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楊家將
一門忠烈傳千古

《宋史·楊業傳》記載,楊家一門忠勇,父、子、孫相繼守邊,抗遼保宋,尤以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功勛卓著。后人據史演義,在戲曲與小說中逐漸豐富其人物形象,美稱為“楊家將”。

軍事要塞“楊家城”

楊家城即麟州故城,位于陜西省神木市城區北十五公里處窟野河東山頂上。唐開元十二年(724)始建麟州,駐地新秦古堡,即今所遺存的楊家城。相傳城外東南四十步處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粗須兩三人合抱。故金時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縣,“神木”之名即源于此。明正統八年(1443),縣址移于今址,麟州故城漸廢。

楊業父親楊弘信,祖籍麟州,五代時,為保一方平安,自為刺史。地方志記其“保境邊城,屢著功績”。楊弘信長子楊業,弱冠即事北漢劉崇,后歸宋,抗遼殉國,號稱“無敵”。楊業之子楊延昭,守邊二十年,屢屢克敵制勝,遼人呼為“六郎”。楊業之孫楊文廣亦為名將,南征北戰,戰功卓著。

楊家幾代人,忠勇報國,前赴后繼,后世稱之“楊家將”。

楊弘信次子重勛、孫光扆,世守麟州,繼任刺史,曾孫楊琪、玄孫楊畋,俱為朝臣。故以北宋至今一千余年,人們一直稱“麟州城”為“楊家城”。楊家城東城、甕城、紫錦城各自為城,三位一體。東城為古新秦堡,北城與紫錦城為宋代擴建。考古勘探發現,城內有各類遺跡95處,建筑基址50余處,墓葬48座,城圍五公里,城垣輪廓清晰。

楊家城既為州城駐地,又是軍事要塞,城山一體,憑崖據險,易守難攻,具有“東控河朔、西藩榆陽、南翰關化、北當套虜”的軍事意義。到明代仍為“控關中,扼河套,咽喉秦晉、襟帶九邊”之重鎮。史家多次提及城內的標志建筑“紅樓”,建于西城城墻之上,面向大川,視野開闊,是麟州城的制高點。北宋政治家、文史大家范仲淹、文彥博、司馬光、歐陽修等都曾巡視麟州,登臨此樓,且有《漁家傲·麟州秋詞》《留題麟州》《憶紅樓》等著名詩詞傳世。

楊家城遺址碑刻

楊家城是楊家將文化的源頭,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榆林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無敵將軍”楊業

楊業(927—986),原名重貴,被北漢世祖劉崇賜名“繼業”,麟州新秦堡人,北漢麟州刺史楊弘信長子,忠烈武勇,有智謀。二十歲任北漢指揮使,賜姓“劉”,后升任建雄軍節度使,“每作戰,旗開得勝”,人稱“無敵將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北漢為宋所滅。宋太宗賞其忠勇,封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遂復“楊”姓,單名“業”,后任代州刺史兼三交口駐泊兵馬都部署。

楊業雕像

楊家城烽火臺

楊業為政清廉儉樸,時至嚴冬也只裹棉絮御寒,案旁從不生火。他體恤屬下,練兵攻戰,身先士卒,受到官民愛戴,部下愿為其效力。

雍熙三年(986),契丹蕭太后與大臣耶律漢寧,統兵十萬攻陷寰州,直奔中原。宋廷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率部護送移民。因監軍王侁惡言威逼,楊業不得已孤軍深入朔州被圍。從中午苦戰到日落,退至陳家谷口,尚存百余部下,孤立無援,眾將力戰群敵,不肯離去。楊業負傷數十處,殺敵百十人,終因戰馬受傷被擒,部下亦無一生還。

楊業被俘后,嘆息道:“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遂絕食三日而亡。

其后,楊業妻折氏赴朝訴冤。宋太宗痛惜,追贈楊業為“太師中書令”,賞賜其家布千匹、糧千石;錄用其子延昭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為供俸官,延環、延貴、延彬為殿直。

戍邊“六郎”楊延昭

楊延昭(957—1014),原名延郎,楊業長子,世稱“楊六郎”。太平興國年間,楊業攻應州、朔州時,楊延昭擔任先鋒,“流矢貫臂,斗益急”。楊業殉國后,楊延昭任景州知州,江、淮都巡檢使,定遠知軍,保州巡檢使等職。

咸平二年(999)冬,蕭太后率軍攻宋入侵北境遂城,遂城小而無備,城內大起恐慌。楊延昭召集精壯,分配武器登城守護。時值嚴冬酷寒,延昭命令往城墻上潑水結冰,城墻冰堅,滑不可近。契丹軍圍攻數日不下而退,延昭則率兵截獲大量輜重,因功授莫州刺史。

真宗召見討論邊事,延昭詳陳所見。真宗高興地對諸王講:“延昭之父楊業是前朝名將,延昭領兵戍衛邊塞,有其父雄風,著實可嘉。”

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令楊延昭領兵萬人,戍守北邊。后契丹求和,延昭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后升任保州防御使、高陽關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時五十七歲。

楊延昭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與士卒同甘苦,深受部下擁戴,戍邊二十余年,威震遼境。楊延昭死后,宋真宗痛惜不已,派朝官護柩回京,河朔百姓多望棺而泣。

忠勇作戰楊文廣

楊文廣(?—1074),字仲容,楊業之孫、楊延昭三子,宋朝名將。

楊文廣年少以楊家世代功勛入三班院任武職。慶歷三年(1043),陜南張海起義,文廣從征有功,升殿直。慶歷四年(1044)六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任陜西、河東宣撫使,賞識文廣,招于麾下。

皇祐四年(1052)儂智高起兵反宋。宋仁宗命狄青討伐儂智高。朝廷以楊文廣有統帥才,且熟知廣西形勢,即升之以供備庫使,出任廣西鈐轄,兼判宣、邕二州。楊文廣屯守廣西歷十余年,以功累遷左藏庫正使、帶御器械,后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熙寧元年(1068),陜西經略使韓琦派楊文廣修筑篳篥城。為防西夏黨項人破壞,楊文廣采取聲東擊西策略,先揚言要建噴珠城,隨即率部急奔篳篥,部署防務。次日清晨,西夏軍趕到篳篥,見宋軍防守嚴密只得退兵,并留書稱回去奏請以數萬騎兵來攻。楊文廣立即派兵追殺西夏軍,殺獲甚眾。九月,城堡修成,受詔褒諭。

楊家城將軍祠

楊文廣歷任知州、知軍,后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熙寧七年(1074)三月,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楊文廣獻陣圖及取幽燕(今北京)策略。未及朝廷回復,十一月,楊文廣病故。來年四月,宋廷追贈楊文廣為“同州觀察使”。

楊文廣征戰生涯三十余年,西御西夏,南征廣西,北拒契丹,傳承了楊家將世代忠誠愛國的精神。

(神木市紀委監委 神木市史志辦 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桐庐县| 丘北县| 台前县| 石泉县| 桃园市| 松江区| 阳东县| 民丰县| 博乐市| 门头沟区| 临海市| 临朐县| 张家界市| 乐清市| 宜黄县| 汝阳县| 洛阳市| 博野县| 乌苏市| 嘉义市| 襄樊市| 锡林浩特市| 泰州市| 巴青县| 安远县| 景谷| 杂多县| 太湖县| 邳州市| 富蕴县| 祁门县| 盐源县| 翁牛特旗| 澳门| 亳州市| 米脂县| 虎林市| 韶关市| 三台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