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性格心理學 從一沙到一世界》:情感及性格心理學
- 心理學常識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應用版(6版)
- 京師心智
- 8961字
- 2024-05-31 17:04:13
XINGGEXINLIXUE CONGYISHADAOYISHUIE
什么是性格?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據說一個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基因和自幼成長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真的是這樣么?弗洛伊德對成人性格做出了一種解釋,認為那是自我為控制本能沖動,并把它們轉換成可接受的行為形式的結果。那么,請翻開這一章,讓我們來學習如何“把控”自己的性格吧!
醞釀效應:讓阿基米德“裸奔”的發現
詞條解析
在日常生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就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的現象。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傳說古希臘的時候,有人向國王贈送了一頂由頂尖的工匠打造的純金王冠,但國王收到王冠后,一點都不高興,反復掂量后,他開始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其他的金屬。于是,國王把科學家阿基米德召來,命令其鑒定王冠。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苦思冥想,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當他進入浴盆時,水漫溢到盆外,于是他感悟到:不同密度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阿基米德高興得跳了起來,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正是高度集中的思維運作狀態。這個狀態一直持續,沒有任何的醞釀發酵,而后來其洗澡的過程正是醞釀的過程。在醞釀時刻,他的智商并沒有什么突飛猛進的增長,只是由于其心情上放松,達到情感的一種平衡、和諧狀態,使得大腦更加清醒和高效,在這樣的心情下解決難題也就容易多了。
自我選擇效應:求官者一生未中
詞條解析
人們出于一種對自我習性與能力的限定性思維,會傾向于將自己選擇的未來計劃盡量完成,并不斷強化自己對這一計劃的認同。這一效應通俗的解釋是,一旦個人選擇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這條路走下去的慣性,并且不斷自我強化。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從前晉國有個人,自幼喜字,屢次求仕,但到了頭發花白、步履蹣跚時還是沒有得到任何官職,傷心的他不禁在大路旁縱聲哭泣。
有路過的好事者就上前問他:“老者啊,你為什么哭?。俊?
老人一邊哭一邊回答說:“我幾次想當官都不被看中,可憐自己年老了沒有機會了,所以非常非常傷心啊。”
好事者奇怪地問:“你求官到底出了啥問題啊,怎么就一次都沒求到呢?”
老人抽泣著回答說:“我少年的時候,學的是文,道德文章學好了,準備去當官,可當時的國王喜歡用年老的人。后來好用年老的人的國王死了,繼任的國王又喜歡用武將。等我兵法武功學好了,喜歡用武將的國王又死了。年少的國王剛剛登基,喜歡用年輕人,可我又老了,就這樣沒求成一次官。”
求官者求官一生而不中,真是讓人嘆息。實際上在他的屢次失敗過程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讓他轉行從事其他更適合他的工作,然而就是這種人性格中的某種執拗、對于自我選擇的不斷強化,使得老者最終“一條道走到黑”。
厭惡心理定律:勇敢的蠢貨
詞條解析
科學證明,厭惡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低等動物的表現之一。對于某種行為或者情況的厭惡心理以及天然的厭惡情緒,常??梢云鸬阶晕冶Wo的作用。人們厭惡的往往是不利的事情,產生這種情緒,正說明人們是經過了選擇才進行一定的行為,而不是盲目地行動。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話說在戰國的時候,某國的國界處有一個小鎮,這個鎮上的人大多好勇斗狠,崇尚夸張、不要命的莽夫精神。
有一天,鎮上兩個不可一世的吹牛大王在一家酒肆巧遇。這兩個人寒暄一番之后,就互相攀比上了,雙方都吹噓自己為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其中一個說:“嘿,兄弟,我們在這干喝酒多沒意思啊,我去打個老虎做下酒菜吧!”
另一個不甘示弱:“不用麻煩兄臺了,我最近勤于鍛煉,腿肚子上都是精肉,不嫌棄的話我就割下來我們下酒吃好了,如何啊?”
