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歲月
- 溫憲
- 1740字
- 2024-06-04 15:56:29
踏訪羅本島
1996年2月27日,當我拿著南非獄政部特批的通行文件第一次踏訪曾關押曼德拉近20年的羅本島時,那里仍然是一座監獄,我是第一個踏訪羅本島監獄的中國記者。
南非開普敦市的海濱樂園游人如織。然而,一走進5號碼頭邊那座灰色小樓的大門,空氣就變得凝重起來。身著褐色看守服的辦事員查驗了羅本島監獄長簽發的許可證后,又收取了60蘭特的船票費用,才開啟了那道通向碼頭的自動鐵門。
這是羅本島監獄的專用碼頭。看守們正忙著將各種給養搬上??吭谀抢锏男《奢?。抬眼望去,這艘藍白顏色的渡輪竟是“迪亞士號”!曼德拉被囚羅本島時,曾因病于1979年乘“迪亞士號”到開普敦就醫,莫非這就是被曼德拉形容為在海面上“被怒濤拋上摔下”、險些沉沒的那條船?
中午12時,遠處的信號山上騰起一股白煙,接著傳來一聲沉悶的炮響。每日鳴放“午炮”既是開普敦特有的景觀,也是“迪亞士號”的出發令。45分鐘后,渡輪停泊在默里灣碼頭。這里距離開普敦僅11千米,但一踏上羅本島卻恍如進入了另一個遙遠的世界。緊靠碼頭的一堵高墻冷冷地截住了人們的視線,向右望去,才看見進入羅本島的唯一大門。大門頂端立著一面大牌子,牌子上分別用英語和南非白人特有的阿非利加語寫著:“歡迎來到羅本島”“我們為在此供職感到自豪”。已在島上供職15年的巴雷先生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踏訪羅本島的新聞記者表示歡迎后,驅車載著客人穿過大門,三拐兩拐停在一排鐵門緊閉的灰色石板平房前。連過兩道鐵門后,又是三拐兩拐,最后來到了南非少數白人政權時關押“最危險政治犯人”的“B區”牢房。
慘白的日光燈照耀著一條不到百米長的水泥地面通道,30間牢房空蕩蕩地分列兩旁。在第5號牢房前,巴雷先生說:“這就是納爾遜(指曼德拉)的牢房?!敝灰娨坏滥鹃T上方釘著一塊用于標明犯人姓名和編號的鐵板,直至1982年以前,那上面一直插著寫有“納爾遜·曼德拉/466 /64”的白色卡片。木門后是一道由5根鐵棍焊就的牢門。牢房本身僅有4平方米,右邊靠墻處支著一張矮床,左面靠墻處擺著一張小桌和靠背塑料椅,小桌左上方安著3個用于裝雜物的鐵盒,右上方的高墻上開著一孔鐵窗。據曼德拉自己回憶說,身高1.83米的他躺下后,頭頂著有鐵窗的那面墻,腳便可觸到有鐵門的另一面墻。
“B區”牢房外是一個由三面高墻圍起來的院落。這里便是犯人們當年放風或做砸石塊、縫補郵袋等苦役的地方。1964年6月被判處終身監禁后至1982年被移往波爾斯摩爾監獄前,曼德拉27年的鐵窗生涯中約有18年是在這里度過的。
正是在這座牢籠里,曼德拉曾孜孜不倦地學習法律、經濟、商業、歷史和南非白人的阿非利加語。他不僅自己學習,還激勵所有難友奮發向上,一座鐵獄竟被改造成了“曼德拉大學”;就在這所院落內,他每天清晨進行慢跑鍛煉,與難友們討論時局,與獄吏們據理抗爭。種族主義者的本意是讓這些反抗志士的意志隨著沖刷羅本島的南極本圭拉海流和漫長光陰一起銷蝕殆盡,但所有這些常人無法承受的磨難卻成就了一段從囚徒到總統的傳奇,錘煉出了堅毅、平和、大度和卓越……
思緒難平之際,巴雷先生又發動了汽車,帶領客人周游全島,依次展示它的不同側面:羅本島全島居民約500人,除了3名小學教師和監獄內仍被關押著的172名犯人,其余都是監獄管理人員及其家屬;1615年羅本島便開始作為監禁和流放之地,后來又曾被用作麻風病人和精神病人的隔離地,那所每周四才開門營業的銀行,原本是麻風病人的停尸房,它算是非洲大陸最小的銀行了;那幾門40噸重的巨炮是二戰期間部署的,但從來沒有開過火,否則開普敦市內建筑的玻璃都會被震碎;羅本島上有一個采石場,開普敦市內很多建筑用的都是這里的石料;這里還是羚羊、鴕鳥、燕鷗、朱鷺和企鵝等50多種海鳥的繁殖地……
這座面積只有574公頃的小島竟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至于羅本島的前途,當時有人建議在羅本島建五星級賓館和賭場,使它成為新的旅游勝地;也有人主張在羅本島建一所開放式大學,使南非1000萬以上成人文盲重享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主任馮德拉斯特先生則認為,羅本島有著以膚色、文化壓迫別的種族和對這種壓迫進行最堅韌反抗的雙重象征意義,如同廣島和奧斯維辛集中營一樣,羅本島應被宣布為一處世界遺產。
此后,我又曾踏訪羅本島。當年的羅本島監獄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博物館,向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展示著其獨特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