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西安財經大學教學改革論文集
- 李萍主編
- 6969字
- 2024-05-30 14:20:22
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教師核心素養及培訓體系研究
摘要:新興技術對商業環境日益滲透,出現一些新業態及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理念,業界實踐超出了傳統商科教育的知識框架,用人單位對商科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商科教育迫切需要發展和革新,由此對商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論文從新文科背景出發,闡述了新商科的特點,重新定位了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簡單分析了當前商科教師教學現狀,提煉出商科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職業基礎素養、專業學科素養、教育教學素養“四維一體”的核心素養,并針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構建了三層次培訓體系。
關鍵詞:新文科;新商科;核心素養;培訓體系
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興技術對商業環境日益滲透,傳統產業結構逐漸轉型升級,數字經濟發展驅動了新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出現,不少業界的實踐遠遠超出了傳統商科教育的知識框架,用人單位對商科人才的需求發生新的變化,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商科教育迫切需要發展和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已經刻不容緩,繼而對商科教師提出更高的素養要求。教師素養是商科教育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基于商科教師核心素養形成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決定著教學效果和質量,因此,對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教師核心素養及及其培訓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非常必要。
1 教師素養的研究綜述
素養一般是指一個人在其成長和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教師素養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保障。有關教師素養以及基于素養的教師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素養本位教師教育”(Competency-based Teacher Education,簡稱CBTE)運動,CBTE倡導者把行為或表現視為素養的構成要素,傾向將“素養”視為“表現”等于勝任教學工作的能力[1]。歐洲貿易聯盟教育委員會的教師核心素養框架包括知識層面、學生層面、工作環境和自我層面[2],在知識層面,教師應具備通識素養和學科素養;在學生層面要開展全人教育并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在工作環境層面,強調溝通合作能力、人際、反思和研究能力;在自我層面教師要具有專業情懷和自我發展改進的能力[3]。
對國內教師素養研究的梳理發現呈現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探討教師素養構成成果頗豐,觀點紛呈。三要素素養構成如成春茂提出政治素養、辯證思維能力素養、調查研究能力素養[4]。四要素構成如周子卿的品格、能力、知識和信念素養[5],張小波和龔彥忠的教師工作態度、師生關系、教師人格魅力和個人學習與創新能力[6],梁艷秋和胡凡剛的遷移與整合知識技能素養、組織與協調科研創新素養、弘揚與貫徹立德樹人素養和過程化教育評價素養[7],張燕麗和黃淑偉的自然、教學、專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素養[8]。五要素構成如王后雄和李猛提出職業道德、學科專業、教育教學、信息診斷和學習反思素養[9]。六要素構成如韓廣海和韓楊提出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教學、科研和業務素養[10]。七要素構成如尹苗和張欣從理念維度、知識以及能力維度提出角色適應、自我提升、教學策略轉換、學習分析、教學設計、信息技術和學習指導素養[11],鄭金洲和呂洪波提出信息、創新、跨學科、媒體、社會參與和奉獻、自我管理素養等七大素養[12]。二是研究視角多樣。王劼和伍鈴[13]基于啟發式教學模式、尹苗和張欣基于信息化教學背景、梁艷秋和胡凡剛基于STEAM教育視角對教師素養展開研究。三是對特定學科的教師素養開展研究。如李翠瓊[14]和左丹弘[15]對大學英語老師教師素養進行研究;近年來針對高校思政教師素養和提升展開研究也較多,如朱波和翁若平[16]、王亞[17]的研究;喬通[18]、丁世林和王潔雯[19]從“六個要”出發展開研究。以上研究者同時基于各自不同的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素養提升的途徑和策略,也有研究者撰文探討商科教師實踐能力、雙師型、專業素養、執教能力等問題,但是總體來說專門針對商科教師開展研究尚比較欠缺,尤其是如何從新時代背景下的商科新特點及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探討商科教師的核心素養,并從高校整體視角探索素養提升培訓依然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2 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教師核心素養的提煉
2.1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商科
2018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高教改革發展要遵循“四個回歸”,全面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要加強新工科建設,加強醫學教育、農林教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努力建設一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桿大學”。接著新工科正式擴容為包括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四新”。新文科涵蓋面較廣,包括文、史、哲、經、管、法、教育和藝術八大學科門類,其中的“經”和“管”屬于商科。
新商科的“新”指的是“創新”。石璋銘新商科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必然[20],王玉和杜勇研究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商科的內涵、外延和特征[21]。新的時代背景下的新商科關注點更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商科的教育理念。當今時代背景下行業企業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新商科教育應該回歸教育本質,切實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基于教育客體的差異性,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不僅關注知識傳授,還要關注學生能力和素養,通過讓學生主動學習、問題導向學習以及在現實情境中來不斷啟迪學生,開發潛能,提升新型商業人才的自我發展能力。
(2)新商科的實踐性。新商科培養的商科人才最終要走向行業企業實踐,他們應具有社會適用性,真正培養學生在未來職場搏擊應具備的職業基本素養、專業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商科教育必須要夯實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打破傳統,改變現有教學模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新型教學方式,引導和激發學生將理論與商業實踐關聯,提升其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
(3)新商科的開放性。新商科應打破封閉式教育格局,打造全方位開放型的新型教育。首先,商科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商科院校必須打開校門,讓更多的實踐主體參與新型商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化。其次,為了確保所培養的人才適應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業態的實踐需求,商科學生的知識與理論應該要拓展,不能僅僅局限在文、法,還應盡可能涉獵理工等多學科,掌握一些信息技術、大數據、新媒體等知識,以適應商業實踐的轉型升級。第三,新商科教育資源具有開放性,當今互聯網時代下,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要充分開發和利用線上線下國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實訓平臺,以激活教育實踐。
