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干部民法典十講(第二版)
- 劉銳
- 2213字
- 2024-06-06 12:22:33
一、學習民法典有利于“修身”
民法以平等、自愿、公平、誠信等為基本原則,平等、自由、公正、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民法視野中的人,是個理性的人、謙卑的人、善良的人。民法以平等為基石,以自治為手段,以公平為尺度,以誠信為紐帶,以社會公德、公序良俗為底線,相信每個人是理性的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為權力劃界以求個體張揚個性、自我實現的空間,定權利明歸屬以求定分止爭、各得其所,尊重個體利益但又不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構筑起了龐大的權利之網,從而為個人自由發展、家庭幸福美滿、社會有序運轉奠定基本準則。具體而言,民法規范、調整社會普通成員之間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交換的基本原則、主體、對象、行為、參與交換造成的不當后果等都由民法規定。在民法的世界里,每個人不僅是平等的人、自主的人,還是一個自己負責、自我擔當的人。民法對強者、弱者一視同仁、一體保護,但容不下恃強凌弱、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民法所張揚的為人之道就是“誠實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學習民法有利于“正其心”,無疑具有“修身”的重要價值。
實踐中,有的領導干部慣于長官意志,動輒改變規則、“運動式”執法、“一刀切”執法,不能最大限度尊重市場主體的理性,不能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不能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權利,不善于運用合同安排事務……凡此種種,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平等、自由、公平、誠信的民法精神沒有入腦入心,平等思維、權利思維、契約思維等民法思維還沒有養成。學好用好民法典的關鍵在于樹立民法思維,正如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言:“一旦新的思維方式得以確立,舊的問題就會消失;實際上人們很難再意識到這些舊問題……”
(一)平等思維
平等是民法的基石,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在民法的視野中,各類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各類物權平等受法律保護,婚姻關系中男女平等,繼承權男女平等……可以說,民法處處洋溢著平等的精神。
平等也是市場交換的前提,“無平等無交換”。平等思維要求在資源配置,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中做到內資外資、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公私產權同等保護,反對行業壟斷、部門割據、地方保護,反對各種形式的歧視。當然,民法強調平等,但也重視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消費者及小微企業等特殊群體的保護。當市場主體的實力和談判能力嚴重失衡時,民法不會坐視不管,強制締約、強制性規定的設定,反對“霸王條款”,就是為了矯正事實上的過于不平等可能造成嚴重不公平的后果。
(二)權利思維
法律是權利義務的規范系統,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最小構成單位。對于法律現象,若從權利義務的角度去衡量、判斷就會清晰得多、輕松得多。民法是權利法,雖也強調義務,但更突出權利,以權利為本。因此,典型的民法思維是權利思維。
權利思維首先要求認真對待權利。市場經濟是權利經濟,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權利思維首先要求領導干部認真對待權利,既要認真對待政府的權利,也要重視市場主體的權利。政府等公權力機構不總是以公權力的行使者身份出現,在市場經濟舞臺上,政府是最大的買家,誠信的政府是誠信社會的基礎,領導干部既要重視權利實現,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也要重視義務履行,避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市場失信行為。此外,作為權力執掌者的領導干部,不僅要知曉自己手中的公權力,更要明白市場主體享有的私權利,只有如此,方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踐中很多社會矛盾的產生、激化,都與對老百姓、企業的權利重視、尊重不夠有關。領導干部一定要認識到:相對于公權力,私權利更具有本源性;無財產即無人格;無恒產便無恒心;無救濟就無權利。正如美國哲學家羅納德·德沃金所言:如果政府不認真地對待權利,那么它也不能夠認真地對待法律。
權利思維還要求規則的制定、執行及矛盾糾紛的解決要注重權利、利益的平衡。規則的制定需要平衡好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以及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因此需要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規則運用到實踐的過程,往往也不是簡單地套用規則設定的“公式”,很多時候需要對規則進行具體化作業,執法自由裁量所強調的不是“自由”,而是不同利益的艱難取舍與權衡。矛盾糾紛的解決,包括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關鍵還是梳理清楚權利的流變過程及爭議各方利益的大小,在各自權利所蘊含的利益的限度內適當調整、謀求解決。調解需要各方讓步妥協,但讓步妥協的前提是各自權利義務的明確或大致明確,而且讓步妥協也是有限度的,即讓“三分”,而不是讓“六分”“七分”。
(三)契約思維
契約是當事人為自己立的法。企業是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以及他們和顧客之間的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市場是契約的總和,任何形式的交換,必須借助于契約這一形式方可實現。契約連接了企業,構成了市場,影響了社會,培育了平等、自由、獨立、誠信的品格和環境,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契約。尊重契約,就要相信市場主體的理性,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社會的自治能力。
契約不僅是市場交換的工具,也是社會治理、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契約不僅存在于私法領域,也存在于公法領域。善用契約,就是要善于運用平等協商的契約方法,通過當事人自主參與,事先理性、周密地安排各種事務,并對自己參與的后果負責。善用契約,不僅僅是簡單地借用契約這一形式,而是要用契約精神深化改革、推進創新。要尊重市場主體的理性,更要尊重其正當的利益。善用契約,也要避免濫用契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