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稅法教程
- 董玉明 樊雪茫編著
- 2442字
- 2024-06-06 11:28:37
二、中國國家形態與職能的歷史演變
在中國,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久遠,大體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重要時期。
(一)奴隸社會的國家形態與職能
據目前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奴隸制社會歷經夏、商、周三朝大約1800多年,其中夏朝470年左右,商朝554年左右,周朝(包含東周和西周)800年左右。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的人們通過勞動獲得的產品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剩余,這些剩余產品的出現可以讓部分人不用勞動就可以獲得產品,于是漸漸出現了不勞動的管理者和勞動的普通人,后逐漸演變成了剝削的奴隸主和被剝削的奴隸,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奴隸社會。堯舜禹時期是中國原始社會的高峰期,正是由于堯舜禹時期的經濟發展才產生了剩余產品,產生了剝削制度的根本因素,于是到了夏朝,中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奴隸制社會,于公元前2070年形成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此時國家替代了傳統的氏族組織,形成了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為主的國家形態及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體制秩序。法治與禮制并行。與現代國家職能一致的職能初見端倪。但在奴隸制后期,隨著“禮崩樂壞”,諸侯紛紛立國稱霸,國家職能凸顯維護統治與軍事職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二)封建社會的國家形態與職能
自戰國時期進入封建社會起,中國先后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等重要歷史發展時期。國家作為統治階級維護封建主和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暴力”工具,一直由皇帝及其皇室家族把控,人和人之間不平等,等級森嚴,婦女無地位。勞動人民較普遍地遭受著封建勢力和地主階級的剝削壓榨。國家作為社會組織的最高形態,家國不分。封建社會的國家職能,在維護皇室宗親和臣工以及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基礎上,肩負著國防、外交、國家重大工程和扶民安邦的職能。昌盛時人民尚能安居樂業,戰亂時,則民不聊生。直至清朝末期,皇權政治腐敗不堪。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興起,經過反復斗爭,終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推動了封建社會國家的滅亡。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形態與職能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從形式上使封建社會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封建社會的荼毒不可能一下消除。隨之而來的是各路封建軍閥粉墨登場。民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為維護大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主張,使中國陷入了半封建社會和內亂,加之帝國主義國家紛紛乘機瓜分中國領土,在中國施行租界制度,打壓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使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一時期的國家履行了抵御外敵侵略的職能,也履行了一些發展經濟社會職能,例如普及現代教育,但主要維護的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利益,形成了“三座大山”,使勞苦大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為此,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組織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奮力反抗,經過艱苦努力和斗爭,付出無數先烈的生命,終于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取得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的國家歷史展開了新的一頁。
(四)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家形態與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地意識到,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面對長期國內戰亂留下的薄弱的經濟基礎,既要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組織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職能,迅速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又要借助于原有的工商業基礎發展經濟。同時,還要通過農村土地改革使農民“耕者有其田”,并需要發揮社會各界的生產積極性。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即新民主主義時期,從1949年到1956年,經過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農業集體化、蘇聯援建項目的建成等,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在這一時期,按照《憲法》規定,國家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機關之下,實行“一府兩院”制度,且實行主要由國務院代表國家進行國家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體制。與此同時,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履行國家賦予的地方管理職責。國家職能除軍事、國防、外交外,大量的職能體現于工業建設、農業建設、商業建設、教育醫療事業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方面。此外,還通過“三反”“五反”等運動,鞏固了革命政權,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五)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形態與職能
從1957年開始,基于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完善的積極探索。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當家作主,以公有制為基礎,實行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經濟制度成為基本的標志。與此同時,在對外關系上團結第三世界力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一時期的國家職能主要圍繞各時期國民經濟計劃與黨中央確定的發展目標展開,既有成效,也有深刻的教訓。在國防建設、工業建設、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從1978年起,黨中央推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工作方針,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7],先由農村改革試驗逐步推廣到城市和企業改革,并實行了全方位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改革。1992年宣布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經濟接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新格局。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探索,使國家經濟總體上日益強盛,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城市建設得以大力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總體上步入小康社會。這一時期的國家職能圍繞各項改革措施展開,并更多地落腳于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民生改善之上。不同時期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也影響著國家職能實現的方向調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影響著國家職能的實現。但社會主義國家賴以發展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所有的改革舉措均屬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將經歷很長的歷史時期,國家職能的實現也將圍繞著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不斷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