(4)新商科的發展性。商業實踐在新經濟、新技術和新業態中會不斷延伸和發展,新商科也應該對標這種全球范圍內的變化和發展設置教育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確保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和生動性以及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真正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
2.2 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結合新時代背景、市場的人才需求和新商科自身特點以及有效的經驗,重新定位新商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為:面向數字經濟時代新業態下產業行業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和未來發展,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秉持開放、發展和創新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獨立精神,建立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合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具備解決現代商業運營中具體問題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同時,成為具備全球化視野,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德學兼修、掌握新技術、了解新經濟、熟悉新業態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商科人才。
2.3 基于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商科教師核心素養提煉
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的新商科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對商科教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者們雖然對教師素養的構成的觀點存在差異,但是均認為能夠勝任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教師應具備包括職業道德素養、職業基礎素養、專業學科素養和教育教學素養的“四維一體”素養(見圖1)。其中職業道德素養是處于最基礎地位,是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職業基礎素養則是教師職責履行需要具備的通識素養;專業學科素養則決定了教師人才培養的廣度和深度;教育教學素養則直接體現在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

圖1 高校教師核心素養提煉
3 商科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
3.1 當前商科教師教學現狀
(1)知識傳授型教學占比較大
當前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和考評體制偏重于科研,高校教師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改進教法、學習先進的教學技術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對教學的投入相對較少,在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的定勢下,知識傳授型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2)教師行業企業實踐經驗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
商科應用性特點要求教師要與行業企業實踐緊密結合,具備一定的操作層面、營運層面實踐能力,但是當前多數商科教師沒有實踐工作經驗,也較少有機會參與到實際商業運作中,了解實務工作。多數教師僅通過自學來更新專業知識,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存在著講不透、講不活的現象,即便選擇了商科適用的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簡稱PBL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行動學習法等教學法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探索和思考,但教師自身實踐實務能力的不足影響了實施的效果,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與實踐存在著脫節,教師分析視角和宏觀把握存在不足。
(3)實踐性教學效果不佳
當前,為了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商科在夯實理論的同時,也大力開展了一些實踐性教學,各高校通過建設的文科實驗室開設虛擬仿真課程、實驗課程、課程實驗實訓,開展各種專業類競賽、實習,甚至專門設置了短學期開展實踐活動,做了很多嘗試,但依然存在不足。首先,支持、鼓勵和開展實踐教學的制度不夠到位,這些制度涉及對實踐教學支持的經費保障及人員保障、教師職稱晉升和考核評價制度中對實踐教學的鼓勵等。在現有支持、鼓勵和開展實踐教學制度缺位的情況下,教師實踐性教學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在實踐教學中投入較多的精力,缺乏能夠體現應用型商科教育特色的實踐技能教學以及綜合性、創造性實踐訓練的開發,很難把實踐教學真正落實到位,最多也就是有其形,但是卻沒有效果。其次,一些高校和新建院校實踐教學缺乏經費保障,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落后,請進來走出去的經費保障不到位,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3.2 三層次商科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
商科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教學改革要與教師隊伍建設結合,通過培訓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對標教師核心素養,建立三層次培訓體系(見圖2)。

圖2 三層次教師培訓體系
(1)培訓內容
①職業道德素養提升
職業道德素養提升指提升職業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愛崗敬業精神。高校教師工作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由度,雖然也有外部相應的監督機制,但是其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律。教師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更新觀念,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以生為本,盡職盡責,這些都需要秉持高度的職業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具備高度的敬業精神。
②職業基礎素養提升
職業基礎素養提升指高校教師具有的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抗壓力、人際能力、領導力以及樂觀、自信、耐力、毅力、自律等人格特質。
③專業學科素養提升
專業學科素養提升指教師夯實專業功底,不斷提升專業勝任力。網絡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見識和視野較為寬廣,對事物的辨別認知能力也較高,所以高校老師必須要具備足夠的專業勝任力,能采取商科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和組織者身份激發學生,鼓勵學生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扎實的教學功底,以熟練掌握的知識結構體系、足夠的思維結構和協調能力以及專業性來吸引學生。
④教育教學素養提升
