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與蓮:榆林歷史廉政人物故事
- 中共榆林市紀委編著
- 2931字
- 2024-05-30 14:24:53
折家將
忠廉愛國將門風
府州折氏,一個顯赫300年的將門世家,一部縱貫唐末、五代、兩宋的英雄史詩。滄海桑田,那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折家將故事,在金石中定格,在青史中流芳,在歷史長河中,矗立起一道絕無僅有的“第一將門”!
忠廉愛國 十代為將
府州城,中國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州城。
她的建立者,可以追溯到折家將的奠基人——五代時期的折從阮。
她的據守者,便是折從阮及其六代十三名世襲府州知州的子孫。
從折從阮往前列數,他的父親折嗣倫官至與府州毗連的麟州刺史,祖父折宗本任過振武軍所隸五鎮的都知兵馬使;從折從阮往后細數,有六代十三人世襲府州知州,第七代更是出了一個官至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躋身宋代最高決策層的折彥質。這個家族共計十代為將。

折家將圖
折家將,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將門”。據已知史料統計,這里走出的將領,二品1名、三品以上8名、七品以上40名、九品以上96名。
其中,有家族事業的早期奠基者折宗本和折嗣倫;有父子同朝,都官至節度使,備受同時代人尊崇的折從阮和折德扆;有帶病潰敵,贏得子河汊大捷,殉國陣前的折御卿;有多謀善斷,令所向披靡的西夏建國者李元昊最為忌憚的將星折繼閔;有在邊30載,歷經170余戰未嘗喪敗的常勝將軍折克行;有智取天都山,建立南安州,功載史冊,文傳后世的折可適;有冒矢突陣,力擒方臘,飲馬水泊,再捕宋江的折可存;有才兼文武,官居宰執,力主抗戰,貶謫天涯的折彥質……
府州,孤懸大河之外,北接遼地,西鄰夏境,折家將卻在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夾縫生存,創下了十代為將的奇跡!史學界無不驚奇,是什么造就了他們世代傳承的輝煌?
一個“忠”字,贏得了朝廷的倚重和百姓的擁戴。
一個“廉”字,樹立了將領威信,成就了家族久長。
以武立家 忠勇立世
“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這是多年來散居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折氏后人遵循的祖訓。這種載入《折氏宗譜》的家族精神,如果用一個字來統領,就是一個大寫的“忠”!
有關折家將的金石和典籍,隨處可見“忠”字。《折嗣倫碑》曰:“有大忠。”《折繼閔神道碑》寫道:“事上以忠,惠下以仁。”《折可存墓志》記載:“受命不宿,懷忠允勤。”《宋史》評價折家將:“世篤忠貞。”
折家將的“忠”,不僅僅流于書面記載,更是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身體力行的實踐。
公元938年,五代時期的石敬瑭將幽云十六州割予遼國。契丹意欲乘勢強行將鄰近幽云十六州的府州百姓遷往遼東。這時,折家將的掌門人乃力主府州建縣、建州的第一任刺史折從阮。他率眾奮起反抗,保住了府州。作為家族的早期奠基人,折從阮從一開始就為折家將定下了一種基調風骨,引領折家世代子孫忠廉愛國!
渾河,古稱紫河,從子河汊匯入黃河的三角地帶。歷史上的子河汊,位于今府谷以東三百多里的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境內。公元995年正月,折御卿在子河汊之役大勝契丹軍,宋太宗派人詢問戰況,折御卿說:“皆圣靈所及,非臣之功也。”體現了折家將不居功、不自滿、虛懷若谷的博大胸襟。
子河汊大捷之后,契丹窺邊不止。但韓德威聽說折御卿在軍中指揮后,不敢冒進。
折御卿整日練兵備戰,積勞成疾。據史書記載,當時,折母派人勸折御卿回去養病。折御卿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死于軍中乃其分也……忠孝豈兩全!”聲淚俱下,次日病逝于軍營中,年僅三十八歲。宋太宗趙光義痛失良將,贈予折御卿宰相級的“侍中”榮譽官銜,并題贈“顯忠”匾額以示紀念。
折御卿是折家將視死如歸、忠勇報國的一個典型。在他之后,折海超、折惟信與西夏軍激戰而亡,折惟昌帶病冒著風沙護送軍糧犧牲在糧道上……從折家將已知生卒年月的七名將領來看,平均年齡只有44.8歲。他們為朝廷的和平穩定與府州百姓的安居樂業早早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正是因為折家將堅定不移地忠廉愛民,才實現了家族與國家的繁榮安定。這種忠貞清廉的精神,絕不僅僅是個別將領的意愿和情操,更代表了光照近三百年的“第一將門”風范。
府州折氏與夏州李氏,同處陜北高原,同屬黨項部族,同時崛起于唐末,同享世襲地方軍政長官特權,但是,由于兩家對待“忠”字的立場不同,逐步拉開差距,終至裂開一道勢不兩立的鴻溝。
廉潔傳承 將門清風
襟一帶寒水,依一片黃土,激越的清風在溝與壑、塬與峁之間爽朗吹過——這就是府州,一條腹背受敵的狹小地帶,一塊異常貧瘠的高原土地。
所幸,一個舉世無雙的折氏將門,眷戀著她,捍衛著她,經營著她。
當年,折家將的經濟主要來自土地租稅、俸祿、朝廷賞賜、義莊和別莊收入、邊境貿易、戰爭俘獲等。凡此種種,均受到府州地狹人稀、戰爭頻發的影響,并不十分寬綽。但是這種看似逼仄的地理、經濟、政治環境,反而強化了折家將清廉愛民的家風建設。
折家將治理府州的獨到之處,源于其對家風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種行為、每一個故事、每一場行動,都彰顯著他們公正廉明的人格魅力。
李元昊稱帝建夏以來,河西百姓流離失所。折繼閔則在府州城北建了三個堡寨,安置流民三千戶萬余人,并免除賦稅,得到老百姓的愛戴。折繼閔去世時,一千多名府州百姓自發在轅門外泣淚送別,感念他的清正愛民。
折繼祖為官清廉,常常用俸祿犒賞部屬、蕃族和有功將士,而每當這時,族人皆不在獎勵之列。他自己也過得非常清苦,甚至清貧到了沒錢安葬其父的地步,為此,他還專門向朝廷打了報告,申請提前支取俸祿。

