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我國物權法與民法典物權編的制定

一、物權法的制定

(一)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在2007年《物權法》頒行之前,我國沒有形式意義上的物權法,也無系統的物權法律制度。既有的物權制度,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和現代先進物權法律制度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與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尚無形式意義上的物權法,欠缺物權基本規則的規定;第二,回避固有、精確的法律術語,也未確立基本的物權類型體系;第三,重要制度的規定多有疏漏,已有的一些規定也過于原則、籠統;第四,計劃經濟時代的觀念仍未徹底擺脫,不同主體的物權未能得到平等的保護。[38]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發展,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有必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制定《物權法》,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目標的需要。[39]我國《物權法》第1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的立法目的之規定,直接體現了制定該法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二)制定物權法的指導思想與立法原則

關于制定中國物權法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界與立法機關進行過全面的討論,并形成了高度共識,其中最為基本、最為重要者,應為下述三個方面:

1.堅持權利本位,兼顧社會公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民商事立法,尤其是作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都是以權利作為立法的中心,從立法目的到各章名稱與內容的規定,均體現了以確認和保護民事權利為核心的立法思想。同時,《民法通則》中也有體現社會本位思想的規定,如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及特殊侵權行為中的無過錯責任等規定,均表明《民法通則》在突出權利本位,強調對公民、法人民事權利保護的同時,也提出了兼顧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的要求,不允許濫用權利而損害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益。《物權法》中,一方面,應當對民事主體所能享有的各種物權及其客體范圍、效力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對國家、集體、個人所有權給予平等、嚴格地保護,對現行法上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等進行徹底的物權化改造,賦予其物權的強大效力;另一方面,也應當對物權所應承受的社會義務,如權利行使的界限、相鄰關系中的負擔、國家因公益征收土地等財產的條件及公正的補償等作出明確規定,以期達到個體與社會、民眾與國家、私益與公益、自由與秩序等關系之協調的目的。

2.面向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順應物權法的現代發展趨勢。如前所述,現代各國物權法已逐漸將物權法的重心從注重對物的歸屬與實體支配轉向注重對物的價值支配與多樣態利用,鼓勵、保護、發展對物為有效利用的效益原則已成為物權法的重要立法原則。[40]更由于國際貿易的發達、交通的便利、文化交流的密切與法律制度的融合,物權制度的諸多領域已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物權法的制定,也應順應物權的價值化、國際化的潮流,面向21世紀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發達國家有益的立法經驗與司法判例予以吸收、借鑒,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有利于對物進行充分利用的各種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形式予以整理、確認和規范。同時,考慮到立法應有前瞻性,即使實踐中出現的某些物權形式尚不成熟、普遍,國外的某些發達制度在我國實行的條件目前尚不充分,只要其符合我國法律的原則,具有發展的潛力和借鑒的必要,也應予以規范,至少應作出原則性的規定,為其留下發展的空間。

3.立足本國實際,尊重中國國情。物權法既有固有法的特點,也有國際化的趨勢,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既要有本國特點,又要與國際社會接軌。于此情況下,我國物權法的制定,當然“既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又要考慮、尊重中國國情”,此乃各方之共識。唯有立足本國國情與實際,才能在追隨“潮流”與學習“先進”時不失根本,才能做到“移植中有取舍、借鑒中有創新”,制定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物權法。

在上述指定思想下,我國立法機關在制定物權法時所堅持的總的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準確地體現和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實行平等保護的原則,同時針對國有財產流失的情況,加強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全面準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總之,制定物權法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41]

(三)物權法的立法過程

我國立法機關于1993年將物權法的制定列入立法計劃,并在1999年《合同法》頒布后具體著手物權法的起草。由于物權法的制定涉及現行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變革之處較多,加之既有法律制度的基礎薄弱和理論研究的不足,故其制定有很大的難度。為配合物權法的起草,民法學界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將研究的重心逐漸轉向物權法理論,一些重要的物權法著作相繼出版,物權法領域的專題研究論文也紛紛發表,這些研究成果為物權法的制定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國物權法研究課題組于1995年提出了《關于制定中國物權法的基本思路》(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3期),1997年完成了系統性的基礎研究成果《中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10月,該課題組完成了《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的擬訂,該建議稿加上說明、立法理由和參考立法例于2000年3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0年底,由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組織學者擬訂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也告完成,該建議稿及說明于2001年4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該兩個專家建議稿提交立法機關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此為參考,抓緊了物權法的起草工作,于2002年1月形成了《物權法(征求意見稿)》。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草案)》及其中的物權編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后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恢復了物權法以單行法的形式先行出臺的立法方案并將其列入重要立法議程,2004年10月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2005年7月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第三次審議并向社會全文公布,廣泛征求意見;2005年10月進行了第四次審議,2006年8月和10月分別進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審議,2006年12月常委會會議進行了第七次審議并決定將草案提交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后高票通過了《物權法》,[42]該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物權法》的制度設計和規范內容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問題的規定仍付諸闕如或暫時回避。但該法的頒行,在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鼓勵社會財富的創造,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平等保護各種權利人的物權,以及維護交易的安全、順暢和促進交易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等方面,起到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物權法》的頒行,也填補了我國民法物權制度的諸多空白,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又一堅實的基礎。