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直接體現在課堂上,首先要培養和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具體為:第一,對標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樹立“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秉持開放、發展和創新”的理念,要實施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合理運用教學素材,通過課堂提問,發散思維,促進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人際能力、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增強其邏輯性,提高結構化思維水平,同時在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質疑精神、求知欲、探索欲、堅毅和勤奮等個人品質方面獲得提升。第二,注重學生德育的培養。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堅定學生理想信念,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第三,倡導思考式學習,著眼于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新商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的結果上,僅限于讓學生掌握已有知識,而應重視知識傳授的過程和學生掌握的方式和實質效果。對商科學生來說,不能僅僅掌握概念和理論,作為實踐性學科更應該關注為何如此以及實際操作等問題。因此學生還需要有高級知識學習,著眼于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2],理論如何應用和指導實踐,使學生能夠將知識通過個人反思加以系統化和內化。
其次,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新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教師不能僅僅傳授知識,而應該針對課程性質和內容以及教授對象做好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對學生學習進行引導、協作和評價,教師角色的這些重大轉變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和提升,以適應時代發展對教育教學的要求。高校商科教師要對學習資源嚴格把關,關注學習大數據、計算機編程等技術,持續關注信息科學、統計學等領域的發展,不斷地將新知識新技術應用于研究和教學實踐,更要打破傳統教學思維,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重塑課程內容,通過靈活多樣而適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出知識共享的學習環境,將協作交互學習理念融入教學中,以學習團隊為單位,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和展示、團隊管理游戲、團隊作業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全員參與,增強體驗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促使學生在干中學,探討疑難問題并解決問題,有效促成課程目標達成。
(2)培訓主體和三層次培訓體系
為了提升教師核心素養,圍繞上述培訓內容要建立學校—學院(職能部門)—個人三級培訓體系。校級層面主要科學制定包括職稱評審制度、考核制度在內的制度,從制度層面引導和激勵教師,從學校層面以組織業務培訓班、研討班、學術報告、講座、沙龍、支持教師參加學術會議、掛職等方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學院或者科研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也可以通過上述各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高校教師個體則進行自我培訓,不斷更新知識。通過閱讀專業類及其他相關書籍、學習理論前沿、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并將其進行教學融入,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學,啟迪學生開闊思維,實現教研相長及教學和研究之間的閉環和協同。同時教師要發揮智力優勢,積極參與企業和社會服務,在服務中了解實踐,提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饒從滿.美國“素養本位教師教育”運動再探——以教師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為中心[J].外國教育研究,2020(7):3-17.
[2]饒從滿.未來教師素養模型建構[R].“比較教育與中國教育現代化”高峰論壇.上海師范大學,2019-11-16.
[3]苗學杰,秦妍.歐盟教師核心素養框架及其培育路徑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20(7):18-30.
[4]成春茂.淺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素養提升和發展[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9(6):56-58.
[5]周子卿.五育融合實踐的教師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1(19):56-58,61.
[6]張小波,龔彥忠.高校教師素養提升路徑與教學文化建設探究[J].高教學刊,2020(31):154-156.
[7]梁艷秋,胡凡剛.STEAM教育視角下教師素養及提升路徑研究[J].軟件導刊,2019(11):209-211.
[8]張燕麗,黃淑偉.教師素養評價指標的聯合分析[J].大學(研究版),2017(7):86-91.
[9]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要素及發展路徑[J].教育科學,2020(6):40-46.
[10]韓廣海,韓楊.淺談提高高校教師素養的策略[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6):111-113.
[11]尹苗,張欣.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教師素養[J].教育現代化,2019(22):194-196.
[12]鄭金洲,呂洪波.教師應具備的七大素養[J].人民教育,2016(11):54-57.
[13]王劼,伍鈴.啟發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教師素養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5-88.
[14]李翠瓊.“一帶一路”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師素養研究[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20(4):94-98.
[15]左丹弘.談“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外語教師素養和育人能力[J].現代職業教育,2021(24):204-205.
[16]朱波,翁若平.高校思政課教師素養和能力提升的途徑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2):183-186.
[17]王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養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9.
[18]喬通.基于“六個要”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養建設[J].教育評論,2020(12):112-117.
[19]丁世林,王潔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升路徑研究——以六個方面素養為中心[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9(9):7-11.
[20]石璋銘.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數字思維塑造路徑探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78-81,86.
[21]王玉,杜勇.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再看新商科的內涵、外延和特征[J].商業經濟,2021(7):174-176.
[22]陳詩佳.PBL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商科教學中的結合應用[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