將賦予央行對于金融活動直接的知情能力。央行在加強控制的同時,區塊鏈的難以篡改性和驗證性去除了“跨境傳輸”過程的“中間人”——“關系銀行”和SWIFT 的需要,也就掙脫了它們的束縛和監督。因此,現在一些國家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從結構上著手,將主權貨幣的“整個”國際交易過程盡可能地掌握到本國政府的代理人手中,并從方便、快捷等實用性方面著力,抓住本國參與的國際貿易和國內消費市場擴張的時機,來擴大主權貨幣的國際化,蠶食美元的市場份額。這是一個逐漸的離心作用,將慢慢消解美元的中心地位。
國際貿易份額和國內消費市場擴大,是一國主權貨幣在國際貨幣圈中升級的必要條件,也有助于擺脫中心貨幣轉嫁風險;去掉對傳輸中間人的依賴、加強中心化控制,是保護“數據信息主權”的必要手段。在關鍵數據就是生命的今天,數據控制顯得更為重要。
當各大國爭先恐后在推進區塊鏈技術上的“本幣控制中心化”,在國際結算上“繞開中間人”,爭奪領地的戰爭剛剛打響時,在傳統跨境傳輸中處于“樞紐地位”的小國和地區也在摩拳擦掌,爭奪新貨幣時代的國際金融樞紐地位。這些動向在提醒地球上每一個人,一個新的金融時代就要來臨了。那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將感受到強烈的不同。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將會看到央行數字貨幣在民間落地使用。同時,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已經開始在國際結算“去美元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2020年5月,上海寶鋼已經與世界三大鐵礦石商建立渠道,將在未來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幣數字貨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
據Dezan Shira & Associates 分析師稱,俄羅斯也已將加密貨幣的使用合法化,2021年1月1日,“數字盧布”就會應運而生。俄羅斯還宣布了與莫斯科Expobank的第一筆加密貨幣銀行貸款,使用Waves加密代幣作為該協議的抵押品,提供了一筆未公開的貸款。同時,他們對美元使用率下降的預測似乎也已成真——中俄貿易中美元的使用率已從2015年的90%下降到2020年8月的50%,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美元僅占所有中俄雙邊貿易的46%,歐元占30%,其余為24%的人民幣和盧布的組合。2019年6月,中俄兩國有關部門簽署有關改用本國貨幣結算的協議,放棄美元,轉而使用盧布和人民幣等本國貨幣。至少在這種配對中,美元用量將繼續下降。按照這種速度,到2025年,所有中俄交易都將以歐元或通過各自的數字貨幣進行。這些真正的變化正在發生。
當前,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對美元使用的減少是可以預期的。同時,金磚五國都在開發自己的數字貨幣,其目的就是要避開美國銀行網絡和第三方進行交易。
有的小國(如馬紹爾群島)推出數字貨幣的目的是捍衛其國內市場與外界的聯系。在加密幣和區塊鏈技術誕生之前,該國跟世界的金融聯系全靠“他國”的國際銀行分支,而現在島上唯一的全球金融機構分支也因長期不賺錢打算關門。由于在傳統國際金融秩序下,國際支付需要通過“關系銀行”一層一層轉賬,因此,失去了唯一的國際金融機構的關系銀行賬戶,本幣就會成為一個“孤立”的貨幣。現在,馬紹爾群島發行的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央行數字貨幣則可越過“中間銀行”這一環節,直接與全球金融機構交易。
同時,區塊鏈基礎上的加密幣作為一股顛覆性的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世界貨幣傳輸的“去中心化”,方便主權貨幣控制“中心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開始了金融生態“去政府化”的過程。Ripple、比特幣、USDT等有力沖擊著民族國家邊界的區塊鏈跨境傳輸,挑戰了金融犯罪監控。例如,中國、韓國、美國都發生了多起加密幣募資的詐騙活動;特朗普“通俄案”中被查出的“俄羅斯間諜”,被指控用比特幣輕松買到黑客所需要的技術設備。
于是各國都面臨一個永久性的問題——法律、政策的制定之于科學技術爆炸似的創新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變革明顯滯后,有時甚至毫無辦法。共識性金融生態是一個全新的生態,作為貨幣交易傳輸平臺和新型銀行,如何避免被犯罪者利用,避免欺詐,避免系統性風險和國家安全風險等問題,對于監管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其實,最重要的是,“怎么管”涉及國家戰略。加密幣和區塊鏈的發展有潛力顛覆國際貨幣秩序、消解西方主導的金融體系的中心地位、改變金融生態的底層設施和權力結構、提供地球人都可參與的平民化投融資方式。這些力量的“革新”效應,是任何國家政府都不敢小覷的。同時,國家的監管政策也在塑造著加密幣和區塊鏈的生長形態。
在民間和政府、主權國家與國際中心勢力博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明顯的權力漂移。為理解這些權力變化的動態,我們先從源頭上了解一下共識性貨幣生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