二、物權法與民法典物權編制定中的爭議問題

無論在我國《物權法》的立法還是在《民法典》物權編的制定過程中,都存在諸多爭議問題,其中既有制度設計和技術規則方面的不同主張,也有意識形態和立法思路方面的論爭。

《物權法》制定過程中曾發生過關于意識形態方面的激烈論爭。這一論爭源于個別守舊勢力者公開指責物權法草案“違憲”“背離社會主義方向”“主導思想是想搞私有化”“平等保護原則將會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占有、善意取得制度將會為侵吞國有資產提供法律依據”“奴隸般地抄襲資產階級的法律條文”,等等,主張物權法草案“應立即下馬,徹底整改”。這種欠缺物權法基本理論和法學常識的“無知無畏”的無端指責,純屬無稽之談,其實質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和中國社會發展潮流的一種“反動”。經過學界的深入討論和撥亂反正,立法機關最終未采納這種意見。在2014年之后的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這種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議已基本偃旗息鼓。

《物權法》制定過程中,也曾出現過立法思路方面的爭議。此一爭議主要來自一些具有英美法背景的學者,認為物權法草案過多地沿襲了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模式而未吸收英美財產法之所長,存在嚴重的弊端,主張“廢棄大陸法系物權法的僵化模式”,“應依英美財產法模式”“推倒重來”。經過廣泛討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經過數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匯集了學界及其他社會各界和立法機關的多方智慧而非哪一個人的立法任意,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尚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但不宜全盤否定;對于英美法的優秀制度我們當然應當借鑒,但如此并不意味著就應廢棄我們承襲已久的大陸法系立法模式。[43]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盡管仍有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但并未作為重大問題而引起關注。

關于制度設計和技術規則方面的爭論,在《物權法》與《民法典》物權編制定過程中則無處不見。為學習和討論的方便,在此將理論和立法中的主要爭議問題粗列如下:

其一,物權法總則(物權編通則)部分,主要爭議問題涉及應如何規范物權法的基本原則體系,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物權抽象原則)、一物一權主義是否應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優先于債權是否應明確為一般規則;物權的客體應如何規定;物權法定原則的剛性與柔性及其妥當的表述;不動產物權統一登記制應如何構建;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是否應作出明確規定;物權的變動應以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還是宜以公示對抗主義為原則,二者折中的方案是否妥適;登記對抗模式下未登記的物權不得對抗的“善意第三人”的范圍如何界定;作為動產現實交付之變通形式的諸種觀念交付方式,適用上有無限制,其對抗力如何;物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適用問題及其與侵權責任制度的適用關系;物權的保護問題單列一章是否有必要;等等。

其二,所有權部分,主要爭議涉及在結構設計上是以不動產所有權和動產所有權之區分為主線,還是以所有主體的類別不同為基礎,抑或折中其二者;取得時效、添附、先占等所有權取得方法應否明確規定,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的規則是應沿襲舊制還是宜另立新規;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圍應否在基本法上規定及如何規定;國家與國有企業的財產權關系應如何理順;集體所有權制度應如何具體規定;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共有權之客體范圍如何界定、成員權的行使規則如何規范為宜;等等。

其三,用益物權部分,爭議的主要問題為諸類用益物權的具體名稱如何確定;用益物權的客體宜否提及“動產”;我國傳統法上的典權制度的去與留;作為人役權的居住權宜否明確為用益物權類型,其基本規則如何規定;空間利用權是否應作為獨立的用益物權類型;海域使用權、養殖權、捕撈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等所謂“特許物權”是否應在物權法上作出規定、如何規定;建設用地(尤其是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后如何處理方為妥當;土地承包經營權中的權利配置如何,土地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限制應否予以適當放寬;等等。

其四,擔保物權部分,有關爭議主要涉及是否應規定擔保物權的追及效力;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如何規定;流擔保條款的效力如何對待;浮動抵押、流動質押的規則設計;權利質權的客體范圍應否予以開放;商事留置權的規則如何表述為妥;擔保物權的順位規則如何改進;如何為優化營商環境而完善擔保物權的其他一些規則,功能主義的擔保物權理念如何與形式主義的立法體例融合;等等。此外,是否應規定讓與擔保、優先權等,也存在不同主張。

其五,占有制度部分,關于其在物權法上的地位及主要內容等爭議不大,但在占有的具體類別劃分、是否規定占有的狀態推定和權利推定規則等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在內容的詳略方面,學界和立法機關的各方案也有一定差異。

上列問題的分歧和爭論,有些已在最后通過的《物權法》中得到了回應和解決,有些問題則被暫時擱置;還有些問題在《物權法》頒行后依然存有爭議,學界的討論并未停息。《民法典》物權編制定中,后續又解決了其中的一些遺留問題,并有一些規則的改進和創新。

