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黃金之城”
從南非約翰內斯堡史末資機場至市中心的公路旁,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雕像:一位衣衫不整的勘探者左手持一把礦鎬,右手高高舉起一塊含有塊金的礦石;在昂首仰視礦石時,那張疲憊不堪的臉上現出大喜過望的神情。這座雕像描述的便是喬治·哈里森在約翰內斯堡發現金礦時的情形。
澳大利亞人喬治·哈里森1886年在南非發現金礦的逸事很有些戲劇性:他是在當時的蘭格里格特農莊被一塊露出地面的金礦石絆倒后才發現金礦的。與以往別人發現的沖積層采金地不同,哈里森發現的是一條120千米長的金礦脈。這一發現誘發了據說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淘金熱。當年一片泥沼荒野,幾處波紋鐵棚屋的約翰內斯堡,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經發展為南非的最大城市。這座“黃金之城”附近綿延500千米的威特沃特斯蘭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區。南非多年來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者,最高年產紀錄是1970年的1000多噸,這一數字相當于20世紀以前任何一個世紀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的兩倍。
距約翰內斯堡市中心6千米處有一座采竭后廢棄的克朗礦,目前已被改造為“金礦城”游覽區。在那里,人們除了可以通過當年的實物了解南非黃金生產的歷史,還可觀看澆鑄金塊過程,并到井下親眼觀察一下當年的工作環境。在南非的黃金生產歷史上,確實有過一些驚人之舉:威特沃特斯蘭德地區有數個距地面超過3000米的世界上最深的礦井。一些豐富的金礦脈上覆蓋著1260米厚的大理石巖層,在這些巖層間淤積著大量的泥和水。為了采到金礦石,需要打通巖層,泵出大量的地下水,并向巖層內注入大量水泥,以塞住裂縫,堵住水流。西德爾方丹一個礦泵出的地下水曾足夠約翰內斯堡全城人的飲用。1981年1月,蘭德方丹礦僅用了31天便打通了1101.4米隧道。現在,整個金礦區的隧道加起來超過了1500千米,比從約翰內斯堡到開普敦的距離還長。
在“金礦城”內有關南非黃金生產歷史的介紹中,似乎有意忽視了一個重大事實:是成百上千萬的黑人礦工用自己的血汗構筑起了這座“黃金之城”,而來自地下寶藏的巨大物質財富卻至今掌握在少數白人手中。在南非采金業目前雇用的50多萬人中,90%以上是來自50多個不同部落的黑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布戰爭(1899—1902年)結束后,為了加速恢復一度停產的金礦,一些中國勞工曾于1905年被運到威特沃特斯蘭德礦區從事沉重的奴隸性勞動。
在克朗礦井井下220米處,一個手握風鉆的黑人礦工作了工作表演。風鉆一開,震耳欲聾,不少人急忙捂住耳朵。導游笑著告訴大家,當年的情形是,50多個工人在這只有一米多高的回采工作面上用6把風鉆同時打眼,一干就是8個小時。參觀完澆鑄金塊的過程后,主人把一方半塊磚頭大小的金塊擺在大家面前,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誰能用兩個手指將這方金塊捏起,金塊便屬于誰。自然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在這沉甸甸的金塊內,沉淀著多少夢想與貪欲的競逐、暴富與赤貧的反差,其中還凝結著不少炎黃子孫的血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