折賽花雕像
折繼祖還曾借牛耕田,以收獲之利解決軍政開銷。后來,他病危期間,依然秉持公心,選賢舉能,向朝廷推薦他的侄兒折克柔為知州,而不推薦自己的兒子。
折克柔沒有辜負父輩厚望。公元1074年,府州遭受嚴重旱災,饑民遍野。知州折克柔為政清明,愛民如子,及時向朝廷上報災情,并申請借糧賑災,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府州百姓才度過了荒年。
折可適在寧夏出征期間,得知山西民眾困苦不堪,將自己僅有的地產分給貧苦的族人耕種,讓他們安居樂業。
折繼祖次子折克禧清廉自慎。當時,邊地官吏貪污成風,朝廷派人查處,大多數官員都被彈劾。折克禧卻“秋毫無所奸”,人們頗為驚嘆,皆贊賞。
折彥質,折家將中唯一一位官至二品的高級官員,因廉潔樸素、生活清苦而獲得朝廷特賜的十一頃官田。這在貪腐成風的北宋末、南宋初,的確十分罕見。
忠勇,是一股剛健的雄風;廉潔,是一股柔韌的清風。
折氏清風,將門雄風,一剛一柔,剛柔相濟,構成了折家將的家風。
沒有“雄風”的“清風”失之羸弱,沒有“清風”的“雄風”難繼久長。折氏家風所彰顯的忠勇壯烈的將門“雄風”和廉潔奉公的將門“清風”,造就了一個功德顯赫、名將輩出、長盛不衰、舉世矚目的將門世家!
“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這是載入《折氏宗譜》的祖訓;忠勇、清廉、愛民,這是折氏家風中最重要的核心內涵。如此正氣凜然而風格持重的家教、家規、家風文化,造就了府州折氏十代為將的常青家業,創建了自漢代以來一族將門傳承人數的最高紀錄,被史學界公認為“第一將門”。

府州城遺址
高原莽莽,大河滔滔,長城巍巍,墩臺遙遙。這就是一千多年前折家將世代據守的塞上名城——府州,今日的能源化工重鎮——府谷。
崢嶸歲月,滄海桑田,璀璨的都市霓虹,拭亮了幽冷的邊關明月;氣勢磅礴的能源化工基地,取代了昔日金戈鐵馬的疆場。然而,府州折氏忠廉愛國的將門風范與滔滔黃河水一起,勇往直前,奔騰到海,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后人,勵精圖治,富國強民。
(深圳市作家協會 溫占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