前一個人聽后,頓時產生了一股厭惡的情緒:“我想我還是回家收割去吧!”
前一個人走后,后一個人似乎已經獲得“最勇敢者”的稱號,但這時有一個好事者問他:“你真敢割?”這一下激怒了“最勇敢者”,他拔出一把佩刀,將自己的小腿肉割下來當場咽了下去。最終,此人由于自食其肉產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而自殺身亡。
每個人都有自己厭惡的事情,而每個人對于厭惡的承受能力實際上各不相同。厭惡只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高級情感,用于保護我們自身。所以,硬要違背厭惡心理去做一件事情,是非常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而絕非勇敢、睿智。
無批判接受順言:星座預言的心理學詭計
詞條解析
這個心理傾向其實很簡單,即是說當你見到描述自己個性的詞語都是你愛聽的話時,你會很自然地認為這種描述是真實的。所謂無批判接受順言,就是指人容易相信別人對自己的奉承或贊揚的傾向。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美美剛上大學。在大學散漫、無聊的時光里,她對星座著了迷,覺得所謂星座學對她個人性格的預測簡直太準確了。按照出生日期檢索,她應該屬于處女座,而處女座的性格描述是這樣的:
處女座:你是一個邏輯性強并有條理的人,你討厭無序和混亂。你的挑剔讓朋友們受不了。你缺乏熱情,感情淡漠,常常無意識地傷害人。處女座生來就是化解沖突的高手。
美美打心底里覺得太正確了,她真的是一個邏輯強有條理的人,而且感情偏向冷漠。她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太理性,然后更加深刻地覺得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是這個世界不符合自己發展的現實讓她一直懷才不遇。然而實際上,她的室友卻并不是這么看的。她的室友私下里議論時,對于美美是這樣評價的:她確實喜歡規劃很多事情,但是所謂的有條理都只是停留在空想階段而已。她總是設想一件事情會如何如何,而從來不去實踐;同時由于美美總是思前想后,特別是迷上星座以后更不愛搭理人了,所以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相信很多人乍一看星座屬性對于各種性格的描述,都會覺得與自己非常貼切,實際上這些都只不過是表面準確而已。正是無批判接受順言在作怪,使得你不加思考便接受了這種標準化的判斷結果,從而覺得自己優點無數,陷入自滿。無批判接受順言是大家都會有的心理弱點,如果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必須時刻反省自己是否陷入了這個順言的陷阱。
補償作用:一招鮮吃遍天
詞條解析
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凡是人類,就會有或多或少的一些缺陷?;蚴峭饷?,或是才能,或因自身的缺憾及某方面的弱點而不能達到目的。當遇到了各種缺陷和不順利,在某個領域中遭受挫折時,個體往往采取“隱惡揚善”的方式,掩飾其先天或后天缺憾所造成的自卑感,進而彌補因失敗而失去的信心與自尊,這就是所謂的補償作用心理原理。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從6歲就開始在武館練習柔道。這個小男孩勤奮有加,甚至成為這個武館的希望之星。然而當他10歲時,一次可怕的車禍奪去了他的左臂。盡管如此,他還是決定繼續學柔道。武館里最有名望的一位日本柔道老師看到這種情況,決定破例手把手教授他柔道技藝。男孩學得非??炭?,也學得非常好,進步很快。但是,經過了三個月的苦練,小男孩卻發現,他的師父只教了他一個招式,這使他非常不理解。有一天,小男孩的疑問終于忍不住爆發了:“難道我不應該再學一些其他的招式嗎?”
