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從煉獄走向新生
一
南非是當今世界唯一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國家。這種赤裸裸的種族壓迫起源于17世紀中葉歐洲白人的殖民擴張。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發現了繞過好望角通往東方的航路,在此之后來往于這條航線的船只越來越多。百余年之后,極力向東方擴張的荷屬東印度公司決定在好望角建立一個為過往船只提供新鮮食品和淡水的落腳點。1652年4月6日,約90名荷蘭移民在海軍軍官范里貝克的帶領下在好望角北部的桌灣登陸,成為在南非定居的第一批白人。1795年,英國殖民者在開普登陸,并于1806年奪占開普殖民地。這以后又有許多在本國難以容身的歐洲移民陸續涌入南非。這些早期白人移民大量掠奪早已在那里生活的黑人土地。伴隨著對土著黑人的征伐劫掠,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聯系緊密的社會群體。從一開始便進行種族征服和壓迫的西方殖民者有著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想。
1910年5月,英國在那里建立了“南非邦聯”后,白人種族主義統治逐漸法律化。1948年,國民黨政府上臺后,先后制定了300多條法律法令,急劇強化了種族隔離制度。作為種族隔離制度的重要法律支柱,《人口登記法》使黑人自降生之日起便打上了終生屈辱的種族烙印;《土地法》和《集團居住法》等將不同膚色的人限定在不同區域內生活,迫使占人口約76%的黑人集居在占全國土地不到13%的“土著人保留地”上,又進而在這些土地上炮制了10個“黑人家園”;《通行證法》《禁止異族通婚法》等名目繁多的法律更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行種族隔離。黑人與白人不能同學、同居、通婚及同享各類公共設施……
在3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南非白人政權不斷強化這種以膚色決定貴賤的種族主義制度。黑人處處受歧視、被隔離、遭迫害、被鎮壓和遭屠殺。他們不僅被剝奪了一切政治權利、喪失了人的尊嚴,而且遭受著嚴酷的經濟剝削。這一最不人道的國家制度造成了極為血腥的種族沖突,成為南非最尖銳的社會矛盾。
二
1962年10月,遭逮捕入獄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在法庭辯護時呼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種族隔離制度是不道德、不公正、不能容忍的。我們的良心激勵我們必須抗議它、反對它、努力改變它。”為爭得應有的平等和自由,從不甘于受奴役的南非黑人進行了長期可歌可泣的反抗斗爭。
早期白人殖民者在向南非腹地擴張過程中,曾多次遇到當地黑人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20世紀初,黑人的反抗斗爭逐漸從反對殖民擴張轉變為爭取合法權利的解放運動,其重要標志是1912年1月成立的“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1923年改名為“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在曼德拉等人的推動下,非國大于1949年通過了“民族自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白人統治”等更為積極的綱領和策略,并組織了“蔑視不公正法”等反對種族歧視的群眾運動。1955年6月26日,非國大與“印度人大會”等組織共同召開了約有3000名各種族代表參加的“人民大會”,在會議通過的《自由憲章》中,南非人民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實現種族平等的斗爭目標。
南非政權加緊了血腥鎮壓。1960年3月21日,制造了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后又取締了非國大等組織,曼德拉等人先后鋃鐺入獄。20世紀70年代以來,黑人的反抗再次不可抑止地爆發出來。“黑人覺醒運動”、索韋托學生大暴動、黑人工人大罷工等斗爭此起彼伏。為了緩和空前尖銳的種族矛盾,南非政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先后廢除或修改了《通行證法》等法律,并于1983年的“憲法改革”中提出允許有色人(混血種人)和印度人有限參政的“三院制議會”。這種仍剝奪黑人政治權利、絲毫不觸及種族隔離制度根本支柱的所謂“改革”引起了更為洶涌的反抗浪潮。嗣后,南非當局先后在36個黑人城鎮和全國實施緊急狀態,但黑人求解放的運動已在整個南非形成燎原之勢。