三、民法典物權編的制定

(一)民法典編纂的指導思想與物權編的制定過程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決策之后,立法機關確定由中國法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國務院法制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五家單位作為民法典草案起草的牽頭單位,各單位立即著手了相關工作。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已廢止)于2017年3月通過后,作為第二步的分則各編的編纂工作隨后也緊鑼密鼓地進行。

立法機關在編纂民法典過程中所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有關中央全會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結實踐經驗,適應時代要求,對我國現行的、制定于不同時期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人格權方面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系統地編訂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完備的民事法律保障。為貫徹上述指導思想,在民法典編纂工作中遵循和體現了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充分發揮民法典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法典成為新時代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好法典。三是堅持立足國情和實際,全面總結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事立法和實踐經驗,以法典化方式鞏固、確認和發展民事法治建設成果,以實踐需求指引立法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針對性、有效性、適應性,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四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五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增強民事法律規范的系統性、完整性,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同時處理好、銜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下各類規范之間的關系。[44]

2017年1月,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物權法編課題組完成了《民法典物權法編修訂條文及立法理由》并提交立法機關,其他各牽頭單位也提交了完整的或部分的民法典草案立法建議條文,另有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學者也提交了其所擬定的立法建議。

2017年11月,法工委民法室完成了《物權編草案(室內稿)》;2018年8月,法工委完成了物權編一審稿并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初次審議;2019年4月,完成了物權編二審稿并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二次審議;在民法典草案的各分編分別經過二次或者三次審議的基礎上,總則與各分編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16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進行了審議,之后公開發布征求意見。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物權法》等九部法律同時廢止),這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將在經濟、政治和整個社會生活領域長期發揮基礎性法律的作用。

(二)民法典物權編的編章結構

2007年以單行法形式頒行的《物權法》,分為5編(外加“附則”)、19章,共計247條。其編排體系采用了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例中通行的“總分結構”。總則中對物權法中的基本、共通性問題作了總括性規定;分則部分則依物權的基本類型分別進行了規定,同時,對占有在物權法中的地位也給予了肯定。編章設計和章節名稱既考慮了立法通制,也考慮了我國的國情與特點。這一基本體系設計,整體上是值得肯定的。

在我國《民法典》中,物權編位于第二編,該編設置了5個分編、20章,共計258條(第205—462條);另外,在總則編中也有4個直接關于物權問題的條文(第114—117條)。《民法典》物權編基本維持了原《物權法》中的體系設計,但在編章結構上也有些變化:第一,將原來的“編”,改為“分編”,并將第一分編的編名由“總則”改為“通則”;第二,將第一章的章名由“基本原則”改為“一般規定”;第三,在第三分編中增設“居住權”一章;第四,刪除了《物權法》中的“附則”。

《民法典》物權編的體系結構如下:

第一分編“通則”。分為三章:第一章“一般規定”;第二章“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分為“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其他規定”三節);第三章“物權的保護”。

第二分編“所有權”。分為六章:第四章“一般規定”;第五章“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第六章“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第七章“相鄰關系”;第八章“共有”;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分編“用益物權”。包括六章:第十章“一般規定”;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經營權”;第十二章“建設用地使用權”;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權”;第十四章“居住權”;第十五章“地役權”。

第四分編“擔保物權”。包括四章:第十六章“一般規定”;第十七章“抵押權”(分為“一般抵押權”“最高額抵押權”兩節),第十八章“質權”(分為“動產質權”“權利質權”兩節);第十九章“留置權”。

第五分編“占有”。該分編僅有一章:第二十章“占有”。

四、與民法典配套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的出臺

《民法典》通過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的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有關國家機關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據此指示精神并為配合《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的實施,有關部門抓緊了相關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的起草、修改工作。

2020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的決定》(國發〔2020〕18號),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2020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四類動產抵押登記的有關過渡安排發布了公告(〔2020〕第23號)。2021年12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于2022年2月1日施行,原《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9〕第4號)同時廢止。《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和《實施細則》也將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作出相應的修改并增補居住權的登記規則等。為了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流轉行為,保障流轉當事人合法權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根據2018年第二次修正后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及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制定、發布了新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2021年第1號),該辦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農業部2005年1月19日發布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47號)同時廢止。

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配套《民法典》實施的7件司法解釋,其中與物權編內容相關的包括《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規定》《物權編解釋(一)》《擔保制度解釋》等;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對27件民事類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改,其中與物權編問題有關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國有土地開荒后用于農耕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朝阳区| 东平县| 富川| 镇赉县| 社会| 花莲县| 黄骅市| 乌兰察布市| 兖州市| 获嘉县| 北安市| 子洲县| 洱源县| 郸城县| 泗洪县| 得荣县| 垦利县| 舟曲县| 莱西市| 上杭县| 昌宁县| 长宁区| 牟定县| 铁岭县| 阳春市| 蛟河市| 叙永县| 锦州市| 民勤县| 临汾市| 乳山市| 新兴县| 轮台县| 永新县| 永定县| 长岛县| 信宜市| 察雅县| 金沙县| 佛坪县|