“這是你知道的唯一一招,也是你需要知道的唯一一招?!彼膸煾富卮?。
幾個月的辛勤訓練之后,男孩的師父帶著他去參加了第一次柔道比賽。令男孩自己都感到驚訝的是,在前兩場比賽中他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對手。第三場比賽比較難,他的對手手法很多,但都是精彩紛呈而又無的放矢的三腳貓功夫。等到這個對手一一展示完自己那些唬人的“絕招”后,他漸漸失去了耐心。結果,男孩瞅準時機,熟練地用唯一的一招贏得了那場比賽。
決賽開始了。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個身材更加魁梧、體魄更加健壯、臨戰經驗也更加豐富的家伙。這個人來頭可不簡單,他幾乎包攬了兒童組的所有冠軍頭銜。果然,在最初的爭斗中,男孩顯得有些力不能支,踉踉蹌蹌的步伐似乎已經無法阻擋對手一次次的抱摔嘗試。
裁判考慮到他可能會受傷,宣布比賽暫停。就當裁判正準備宣布比賽就此結束之際,男孩的師父匆匆跑過來,說道:“不,請讓他繼續比賽。”
比賽重新開始。男孩的對手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放松了警惕。男孩瞅準機會,用他唯一的一招擊敗了他。男孩贏得了決賽,成為這次比賽的冠軍。
在回家的路上,本來應該顯得興高采烈的男孩,卻始終愁眉不展。憋了半天,他才終于鼓起勇氣問了一個他心里真正想問的問題:“師父,我只有一個招式,怎么會贏得這場比賽呢?”
師父哈哈大笑,耐心地向他解答道:“你能夠獲勝,有兩個原因:第一,你這唯一的一招是柔道功夫中最厲害的招式之一。第二,你的對手唯一能夠用來防御你那一招的是去抓你的左臂。”
實際上,通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進一步探討,我們就能發現“補償作用”發生影響的機制。這一作用并不是通過“加強營養”來把弱點變成優勢,而是通過策略性的人生選擇和安排,使其不至于成為成長的阻礙,并進一步成為別人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很多情況下,有一定的缺陷并不是什么特別不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對自身與外界因素的全面認識,巧妙地布局,把弱點直接轉化成自己的優勢。
攀比效應:攀登財富小道,墜崖者十之有八
詞條解析
攀比效應是指當一項產品、服務或身份開始比較容易獲得,并且開始逐步形成一種趨勢時,大家會感到別人有了,我也得有才行。就像中國的手機發展、汽車發展、高爾夫球練習場的快速擴張、小學生買電腦、本科畢業生積極去考研等,數不勝數。這些東西對個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沒有,有時就會感到不平衡。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落后。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曹某就讀于某重點大學經濟系,當年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一家銀行工作。在大學時,由于家境不好,他十分節儉克己。工作以后,由于他是從銀行的最基層干起,所以始終兢兢業業、工作出色。在他36歲時,被調至銀行信貸部工作。
信貸部門是銀行的核心部門。近幾年,曹某見到同事們一個個都開上了小車,心里難免有些不平衡。作為信貸部門工作人員的自己,如果沒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轎車,實在是太沒有面子了。在今年7月中旬,曹某在火車站結識了一名外地青年。幾次喝酒下來,曹某和這個青年決定偷一輛車。
兩人在聊天時談道,當地有不少人會在晚上開車到體育館打乒乓球,而且往往把車鑰匙隨意地放在桌上。于是,他們兩人來到體育館,假裝打乒乓球,趁人不注意便盜取了一把車鑰匙。盜竊鑰匙得手后,兩人隨即跟蹤車主。終于在7月底的一個凌晨,曹某用事先盜取的鑰匙開走了這輛車。但是,等到汽車真正到手,曹某反而后悔,擔心起來。于是不久以后,曹某將車開到溫州,制作了假的車牌和駕駛證等證件。當年9月,當他正準備銷贓時,在一個高速路出口處被抓獲。
事后經過鑒定,這輛車價值7萬元。事實上,曹某只要安心工作,擁有一輛不錯的小汽車是遲早的事情,然而過分的攀比心態以及對于社會的錯誤認知,使得曹某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毀前程的歧途。
接種效應:大文豪的小人生
詞條解析