“誰也不能奴役一個民族而不受懲罰。”(恩格斯語)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南非政權在國際社會中煢煢孑立,釋放曼德拉的呼聲響遍全球,世界上最后一個種族主義政權已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
人類文明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再也不能容忍一個以膚色決定一切的社會制度。1989年9月20日,53歲的德克勒克就任南非總統。面對歷史進步潮流,出身于白人權貴世家的德克勒克審時度勢,表示實行政治改革,以“打破停滯、不信任、分裂、緊張和沖突的惡性循環,走向全新的南非”。
德克勒克政府上任不久便采取允許黑人示威游行、開放公共場所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開始了南非的民主改革進程,其中最有膽魄的行動是于1990年2月2日宣布解除對非國大、泛非大、南非共產黨及其他33個反種族主義組織的禁令,同年2月11日,釋放了身陷囹圄達27年之久的黑人領袖曼德拉,此后,南非議會又于1991年6月廢除了作為種族隔離制度支柱的《集團居住法》《土地法》《人口登記法》。
非國大根據南非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斗爭策略,決定同南非當局談判,拉開了南非問題政治解決的帷幕。1990年5月和8月,非國大與政府就舉行正式制憲談判前掃除障礙問題進行了兩次政治談判。這是南非白人和黑人的政治代表有史以來第一次平等地坐在同一張談判桌前。1991年12月20日至21日,代表不同種族、部族利益的19個主要政黨和南非政府代表團在約翰內斯堡郊外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廳內為南非的政治前途進行激烈的辯論。這個取名為“民主南非大會”的多黨會議,標志著制憲談判的正式開始,成為南非民主進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制憲談判旨在重新制定的國家根本大法中徹底廢除種族隔離制度,明確規定新南非社會制度、政權機構和公民權益的基本準則,這關乎著不同種族和部族在新南非中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權益。在這一決定未來命運的談判中,黑人與白人、黑人與黑人、白人與白人左中右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利益矛盾極為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持續不斷的暴力沖突和不同政治力量間的分化組合。整個制憲談判進程一波三折,極為艱難、曲折。
面對白人極右勢力對政治改革的猖狂反對,南非政府于1992年3月17日舉行了“白人公決”,68.7%的白人選民對繼續改革投了贊成票。在隨后舉行的“民主南非大會”第二次大會上,希望盡快實現“多數人統治”的非國大與極力反對“勝者獨攬一切”的南非政府在制憲機制等問題上陷入僵局。非國大隨即開展了被稱為“黑人公決”的大規模群眾運動,以迫使南非政府讓步。震驚世界的博伊帕通慘案和西斯凱慘案發生后,非國大和南非政府都對原有談判立場做了重大調整和妥協。1993年4月1日,代表性更為廣泛的25個政黨和南非政府共26個代表團重新開始制憲談判。僅僅10天以后,瘋狂阻撓民主進程的白人極右分子槍殺了南非共產黨總書記哈尼。但這一事件不僅未能阻止南非政治解決進程,反而促進南非各方加快了談判步伐,并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7月2日,多黨談判論壇確定1994年4月27日為南非全民大選的日期;12月7日,由多黨代表參加的過渡行政委員會正式運轉,結束了白人長期單獨執政的歷史;12月22日,南非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取代現行種族主義憲法的臨時憲法,表明種族隔離制度已從法律上壽終正寢。南非人民以摧枯拉朽般的勝利敲響了舊制度的喪鐘。在推動新南非誕生的艱難進程中作出重大歷史貢獻的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大選后的南非百廢待興。新政府面臨著重建經濟、妥善處理新時期中不同種族、部族間政治和經濟利益矛盾等艱巨任務,任重而道遠。扼印度洋和大西洋海上交通樞紐的南非,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先進,是非洲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度。擺脫了種族隔離制度桎梏、重新回到國際大家庭的南非,將在推動地區和平與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一個新生的南非充滿希望,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