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干部民法典十講(第二版)
- 劉銳
- 1474字
- 2024-06-06 12:22:34
二、學習民法典有利于“齊家”
民法典是“民”的法,當然包括“齊家”的內容。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是主要的“家法”,總則編關于監護、代理等的規定,也是“家法”的內容。《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條更是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雖然這樣的規定屬于倡導的內容,不能作為訴訟的依據,但作為領導干部,更應當帶頭守法、維護法律規定的權威。
民法典全面規定了結婚,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等親屬關系,夫妻財產關系,離婚、收養等家庭關系,以及財產繼承等與家庭非常密切的財產關系。民法典的這些規定,是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自然人在家務事處理方面的根本遵循。雖然家庭是情理法交融交織之地,并非只有且只需冷冰冰的法律規則,并不需要類似開車上路那樣時時按照“紅綠燈”指示行為,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夫妻平等、家庭成員平等、善待老幼婦女、繼承權男女平等、照顧弱者等基本原則準則要堅守。同時,在夫妻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糾紛時,民法典規定的基本制度很可能就是化解矛盾的準繩,甚至底線。
我們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真有那么難處理嗎?法國政治家莫魯瓦曾說,沒有沖突的婚姻,幾乎同沒有危機的國家一樣難以想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對于如何處理夫妻關系,有人說:“在婚姻里講理,開口你就輸了!”“夫妻之間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講道理。”也有人說:“好的婚姻,從來都是講理的!”還有人說:“夫妻之間最好別‘太講理’,否則婚姻容易走進‘死胡同’。”家務事涉及婚姻、家庭、繼承等復雜關系,是傳統與現代錯綜交織甚至激烈碰撞的領域,需要感情、道德滋養,也需要理性、法律維護,還需要良好家風養成。如何妥當處理,既需要把握法律劃定的底線,也需要講情講理,否則就會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怪圈。有這樣一個案例,張某與王某是夫妻,張某的父親得了重大疾病需要巨額醫療費用。張某想賣掉家里的另一套房子為父親治病,可妻子王某死活不同意。張某該如何是好?我們不少人碰到這樣的問題,往往要么聽愛人的,放棄治療;要么即使鬧到離婚也要賣房為老人治病。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做法,都沒有按照夫妻平等原則妥當處理這種關系。按照民法典,張某的父親是王某的公公,王某對其公公無法定贍養義務,王某的公公也不是王某的家庭成員,因此,王某不同意支付巨額醫療費用從法律上講也無可厚非。而張某卻不同,他對父親有法定贍養義務,他雖然無權用夫妻共有的財產為父親治病,但有權用共有財產中屬于自己的部分盡孝。作為妻子,王某雖然有權反對丈夫動用夫妻共同財產,但卻無權干涉丈夫用屬于自己的部分財產為老父親盡孝。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民法典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分割共同財產。這就意味著,張某可以通過請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方式,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妻子意愿的基礎上,實現自己贍養老人的愿望,同時保持了家庭的穩定。而在夫妻財產分割之后,如果妻子能夠從道義出發,適當承擔一點老人的治療費用,那將更加有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健康。當然,如果大家知道民法典的這一規定,自覺按照民法典處理不是更好,何必鬧到法院分割財產?
民法典婚姻、家庭及繼承等的規定,是這個時代中國人處理家務事的基本共識、最大公約數。不同地域、不同習慣,甚至不同民族的男女組建家庭,發生一點矛盾糾紛很正常。但如果能夠多學點民法,彼此之間就會多一些共識、多一些共同遵循,從而有利于預防矛盾、減少矛盾,至少在矛盾發生后也有利于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