輕微反向攻擊能激發人的自尊動機。堅持自己的態度被強化,能抵御更大的攻擊。處于特殊情境中的個體,若受到某種反向態度的輕微攻擊后,就像“接種疫苗”一樣,會對這種攻擊做出抵抗反應,并不斷地增強抵抗力;若再受到反向攻擊,個體便不再改變原有態度。俗話所說的越挫越勇就是這種效應的完美體現。一次次地失敗就好像一次次地為個體注射了抗打擊的“疫苗”,使得個體能夠變得越來越堅強。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人類的情感和性格是個很奇怪的綜合體,在絕望時往往強力反彈,在順利時又會過度沉迷而放棄努力。據說,法國大文豪雨果殫精竭慮地寫完《悲慘世界》,馬上將作品寄往出版社,怎知久久不見答復,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并未就此氣餒,而是再次鼓足勇氣向出版社寄了封信。這封信里面只有一頁紙,而這唯一的一頁紙上只寫了個“?”。就是這一封信的堅持,讓他在不久之后,得到了出版社的回信。出版社的回信也只有一頁紙,這唯一一頁紙上也只有一個標點“!”。雨果看到了這樣的回信,心中的大石這才落地。這一部險些石沉大海的文學巨著最終問世,雨果也在這部作品問世后徹底確立了其在當世的大作家地位,從而為以后的創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實際上,很多作家在出名前都要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蟄伏期。不要以為作家很神氣,在他們成名之前,也受到過一次次退稿的打擊。由于文學作品不可量化,很難根據一定的標準評價作品高低的特性,所以第一次投稿便被采用,此后便聲名鵲起、每投必用者,極為罕見。
因此,所謂成功者,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把退稿視為接種,達成接種效應,直至成功的。作家的經歷是這樣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要正視失敗,將失敗當作一次次的免疫接種,這樣才能做到在不斷的打擊中不驕不躁、不氣餒,慢慢總結經驗,最終走向成功。
鏡中我理論:歷史之鏡照得月明渠水開
詞條解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一旦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性格。因此,人的自我性格,其實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發現鏡中我,其實并非西方人的專利,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就有許多關于“以人為鏡”的文獻記載。并且,與西方簡單的人格形成維度不同,我國的“以人為鏡”有著更加豐富的思想內涵。上古時代,《尚書·酒誥》云:“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于,以;監,通“鑒”,鏡?!秶Z·吳語》云:“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
上古之后的歷朝歷代,都“以人為鑒”,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如唐太宗與魏征的君臣關系所顯示的那樣,太宗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边@樣的君臣關系在中國歷史中其實頗為典型。很明顯,唐太宗是把魏征等作為自我的“概化的他人”,即當成鏡子來看待的。作為一代明君,要治理國家就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因此必須時刻注意不要受情緒的影響,克制自己,才能納逆耳忠言。他通過廣大的言臣諫客的進諫來認識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斷地完善,所以期待公卿侍臣“書之于笏,知而必諫也”。
可見,東西方思想在鏡中自我這個方面達成了共識。這也啟發了我們,要進一步完善自我人格,就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別人那里都有何種反饋。只有建立起不斷的鏡中反饋和思考機制,才能有過就改,主動調整自己的各種不良習慣,最終成為一名人格高尚的人。
Q的秘密:勇敢揭露生活中的說謊者
詞條解析
這是一種利用心理學小測驗測試個人自我控制能力的實驗,通過在額頭上畫一個字母“Q”,然后檢查“Q”之撇的走向,最后得出個人自控能力強弱的結論。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如何通過一個字母測試個人的性格?您先在額頭上畫一個Q。畫完了Q之后,謎底就揭開了。這個測試的關鍵在于Q的最后一撇小尾巴的走向。有些人畫的Q只有自己能夠看懂,也就是說,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額右手側的。如果站在這個人的對面,你所看到的“Q”就是一個錯誤的字母,也就是說這個“Q”只有站在和寫字人的同一視角才是正確的。而有另外一些人畫的Q,則只有他們對面的人才能夠看懂,也就是說,Q的小尾巴朝向前額的左手側,從寫字人的視角看這個“Q”就是錯誤的。兩種不同的“Q”字其實能夠大體衡量一個人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傾向于讓他們對面的人看到自己畫的是一個Q,而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則會專注于讓自己看到畫的是一個Q。
自我監控能力反映到外在的行為上,也就意味著自我監控能力高的人比較注重別人怎么看他們,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相反,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即便是在不同的環境中看起來也是同一的,不會像變色龍一樣改變自己的性格和談話方式。他們的行為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由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和價值觀所左右的,具有更多的原則和固執性,他們并不太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什么影響。
A型性格:候診室里地面與心理的雙重凹陷
詞條解析
在英文中,易惱火、激動、發怒和急躁,這四個單詞中有兩個都以字母A開頭。醫學專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用A型性格來概括這些特性: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雄心很大,極度具有進取心,時間觀念特別強,有很高的自律性,整天閑不住,但非常易于急躁,對人不信任,人際關系也不融洽。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20世紀60年代,美國醫學博士心臟病專家邁耶·弗里德曼發現,診所里來就診的冠心病患者所坐的椅子后腿下的地面,有兩個凹陷下去的陷塊。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弗里德曼發現原來冠心病患者來診所候診時,心情都非常急躁,抱怨候診的時間太長,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將椅子兩條前腿翹起來,以椅子后腿作為支撐,這樣就能把自己的雙腿交叉起來,不斷地搖動或轉動椅子,直到護士叫到他的名字為止。多數冠心病人都會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于是,年復一年,冠心病人就這樣搖晃著椅子,使地面形成了凹陷。
在另外一個例子中,趙博士是某研究所最年輕的學術專家,去年體檢時發現左心室增大;今年再次體檢時,又發現心電圖有改變。醫生多次勸他休息,但他完全沒有聽醫生的勸告,總是非常忙碌。終于有一天,趙博士在辦公室突然發出一聲尖叫后暈厥倒下,經搶救無效死亡。
許多人認為趙博士死于忙碌的工作,但從心理衛生學的角度來看,趙博士的死因很可能在于他好強的性格。實際上,在一項持續了8年多的研究中,A型男人患有心臟病的人數比B型男人多兩倍。趙博士的成功可以說源自他的性格,而他的過早離開應該說也有性格因素。
B型性格:唱白臉的賈母享人瑞的人生哲學
詞條解析
弗里德曼和羅森曼兩位醫學專家,在將易致冠心病的A型性格歸類出來之后,又將B型性格給劃分了出來。B型性格完全是A型性格的反面——容易相處、不易激動,社交適應性較好,遇事想得開,不耿耿于懷。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傳統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道,賈母帶領著一干人等去清虛觀,結果,一個十二三歲的倉皇小道士避讓時慌忙中撞上了王熙鳳。王熙鳳就順勢一揚手,照臉一下把那小道士打了一個跟頭,隨從賈母而來的其他眾婆娘媳婦紛紛助陣“喝聲叫打”。這時只見賈母趕忙囑咐大家,“別嚇著他了”,并派人帶到跟前,叫他別怕,并給了小道士一點錢買果子吃。
依照弗里德曼的性格分類標準,賈母性格寬厚,遇事隨和,是典型的B型性格。在《紅樓夢》中,賈母平時身體健朗,享年83歲,在當時醫療技術低下,人均壽命很短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人瑞”。近年來,國內一些研究部門對上海長壽老人(大于或等于90歲)做了一系列性格調查,結果發現,長壽老人中,B型傾向的性格占多數。
C型性格:軟迎春一載赴黃粱
詞條解析
C型性格的提出,源自20世紀8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的創建。C型性格的主要特征為:童年成長環境壓抑,如幼年喪失父母,缺乏雙親的撫愛;行為特征表現為過分合作,過分忍耐,回避矛盾,自生悶氣,過分焦慮。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紅樓夢》中的人物迎春便是C型性格的典型代表。她是大觀園眾小姐里最懦弱的一個,平日不善言辭,不喜歡出風頭,時時處處與人為善。然而,在溫順的外表下面,更顯示著她壓抑、弱小的內心。她的乳母偷了她的首飾去賭錢,她都不敢追問;事發后,她露出不滿,還會被乳母的兒媳玉柱兒媳婦欺負。這一下連丫鬟都看不下去了,為她抱不平導致了爭吵的發生。迎春眼看勸阻不住,便自拿了一本《太上感應篇》來看。而在抄檢大觀園時,她的丫頭司琪出了事,即將要被趕走,求她去給家長說情,結果怯弱的她自然也不敢去。迎春逆來順受的性格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被父親隨便嫁給了禽獸般的孫紹祖,結果“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有研究證明,這種性格類型的人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往往過度克制自己,壓抑自己的悲傷、憤怒、苦悶等情緒。雖然在別人的眼中,這類人往往屬于“大好人”“與世無爭”的人,但這種人在遇到挫折時,其實內心并不是無怒無恨,只不過強行對自己進行壓制罷了。
D型性格:一個人的A君,無限量的孤獨
詞條解析
D型性格是由比利時心理學家德諾列特首先提出的,其性格特點是:沉默寡言,待人冷淡;缺乏自信心,有不安全感;性格孤僻,愛獨處,不合群;情感消極,憂傷,容易煩躁不安。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2005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對剛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近900名冠心病人的調查發現,D型性格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后的6個月至9個月內,心臟病再次發作或因發作導致死亡的人,是其他類型性格者的4倍。
而早在1998年,比利時的心理學家德諾列特就發現了,具有D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臟病和腫瘤。德諾列特在一項心臟病康復計劃中,對319例患者進行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具有D型性格的人反復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概率為52%,而同年齡組非D型性格的人的發生率僅為12%,因此D型性格是使心臟病反復發作的一個危險因素;此外,他根據對其他246例患者觀察6—10年的結果,發現D型性格的人發生癌癥的概率也有明顯的增加。
人來瘋反應:從將軍到阿Q的通行愛好
詞條解析
人來瘋乃人類自我表現欲的彰顯。人由于種種原因受到輕視或漠視時,就會千方百計尋找機會表現自我,以引起人們對自己的重視和青睞。
經典案例
JING DIAN AN LI
許多時候,孩子有“人來瘋”的愛好。每當遇到陌生人到訪,便特別賣力地想表現自己,進行各種各樣的“才藝展示”,希望吸引住陌生人的眼光。因為孩子和家中人比較熟悉,所以覺得在家人面前表現自我沒有意思。這種表現由于出自本能和潛意識,所以顯得既執拗任性,又率真可愛,但是有時卻會達到張狂和令人厭惡的程度。于是乎人們便譏誚孩子的這種表現為“人來瘋”。
其實,“人來瘋”并不是孩子們的專利,在這一點上,成年人也毫不遜色。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和學養加深,大多數人的這種本能的展示沖動會慢慢收斂,甚至消亡,但也有人到死都不會有多大改變。譬如大唐的虎威將軍,不管是面對皇帝還是大臣,他都少不了一番指手畫腳,大吵大嚷,為的是一時痛快和熱鬧。在魯迅的作品中,阿Q也是一位著名的“人來瘋”。只要阿Q一個人時,他不是吃茴香豆,就是捉虱子,并沒有任何過激的行為;但要是來了人或在眾人場合,他就開始大放厥詞、肆意胡鬧。
所以,這種“人來瘋”的表現一旦出現在你的身上,你千萬不要感到過分驚訝,其實這只是一種本能的爆發。你要控制自己不要過分地將這種行為夸大化,否則就會導致過多異樣評價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